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拋錨式教學策略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移情式教學設計能夠超越抹殺學生情感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二者分別解釋,并結合一信息技術課程案例,給出二者應用的具體策略和注意事項。
【關鍵詞】拋錨式;移情式;教學策略;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1—0021—05
引言
技術的不斷更新,使得我們在網絡的海洋里獲取更多的信息。尤其在Web 2.0出現以后,我們成為了知識的締造者和分享者,提供了更豐富的信息資源,從而為實現課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教師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與進步,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教學策略的不斷提升為實現課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理論主張以學生為本,作為教師的我們不應僅僅局限于以前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而應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斷用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和策略,使我們從以前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生的“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讓學生從以前的知識的“接受者”轉化為知識的“發現者”、“探究者”和“運用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體現人性化的教育,真正地考慮學生的情感和心理體驗。拋錨式教學策略給學習者設計一個真實的問題,從而很好地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移情式教學設計又能夠設身處地地從學生角度出發,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如果將二者結合起來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果呢?在本文中就一信息技術課程的案例簡單介紹它們的應用。
一 拋錨式教學策略
早在1929年,拋錨式教學的思想雛形就出現在有關的教育文獻中(White Head,1929)。自從1984年起,美國Vanderbilt大學認知與技術小組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先后開展了惰性知識項目、Logo項目和動態評估項目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總結了拋錨式教學策略[1]。
所謂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是指在多樣化的現實生活背景中(或在利用技術虛擬的情境中)運用情景化教學技術以促進學生反思,提高遷移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2]。這種教學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而獲得知識的,而是在一個真實的情景中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搭建腳手架,學生主動學習,通過和其他同學協作,探索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而且在情景中一旦確立一個問題,整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就被確定了??梢钥闯?,這個核心要素是“錨”,它指的是在真實的情景中創設問題所依靠的故事情節,學生的一些活動都要圍繞它來進行。拋錨式教學的基本結構為: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效果評價。
二 移情式教學設計
移情式教學設計是21世紀之后才逐漸興起的,是在移情式設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97年,哈弗商學院教授Jeffrey F.Rayport和Dorothy Leonard-Barton在《來自移情式設計的革新火花》一文中首次提出移情式設計這一概念。2002年,Maish Nichani在《移情式教學設計》一文中首次提出移情式教學設計這一概念。
移情是理解的心理過程,使自己與他人之間暫時消除了心理隔閡,在情感上理解別人的經歷和感受[3]。移情式教學設計是指“設計小組對學生的世界產生移情”,具體指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學設計人員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移情性體驗,從而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學生,設計出更好的滿足學生需要、更切合學生個性特點的教學方案[4]。
移情式教學設計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所形成的方法暫時還不多,主要有觀察法、角色扮演和構件設計共同體這三種。對于設計方案也是靈活多樣的。而在各個實施方案中,由于觀察法的許多優點,它的實施方式是應用最廣的,也是最基本的。主要分為五個環節:觀察—數據收集—數據分析—頭腦風暴—問題解決模型開發。
三 拋錨式教學策略與移情式教學設計并用于信息技術課程
信息技術的課程教育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計算機技術訓練階段,而是成為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信息素養培養的教育階段。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設計堅持“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課程結構形式”、“切實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課程內容”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人文素養培養相融合的課程目標”這三個原則。個人認為將拋錨式教學策略與移情式教學設計相結合,并應用于信息技術課程中,不僅能夠更好實現課程任務的完成,充分體現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設計原則,而且可以更好地在關注學生各自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自主的能力,同時也加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下面簡單地介紹如何將拋錨式教學策略與移情式教學設計并用于課程教學中。實施步驟如下圖1所示:

