【摘要】文章通過分析認為,教育技術學是一門研究用技術的手段優化教育教學過程規律的交叉學科。據此提出了教育技術學研究具有問題解決性、技術應用性、系統方法性、開拓創新性與客觀實在性的屬性。并在此基礎上從方法論、比較研究等方面探討了教育技術學的研究趨勢。
【關鍵詞】技術;系統方法;開拓創新;橫向科學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1—0010—03
一門學科所具有的研究屬性及研究方法是其發展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而學科研究往往取決于學科性質,從科學分類的角度把握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探討教育技術學研究對于中國教育技術學學科的蓬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一 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
1 科學、科學的分類與技術
對于“科學”一詞的理解,《辭海》的解釋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解釋是:對各種事實和現象進行觀察、分類、歸納、演繹、分析、推理、計算和實驗,從而發現規律,并對各種定量規律予以驗證和公式化的知識體系??梢?,科學是發現客觀存在的規律,它是關于回答“是什么”和“為什么”的知識體系。
依據科學研究對象的特點可以將科學區分為兩大類,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前者以自然現象為研究對象,如生物學、地質學、化學、物理學等;后者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如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等。
對于“技術”一詞的理解,《辭?!返慕忉屖?1.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2.除操作技能外,廣義的還包括相應的生產工具和其他物質設備,以及生產的工藝過程或作業程序、方法。《科技詞典》的解釋是:是為社會生產和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服務的,供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質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總和??梢?,技術主要是把理論變為現實,技術回答的問題是“做什么”和“怎么做”。
2 教育技術學是介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技術性學科,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特點
(1) 從其在教育科學分類框架中的位置來看,教育技術學具有社會科學的性質。
按照瞿葆奎主編教育科學分支學科叢書中對教育科學的分類框架,教育技術學具有“綜合運用各門學科,解決教育的實際行動問題”特點,它與“教育衛生學、教育行政學、教育規劃學”處于同一層次的教育科學分支學科。教育技術學具有交叉學科的特點,但同時它隸屬于教育科學這一社會科學,必具有社會科學的性質。
(2) 從中外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教育技術具有自然科學的性質。
作為教育技術的發源地,美國教育技術的發展深受心理學發展與媒體技術發展的影響。作為教育技術的父系學科,心理科學的發展深深影響了美國教育技術的發展,經歷了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的轉變,心理科學作為一門具有“實驗研究”方法的科學,具有自然科學的屬性[1]。從媒體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過程來看,美國教育技術經歷了20世紀初的視覺教學,20世紀末的視聽教學,到計算機輔助教學,直至今日提倡的混合式教學,此間媒體在教學中應用的過程與科技進步緊密相關,與人類探索自然科學原理的過程息息相關。美國教育技術的發展受實證主義思想的影響,其發展歷程深深打上了自然主義的烙印。中國教育技術的發展,一直非常重視先進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在與國外教育技術交流接軌過程中,更加重視系統方法的運用,采用新的教與學的理論、方法去干預教學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教育技術發展從早期強調媒體的運用,至重視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等指導,也顯示出其自然科學的性質。
(3) 從教育技術學的定義來看,教育技術學兼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性質。
以比較有代表性的兩個定義來分析。
南國農教授在《電化教育學》(第二版)一書中指出,“電化教育,就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主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活動,以實現教育過程的最優化。[2]”分析電化教育產生的原因時,他指出:一是心理的原因,一個是物質的原因。在這一定義中,幾次出現了“教育”一詞(教育思想、理論,教育技術,教育活動,教育過程),而教育是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具有社會性。因此,南國農教授說電化教育兼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性質。
何克抗教授在《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關于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的論證與思考》一文中在對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嚴格論證以及對AECT’05定義與94定義所作的對比分析后指出,“教育技術學(技術化教育學)是通過設計、開發、利用、管理、評價有合適技術支持的教育過程與教育資源,來促進學習并提高績效的理論與實踐。[3]”在此文中,何教授指出“借助技術的教育”活動是教育技術學的邏輯起點,可見,教育技術學具有社會科學的屬性;作為教育技術學組成部分的基礎理論部分與應用科學部分則涉及心理學、物理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等自然科學內容。教育技術學兼具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性質。
