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許多城市發展的實踐表明,依據條件興辦會展業可以有效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地處蘇北腹地的江蘇淮安在自然稟賦和基礎設施方面已初步具備發展會展經濟的條件,目前需要在政策和戰略上作出梳理,以推動淮安會展經濟發展。
關鍵詞: 會展經濟; 會展產業; 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 F124.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9973(2010)04-0123-0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Way of th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Economy in Huai-An Jiangsu
ZHOU Hai-sheng
(Huai’an Administration College, Huai’an 223001, China)
Abstract: Many city’s practices indicate that the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based on the condition can draw the provin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Situated at the northern Jiangsu center , Huai’an Jiangsu has met the development convention economy requirement initially in the naturary talent and the infrastructure aspect. It’s necessary to make the policy and strategy clear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uai’an conven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economy;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regional economy
會展經濟作為新興的經濟發展路徑和新的“綠色經濟”,競相被許多城市引入并運用。在全國各城市掀起發展會展經濟的熱潮中,江蘇淮安會展業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發展會展經濟的基礎,但是相對于會展經濟得到率先發展的城市而言,淮安的會展經濟發展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如何通過發展會展經濟來推動江蘇淮安“五大建設”,從而拉動淮安經濟的發展,不僅有理論意義,更具現實意義。
一、江蘇淮安發展會展經濟的基礎條件
發展會展業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經過多年的發展,加之淮安獨特的資源和區位優勢,淮安業已具備發展會展經濟的條件。
(一)獨特的資源和文化環境
擁有儲量豐富的巖鹽、芒硝、凹凸棒土等非金屬礦產資源;擁有黃金水道之稱的大運河,水產資源豐富的洪澤湖、白馬湖。五張城市名片——文化名城、名人故里、運河之都、美食之鄉、生態家園;五個國家級頭銜——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淮揚菜之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和正在驗收的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可謂環境優美、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淮安“今世緣灑”異軍突起,市場占有率持續攀升,對于豐富淮安的資源、提升淮安形象不無助益。
(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