在此,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計算機病毒的防治與解決》這一課為例,針對上面的過程圖,逐一進行分析:
1 觀察(學生特征分析)
觀察者到課堂中去觀察學生在教學情境中的真實狀態,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些行為、表情,從而分析出個體的隱形需求,對他們移情性體驗。觀察者一定要注意學生的細節動作,接納學生與自己不同的行為和觀點等。當然,我們作為一名教師不可能有多方面的才能,我們不可能是設計學、教育學、心理學、媒體技術學等方面的專家。但是,只要我們真的投入,認真對待,盡可能多地獲得信息。一定會對我們的教學起到很大的幫助。
現在,電腦的普及率很廣,學生對電腦多少都要懂一些,教師通過上計算機課,觀察學生的語言,表情,操作技能或者通過一些測試等,了解學生的計算機水平。課下通過和學生談話,了解學生的性格以及學習風格。耐心地觀察學生的表現,任何細節都不要錯過。
2 數據收集和分析并確定學習需求
數據收集指的是通過多個感官,借助照相機,攝像機等設備,真實地記錄學生的行為、表情。收集數據一定要全面,觀察者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集信息。所收集的信息一定要真實可靠,是真實狀態的表現。通過平時課上和課下的觀察,詳細地做好記錄,分析記錄情況,知道學生想學習什么,知道學生的希望值和現狀,從而確定學習需求。
數據分析指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核實、校對后,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梢园凑招畔⒌男再|、問題、現象等分類。最后,分析出學生潛在的真實的需求。
教師通過課下觀察,觀察到學生經常使用U盤,但沒有養成定期殺毒的習慣。每次上信息技術課程時經常不知道對電腦查毒、殺毒。但是對中病毒后的電腦又有急切想解決的欲望。針對以上情況,將《計算機病毒的防治與解決》這一課調到整個教學內容的前面。
3 學習內容分析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了解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①什么是計算機病毒?②計算機病毒對計算機有什么影響?③計算機病毒都有哪些特點?④如何防治與解決計算病毒?
4 確立目標
當然,我們知道在初等教育中,學校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已經由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等確定,但是信息技術課程在國內現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沒有升學的壓力,更能夠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在移情式教學設計中,教師通過觀察,從學生的一些細節中,能夠了解學生的內心感受,看到學生的隱性需求。在如今,關愛學生的心理健康更重要,只有人性化的教育,時刻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才符合未來發展教育的趨勢。教師在移情體驗觀察中了解到學生急切想知道的內容,結合課程標準所需要培養學生的能力等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如表1:

5 情境創設
這是教學策略的關鍵環節,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指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5]。如何來創設呢?教師可以精心選擇實例,創設案例情景,不斷設置問題,構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創設社會情境等等。
在此案例中,教師在上課之前,首先展示一個被病毒感染的U盤。教師將U盤插到電腦上后,打開U盤,學生們觀察到U盤里面沒有任何內容,教師再點擊U盤屬性,學生可以看到U盤里面的所??臻g很少,這些說明U盤里面存在內容。此時,學生見到這樣的矛盾,產生解決問題的迫切渴望。
6 問題確定
教師在學生進入學習求知的狀態下,讓學生能夠找出一個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主體內容,選出的這個問題就是“錨”,這個環節也就是“拋錨”。
教師通過U盤感染病毒的這個實例提問:通過U盤的屬性我們可以知道U里面應該有文件,可是我們為什么打開U盤后看不到任何文件呢?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此時,教師將錨拋出。
7 自主學習策略設計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也就是學生所面臨的問題是由學生自己去解決,比如知道為了完成給定問題有關的學習任務需要的知識點;知道從哪里獲取以及如何獲取信息與資料;知道如何評價信息等。教師在其中只是起一個引導的作用,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線索,比如需要搜集哪些資料,從哪里獲取相關信息等。
此例中,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4個小組,分別對所確定的問題進行解決。期間,學生得到任務后,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梢詮乃饕蚰夸浿姓业脚c研究主題關鍵詞相關的內容,也可以通過網站搜尋引擎找出與主題相關的內容。
8 協作學策略設計
協作學習指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發組成小組,通過討論、交流來加深每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此例中,教師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小組中的成員可以討論,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務,同時,教師也可以幫助一些基礎較差的小組,而且時刻說出同學們的進度。這樣,小組之間可以產生競爭。在此,教師為了學生更快地鎖定目標,可以提供以下資源:

9 評價設計
基于建構主義的拋錨式教學策略的評價是審視建構過程的鏡子,反映了學習者動態的、持續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者的進步、教師采用的教學策略和創設的學習環境[6]。當然就不能簡單只包括結果的評價,而應該也包括過程的評價,教師可以設計出一定的評價體系來對學生進行評價。