因此,教育技術學是一門圍繞“做什么”和“怎么做”展開的,緊緊依托心理學、教育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用技術的手段優化教育教學過程規律的交叉學科。
二 教育技術學科研究的屬性
教育技術學科研究的屬性是其學科性質的具體體現,它的屬性既與教育這一特殊的社會特性相關,同時,它又與深深影響其發展的諸如物理學、心理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息息相關。教育技術學科研究應當具有問題解決性、技術應用性、系統方法性、開拓創新性與客觀實在性。
1 問題解決性
科學研究是人類有目的的探索活動,科學認識的發生不是始于理論或觀念,也不是始于觀察或經驗,而是始于問題,這是由科學研究的探索性決定的,問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4]。從問題出發進行探究是學科走向成熟、逐步系統化、形成自我體系構建的必然過程,這一點無論是在自然科學,還是在社會科學的發展歷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教育技術學要進行科學研究,也必然從問題開始探索,進行研究,只不過其所研究、解決的問題是教育、教學這一特殊情境中的問題。
從教育技術發展歷程也可以看出,正是教育中不斷出現的問題,加速了教育技術的發展。為了解決二戰時期工業和軍隊傳統培訓、教學與人才急需之間的矛盾,視聽教學在美國得到了飛速發展,為日后美國教育技術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而1998年陳至立在為《中國教育報》5月18日創辦的題為“制高點----現代教育技術”專題新聞版撰寫的“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文章中對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及應用的強調,迎合了信息時代對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對解決我國教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針對性,無疑對我國教育技術學科的研究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只不過在不同階段教育技術研究表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在初期,主要是借助政府或外在機構等外力的推動,是被動發展;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教育技術學科的日益成熟,其已經表現出謀求內在主動發展的趨勢,主動發現教育中德問題、主動加以解決,促進教育發展,同時也加速了自身學科的發展健全。
2 技術應用性
技術具有中介性,技術總處于“科學-生產”、“生產-科學”的中間地位上,它既可以是物化的技術,也可以是智能的技術,主要是把理論變為現實,解決的是“做什么”和“怎么做”。教育技術則在教育問題與教育教學過程的優化之間搭起了橋梁,從教育技術學與教學論、教育心理學的區別中可見其技術應用性。
教學論是研究教學的本質和教學的一般規律的理論性學科,以此來確定優化學習的教學條件和方法;教育心理學則是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學規律的科學,為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地學習提供指導,兩者都屬于描述性理論。而教育技術學則是依據相關的理論,以教學系統設計和媒體技術應用為核心,通過具體對教育過程和教育資源的系統化操作應用(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實現教育教學問題的優化解決??梢姡峁┑氖翘幏叫缘慕鉀Q方案,是物化技術與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系統化應用,是一種規定性理論。
3 系統方法性
系統方法是一種具有普遍適用范圍的并兼備多種認識功能的新方法,它具有整體性、綜合性、普遍性等一般科學方法所具有的特征,且具有定量化、精確化、最優化、解決復雜系統有效性等與現代科學技術相適應的現代科學方法特征。系統方法的運用促進了教育技術的發展,也為解決教育這一復雜領域中的問題提供了指導思想。
媒體技術、個別化教學與系統方法三種概念的整合形成了美國的教育技術,系統方法在其形成中的重要性從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名稱的變更(視覺教學部―視聽教學部―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及AECT關于教育技術定義的變更(AECT1963、1970、1972、1977、1994定義)中也可見一斑。
在國內研究中,南國農教授認為,“電化教育,就是……,促進教育過程的最優化”,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教育技術是通過對教育過程和教育資源進行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兩者都強調了“教育過程”,而過程是具有系統性的,這個系統可大可小,一所學校、一個班級、一門課程都可以看作一個系統。我們僅以教學系統為例來進行說明,教學系統包含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四個要素。傳統教師主導的教學過程重視由教師出發的單向傳遞過程,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新型教學結構中,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交互性更強。教育技術研究不僅需要重視單向傳遞過程,重視教學過程中單個要素的研究,更要重視學生作為主體的積極反饋過程(即雙向傳遞過程)與整個教學系統傳遞過程要素之間的關聯研究。
4 開拓創新性
創新性是衡量科學研究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創新的內容可以是理論也可以是方法,可以是發現新問題也可以是發現新規律。具體到學科研究,問題解決創新性往往能夠促進學科創新性。教育技術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必然伴隨著其它學科的不斷發展而不斷創新發展,同時,教育領域是一個復雜多變的系統,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技術性學科,開拓創新性是其發展的必然要義。
美國教育技術發展過程,正是不斷吸納新鮮的思想、理論方法,用新的技術不斷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的過程。系統方法在教育技術中的運用,使教育技術走出了媒體中心論,進入了系統研究;心理科學研究方法在教育技術中的應用,提高了教育技術研究的科學性;以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拓展了教育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領域。