會展是商品、資金、技術等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交換與集聚,因此,會展舉辦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狀況至關重要。淮安自古素有“九省通衢”、“南船北馬”之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建設,已初步形成密集的高速公路、鐵路、黃金水道和正在建設中的空港在內的水、陸、空立體交通網,區域性交通樞紐地位日益凸顯。淮安地處“長三角經濟圈”和“環渤海灣經濟圈”之間,是蘇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以淮安為中心,100公里半徑可輻射人口2000萬,150公里半徑可輻射人口3000萬。公路、鐵路、水路四通八達,適合于原材料和產品大進大出,能較快地向全國輻射延伸,具有廣泛的商機和極大的市場空間。淮安經濟開發區緊臨淮安市主城區東側,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公路方面,在淮安通過的京滬、寧淮、徐淮鹽、寧宿徐、寧連等5條高速公路有三條在區內交匯。鐵路方面,新長鐵路縱貫全境,直達北京、青島、哈爾濱、成都等大中城市。水路方面,京杭大運河等多條流域性航道穿境而過,沿運河的港口年吞吐量達1300萬噸,水路直達上海港、南京港、鎮江港、連云港。空運方面,淮安機場已經規劃建設。隨著淮安民航機場的興建,鐵路網、高速公路網的不斷拓展,以及現有航道的升級改造,淮安經濟開發區的“地利”優勢,將更加凸顯。目前,長三角內的產業和資本正呈現出由南向北漸次推進的態勢,我區已經成為承接滬寧杭大都市圈和大經濟圈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的第一波區域。根據區域經濟學理論,在重要交通線路100到300公里的范圍內,只要交通聯系暢通無阻,都應該納入相應的經濟發展軸當中去,而淮安(市區)南距長江140公里左右,東距黃海100公里左右,北距隴海線不到100公里,也就是說淮安其實同處于三大經濟帶當中,是三大經濟帶的結合部位,是至關重要的樞紐,在三大經濟帶的聯系、交流、合作、融合當中處于無可替代的地位。
(三)擁有特色產業
一產方面,淮安是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產銷基地,擁有特色農業和綠色農產品,現已形成以優質稻米、蔬菜、家禽、生豬、水產、林木等六大農業主導產業,獲得有機、綠色、無公害產品認證標識301個;二產方面,工業擁有培育和快速發展中的IT、鹽化工、鋼鐵三大千億元產業;三產方面,服務業有重要的支柱產業餐飲業,有“淮揚菜”、“活魚鍋貼”、“盱眙龍蝦”等知名餐飲品牌,還有淮揚菜美食文化節、盱眙龍蝦節等重大節會,全市現有星級酒店50多家,年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上的餐飲企業84家,2009年餐飲業零售額達到34億元,同比增長30.8%。近年來,淮安發揮大湖資源優勢傾力打造特色產業,具體體現在幾個方面:1.休閑漁業。結合洪澤湖漁業生產活動和原汁原味的漁民生活習俗,開發體現洪澤湖漁文化特色的休閑旅游項目。建設集孵化、捕撈、加工、觀賞為一體的漁業觀光休閑園,建設各類休閑垂釣基地、漁文化展示館,舉辦各類垂釣比賽、漁村民俗節慶活動,開展魚拓創作和培訓,開發各類漁文化延伸產品等。2.休閑運動業。利用洪澤湖獨特的氣候地理和環境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健身俱樂部(綜合運動中心)、大型水上游樂場、大型人工沙灘等休閑運動基地,鼓勵開發航空運動、潛水體驗、帆船賽艇、野營基地、古道尋秘、溯溪探幽、環湖自行車等各類休閑運動產品,積極引進各類體育運動經營服務機構,推動休閑運動業的發展。3.餐飲美食業。充分發揮山珍、湖鮮資源眾多的優勢,挖掘本土民間特色菜肴,發展淮揚菜、農家土菜等特色菜肴。積極引進國內著名餐飲品牌經營店,創辦各類特色餐館,為本地居民和游客提供豐富多彩、特色明顯的餐飲服務,打響吃在洪澤湖的品牌。4.康體療養業。充分利用洪澤湖良好的水、空氣等健康要素,規劃和建設一批集觀光度假、康體療養、休閑保健為一體的康復中心、療養基地、亞健康體檢中心。積極發展理療、水療(SPA)、瑜伽、氣功、推拿、足浴、美容等經營項目,逐步形成特色健康療養產業群。5.旅游商品業。充分利用豐富的農產品優勢,通過設計加工包裝將農產品轉化為旅游商品,提升農副產品的附加值。挖掘傳統民間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發展具有淮安特色的休閑旅游工藝品和紀念品。引進文化創意產業,推進旅游商品升級換代。6.休閑游艇業。憑借洪澤湖寬闊的湖面等自然優勢大力發展休閑游艇業,引進休閑游艇俱樂部和游艇展會,鼓勵發展休閑游艇制造、維修產業,鼓勵購置私家休閑游艇。積極開展游艇駕駛培訓、租賃游艇游覽、游艇商務休閑等經營活動。
(四)比較完備的基礎設施和較好的服務環境
過去我市這方面是個短板,沒有大型展覽場館或會展中心,高檔酒店不足,接待條件和規格不高。隨著國際會展中心、淮揚菜博物館、淮海中心商業區、水渡口中心商務區等一批三產大項目的開工建設,神旺、歐華、京園、新淮海等高檔酒店加緊建設和完工開業,硬件設施將有較大的改善,特別是住宿、餐飲方面的接待能力和檔次都將大幅度地提高。能夠為展覽會、博覽會、洽談會、技術交流會提供展覽設計、廣告、策劃、咨詢、制作等配套服務。服務環境方面,通過多年來的軟環境建設,政府管理和服務意識、效率大幅度提高。這些都表明我們基本具備了承接、舉辦區域性大型會議的綜合能力。