學生分小組進行作品創作,依據老師提供的素材以及自己搜索的素材,反思和調整作品的制作過程。最后把各種素材進行集成并完成作品,并做自我完善。期間相互討論,明確設計思路和方案,并做好記錄。把集成的作品通過FTP發布到校園網WEB服務器上,互評。
在此例中,包括自我評價,以及班內互評等環節。自我評價指各個小組根據前面的創作過程實際填寫表格。班內互評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瀏覽發布在校園網上的學生作品,根據“評價表”給其他小組的作品打分,并發布在BBS的“學生作品評價“中。指導學生填寫表3“活動成員監控表”和表4“活動總結評價表”(作品評價)[7]。

三 需要注意的問題
我們在將拋錨式教學策略運用到移情式教學設計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以便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情境創設是為了幫助學習者理解、內化學習內容,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一定要處理好情境創設和教學的關系。學習是個性化的行為過程,是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上意義建構的過程,所以,我們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比如: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學習風格,學習動機等。創設出適合不同學習者特征的情景。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的追求最新科技和設備,而應該在性價比較高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媒體。通過情景的創設,將問題設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更好的有利于學生的思維。
其次在問題的確立這一環節中,一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老師說過,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確定的問題必須要緊密地上連情景(即必須要很自然地從情景過渡到問題),下接將要學習探索的內容;提出的問題不能太多,否則學生都不知道圍繞哪個問題進行探索;提出的問題不能太難和太易,太難會使學生發生思維障礙,而太易學生會認為沒有探索的必要,提出的問題最好是真實的事件,最重要的是必須具有感染力,因為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引發學生產生探索的欲望。[8]
再次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策略,每種教學方法有其局限性,如拋錨式教學以問題為中心,使用不當,會影響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在實際教學中,不一定采用某種單一教學策略,針對具體教學任務,可以將兩種以上的方法合在一起,靈活運用[9]。所以,我們可以將拋錨式教學策略應用于移情式設計當中,當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
四 結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改變課程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成為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睉斆鞔_的是,基礎是多種要素的整合,是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素養,不單純是知識和技能。[10]“拋錨式”教學策略符合認知心理學原理:人的認知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11]。在這樣的策略指導下,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同時學生也一直處于主動探索、積極思考、意義建構的地位。
移情式教學設計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心理體驗以及個體差異等,是一種理解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方案。它要求教學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用學生的眼光來設計教學,理解學生的需求和感受,將二者相結合,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個雙主的思想。師生、生生之間協作和對話,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尋求學與教的意義與關系的重組,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環境中“析自然之理,判人生之美” [12]。
參考文獻
[1] 劉洋,鐘志賢.論拋錨式教學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05,(2):9
[2] William R. Booth.Anchored instruction.[DB/OL].
[3] 劉建華.交互式課堂中移情現狀調查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8,31(4):57.
[4] Maish Nichani.Empathic Instructional design[J].Instruction Design,E-Learning and Educational.2002.
[5][12]吳應榮.情境創設—拋錨式教學策略的關鍵環節[J].中國教師,2008,(77):22.
[6] 丁懷宇.對拋錨式教學模式的探討[J].江蘇教育研究,2000,(3).
[7] 李藝,李冬梅.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繼承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石柱乾.拋錨式教學的幾個環節[J].廣西教育,2002,(6):24.
[9] 馮鋼.計算機組裝實訓中拋錨式教學法的應用[J].福建電腦,2009,(2):208.
[10] 鐘啟泉,崔允,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1] 馮鋼.運用拋錨式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J].科技資訊,2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