國內80年代掀起的對電化教育與教育技術的名稱之爭的討論,雖無最后定論,但其吸納國外教育技術中系統方法的理念,拓寬了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對象與研究范疇;近幾年國內關于廣義教育技術定義的研究,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不同角度的探討都為教育技術研究開拓了新的思路,推動了教育技術學科研究的繁榮。
5 客觀實在性
教育技術學的研究范疇是對教育過程和教育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都是具體的操作行為,同時操作實驗無論在教育技術發展形成歷程中,還是從解決現實教育問題的角度看,都占據了教育技術學研究的很大比重。因此,其研究成果都應當可以轉化為教育實踐,并具有可復制性、可度量性和可控制性[5]。
三 對教育技術學研究趨勢的思考
1 在研究范式上,實證主義與解釋主義并行
借鑒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式,實證主義由于追求研究的客觀性、因果性、定量性與普遍性,一直深受教育科學與心理科學研究的推崇,并形成了“假設-演繹”的科學方法模式,這種假設-演繹往往通過實驗來實現;但教育活動是一項復雜的活動,教育環境及教育主客體都非常豐富,許多因素是不能通過實驗來進行嚴格控制的,解釋主義具有主觀性、參與性、定性化、特例性,可以彌補實證主義的缺陷,兩者互為補充。教育科學研究范式表現出兩者的融合,教育技術學科也應當遵循這樣的原則。
美國教育技術05定義中加上“符合倫理道德規范”進行限定,也突現了教育技術領域研究的特殊性,它的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都是生活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的有思想、有感情、有需要的人,自然科學是中性的,而教育(技術)科學研究中的許多問題涉及價值倫理判斷問題,其研究過程及研究領域,往往都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這種相互作用的過程可能會產生無關變量,從而影響研究。因此,在遵循以實驗方法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研究的同時,作為解決現實教育問題的教育技術學,應當與解釋主義倡導的參與性觀察、個案分析、生活史考察等進行有機結合,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
2 在方法論上,重視橫向科學及教育技術相關學科的指導借鑒作用
橫向科學是在廣泛跨學科研究基礎上,以研究對象的共同點進行研究而形成的工具性、方法性較強的學科。與哲學相比,兩者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橫向科學不象哲學一樣給人們以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最高指導,它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6]。
教育技術學正是借鑒了橫向科學中“三論”(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思想,實現了教育技術學觀念及理論、實踐上的創新突破,作為一種具有普適性的科學,橫向科學最新研究中的耗散結構論、協同學、超循環論的研究都可以為教育技術科學拓展新的思路。教育技術學作為交叉學科,深受其它學科的影響,哲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傳播學、社會學等的發展都可以為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提供借鑒。
3 重視國際對比研究,學會“揚棄”
任何一個學科,尤其是兼具社會科學性的學科,其發展的歷程都深受本民族思想及歷史發展的影響。因此,在吸收國外的教育技術成果時,應當學會辯證分析,有目的性地“揚棄”,吸收精華,去其糟粕。如在研究美國教育技術理論及實踐時,應從美國的文化特點及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去解讀,美國是一個歷來重視實用主義的工業化國家,其民族文化尚短暫,它的教育思想深受杜威“兒童中心”的教育觀念的影響,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的傳統。而我國則歷來重視教師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借鑒美國教育技術,應學習其重視學習者的思想,同時保留我們教育思想的優點。
4 重視立足國情的教育技術學研究
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教學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教育技術學的研究是立足于解決本國教育問題的,借鑒歷史,吸取中國幾千年來博大深邃的教育思想,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利于中國特色的教育技術學科的完善發展。
加強電化教育史研究。我國的教育技術發展走的是一條與國外截然不同的道路,它深受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重視媒體應用,與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的理念是分不開的。教育思想影響著本國教育技術發展的走向,在吸納國外先進教育思想理論的同時,應立足本國優良的教育思想,如儒家學說中提出的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溫故而知新”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思想,解決教育這一深受國情影響的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9-53.
[2] 南國農,李運林.電化教育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4.
[3] 何克抗.關于教育技術學邏輯起點的論證與思考[J]. 電化教育研究,2005, (11):3-19.
[4] 董奇,申繼亮.心理與教育研究方法[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40-42.
[5] 章偉民,曹揆申. 教育技術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54-55.
[6] 李醒民.科學方法概述[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