(五)初步具備有一定知名度、效益和前景的會展品牌
淮安會展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已經舉辦的全國性、區域性會展與節慶有“稻米博覽交易會”、“淮揚菜美食文化節”、“盱眙龍蝦節”、“金湖荷花節”等等,盡管規模都不很大,影響力有限,但已成為有一定知名度、效益和前景的會展品牌,從而為淮安全力發展會展經濟奠定了基礎。1.淮揚菜美食文化節。“淮揚菜”是淮安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也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開國大典、共和國50周年大慶等許多標志性事件的宴會唱主角的都是“淮揚菜”。因此,淮安是“淮揚菜”當仁不讓的發源地。迄今為止,“淮揚菜美食文化節”已經舉辦過6屆,數經歷練,目前已初具規模,效益凸顯,收獲頗豐。在2007年以來的美食文化節上,簽約5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都在130個以上,引資總額近千億元。2.京杭大運河文化節。淮安曾是明清時期的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糧食儲備中心、淮北食鹽集散中心,全國水利、水運的重要城市,運河沿岸的“四大明珠”之一。有漕運總督署、河道總督署、鎮淮樓、文通塔、淮安榷關、清江大閘與碼頭三閘、清江浦樓、鎮水鐵犀、河下和碼頭古鎮、南船北馬舍舟登陸處、古末口遺址、古清口遺址、陳潘二公祠、清江督造船廠和常盈倉遺址、西壩鹽商等運河文化遺址。水陸交通樞紐、漕運中樞、河道治理中心、淮北鹽集散重地和鹽稅大關等國家重要的政治、經濟要素,以及康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次駐蹕淮安行宮的聲勢,奠定了淮安作為明清兩代繁華的經濟重鎮、“運河之都”的特殊地位,加上“水上長城”洪澤湖大堤、三河閘等古今水利設施。京杭大運河文化節坐擁如此豐富資源,已成為區域內有相當知名度的節慶活動。3.各類農業及農副產品博覽會。淮安是一個擁有特色農業和豐富農副產品資源的地區。我們曾成功舉辦過優質稻米博覽會以及其它各類農特優產品博覽會。以凌橋大米等為代表的優質淮米、無公害蔬菜、盱眙龍蝦、洪澤湖螃蟹、黃集和博里羊肉、漣水雞糕、洪澤湖野鴨、淮陰乳鴿、高溝捆蹄、蘇北草雞、洪澤四季鵝、金湖蓮藕、欽工肉圓等等都是享譽國內的品牌。4.鹽及鹽化工產業博覽會。淮安是非金屬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的地區,地下蘊藏著巖鹽、芒硝、凹凸棒土等多種非金屬礦藏資源,其中巖鹽儲量1300億噸,居世界首位;芒硝儲量20億噸,為華東之最;凹凸棒土儲量5億噸,占全國的70%。鹽及鹽化工是我市重點發展的三大千億元產業之一,近年來發展很快,2007產值(規模以上)達到144億元,同比增長27.9%,成為工業經濟中新的增長點。隨著巖鹽等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大,省鹽業集團、臺玻集團、井神鹽業、華爾潤集團、淮海鹽化、洪澤銀珠集團、南風集團、太平洋元明粉公司、洪澤大洋化工等一批上規模的鹽及鹽化工大項目、大企業集群正在形成,鹽化工產業上下游主導“產業鏈”正逐步形成并迅速發展。在淮安召開或承辦鹽及鹽化工產業及產品博覽會,已成為各大企業和行業協會推介產品的上佳選擇。淮安在發展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級鹽化工產業基地,大型鹽化工產品生產中心、技術研發中心和產品流通信息中心的道路中,已取得不可忽視的成績,這些都為進一步發展會展經濟打下了基礎。除此之外,還有在區、縣域內舉辦的也有了相當知名度的節慶品牌,如盱眙的“中國國際龍蝦節”、金湖的“荷花節”等。
二、江蘇淮安市會展經濟發展對策
前述表明,會展經濟對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帶動、展示、學習及整合功能,淮安也具備了進一步發展會展經濟的基礎。近年來,淮安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推進“五大建設”,將淮安建成為蘇北重要中心城市,更是為淮安發展會展經濟確立了政策基礎和主觀條件。但是,優勢、有利條件、主觀愿景并不必然轉化為現實。而且,淮安發展會展經濟還面臨一些不利條件,如人才、經驗缺乏,資源分散,從業企業小、散、弱,經濟實力還不能與發達地區相比,面臨周邊的競爭等。因此,必須根據淮安實際情況,擬定淮安會展經濟發展對策。
(一)充分發展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職能,加強對會展產業的規劃和引導
1. 制定行業準入標準。地方政府要在地方層面保障和促進會展經濟。地方政府既要制定行業法規、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控制場館建設和組織整體促銷,也要提供優惠政策、協同會展業本身開展人才培訓等。具體說來,地方政府要確立會展產業、行業和市場的準入機制,確立主辦者的資質條件,以市場化、動態化的方式評估和認證展會的質量及展覽公司的資質,對展會效果進行評估、檢測,使當地會展業能在規范的軌道上運行。
2. 通過政策扶持,為會展業發展營造基本的制度安排。一是在會展經濟管理體制方面,地方政府應當引導會展業的行為主體有序開展會展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會展的市場化營銷,并根據先進地區發展會展業的經驗,制定長遠的并符合淮安發展需要的產業規劃。二是在資金上加大對會展業的投入,用于扶持和獎勵在會展中心舉辦的、新引進和新創辦、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展會項目,用于支持宣傳會展業的發展,傳播會展信息,獎勵會展先進。政府職能主管部門還應結合地方實際,在稅收、審批、注冊、融資等方面為會展企業提供支持和幫助。
(二)加強行業自律,促進產業自身管理和服務
淮安市會展行業協會雖然已經建立,但會展行業協會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發揮。要通過實施會展業行業規范,提高會展企業服務質量,增強其招展、辦展能力,促進會展企業努力提升自身規范化、市場化與國際化水平,逐步形成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國際慣例的服務運作體系。會展產業本身要通過統計與評估體系、信息化建設來加強對會展業發展的引導協調,促進會展業的快速發展。具體包括以下。
1. 要建立會展統計和評估體系。對會展產業各項數值指標的統計對會展業的發展相當重要,這些數值包括參展人數、展品數、停車泊位、物流的廣度和速度、交易額等。到目前為止,江蘇省淮安市還未建立會展統計和評估體系,滯后于會展業發展,影響了對行業的研究與決策。因此,必須加快研究并建立會展統計指標和會展評估體系,加強對辦會展情況的統計和分析,科學評價淮安全市會展產業的發展,為培育淮安本土會展品牌、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提供科學依據,為政府制定政策、促進會展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2. 以信息化提升會展業科技含量。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包括電子技術和新興的物聯網技術,構建網絡平臺,辦好網上虛擬展覽,強化會展的信息化服務,充分發揮互聯網和信息系統在會展發展方面的作用,增強會展在信息流、商流、物流等方面的聚集和發布作用,提升會展服務水平。
3. 提升淮安會展業的軟件服務水平。目前,淮安會展經濟所需的硬件水平已取得突飛猛進的成就,但與此相應的服務管理等軟件水平還有待提高。應加強對會展題材、主題、舉辦時間的管理,強化會展秩序,加強品牌展會的保護。會展主承辦單位要加強對展會項目的管理,提高服務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在展會管理上的差距。推動展覽公司、會議公司、三星級以上酒店、會展場館、大型運輸單位等,開展會展國際質量管理認證活動,提高會展整體服務水平。
(三)打造淮安特色的會展品牌鏈
目前淮安會展市場中,既有會展公司、布展設計公司和會展活動服務類的專業機構,也有為會展服務的各類旅行社和旅游服務機構,從而形成了多方位、多層次的會展市場格局。但與此同時,會展業也面臨同質化,內部競爭無序,整體競爭力不強。應考慮由政府出面,按市場規律,將淮安市國際會展中心與各類會展企業、有實力的旅游公司聯合,以淮安市國際會展中心為主,通過入股、收購、合并等形式,組建會展企業集團,增強會展主體實力,力爭打造成影響力大、實力雄厚、服務能力強的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知名展覽公司。這樣可以憑借國際會展中心國內一流的硬件設施、完善的綜合服務功能,大力拓展國際、國內展覽市場,以來展、出展、自辦展的方式和市場化手段提升展會的數量、規模、檔次和水平。在此基礎上,由淮安國際會展中心牽頭,對淮安現有的特色品牌展要加強國內跨地區、跨省際的會展市場聯合,把展會品牌做大做強,走大聯合、大品牌、大主題的路子,聯手創辦出更大的品牌展會。在努力辦好現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展覽會的前提下,積極申辦大型國際會議和博覽會,爭取全國性的、跨地區性的行業展覽會落戶淮安。
(四)進一步完善服務于會展業的基礎設施,為會展經濟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
淮安會展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過硬的基礎設施和完善的配套服務。應進一步加大和完善硬件設施及配套服務的建設。
1.會展場館建設與會展環境建設應統一協調,統籌兼顧。要把會展經濟的發展與本地的旅游設施、房地產、中央商務區、配套功能區、文化設施區的規劃與建設結合起來。目前,淮安國際會展中心是淮安比較重要的會議與展覽活動主要承辦場所,要進一步完善會展中心設施配套,在會展中心附近增設郵電、航空、物流、電信、金融、餐飲、商場等商務活動配套設施。繼續做好會展中心會議場所的改造建設,增強會議功能,降低使用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在各類在建酒店建設中引導建設標準展位。會議與展覽有著密切的關聯,大部分的實用技術性會議,如計算機、通訊、自動化、醫藥、化工、農業會議等,都可以附設展覽。這類展覽大多在酒店進行,觀眾絕大部分都是會議的參加者。為適應這一發展趨勢,可考慮在本市現有的高檔商務酒店和連鎖酒店建設中,專門規劃建設1-2個會展型的酒店,在會展酒店展覽場所的安排上以100至300個國際標準展位為宜,面積在1500-5000平方米。或根據現有條件,改造1-2個存量酒店賓館。
2. 要加強會展人才培訓工作。要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會展業藝術設計和管理人才,從理論到技能都要力求達到國際水準,有了專業性的人才,有了專業性的服務規范,才能使展會效果與魅力不斷增強。可以通過與外地及本地淮陰師范學院、淮陰工學院等大學合作,積極開展各類會展專業培訓,推動會展策劃等從業資格的培訓工作,加強與境內外會展城市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會展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鼓勵企業引進高級會展策劃人才,給予引進人才的指標和補貼。會展業界的競爭實際是人才的競爭,沒有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就無法參與國際競爭。會展人才需要有最佳的服務精神,寬闊的思路,敏銳的洞察力,超前的預見性及熟練的外語。會展業的發展還在于要有管理人員、項目經理的精湛業務素質,這類人才要進行系統地培養。國際國內聞名的會展城市的發展無不得益于城市管理者將會展業作為重要支柱產業加以培養和扶持,不僅興建規模龐大的展館,還出臺一系列鼓勵措施和優惠政策,吸引展會組織者和參展商。因此,會展業在淮安的發展,并不單單是企業或行業協會的事,也不是哪個領導人的個人興趣,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更需要政府的引導與扶持。像淮安這樣的城市中國有很多,機遇向來青睞有準備的人,政府作為城市的經營和管理者,應當本著經營城市的根本目的,加快制定城市會展經濟的發展計劃,出臺扶持會展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將城市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好,使淮安成為會展業發展的理想之地。從而為淮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增添新的助力,為淮安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提供新的思路,為淮安市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提供更多想象空間。
參考文獻:
[1]施昌奎.會展經濟[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2]陳來生.會展經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日〕安昌達人.展業活動的規劃與管理[M].百科,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1.
[4]〔日〕竹田一平,克勞德,塞爾旺.國際級博覽會影響研究[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
[5]荀德麟.淮陰五十年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6]五慶五.江蘇調查2009[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責任編輯、校對:楊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