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方保護主義在不同的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保護手段也由“硬”轉“軟”,由“明”轉“暗”。對于地方保護主義的效應分析,從短時期和局部來看有一定益處,但從長期和全局來看,它造成了效率的降低,分配的不公平,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的衰敗和沒落。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建立一個統一大市場,統一競爭秩序和規則,是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
關鍵詞:地方保護; 后果; 效應
中圖分類號: D0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9973(2010)03-0025-06
Effects Analysis of Local Protectionism in China
ZHANG Ming
(Nanjing Politics College of PLA, Shanghai Campus,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The manifestation of local protectionism demonstrates different features in different phases, the means of protection have changed from tough to flexible, and from open to secret as well.Judging from the effects of local protectionism, it does have benefit in some degree from short-term and partial perspective; however, it leads to the reduction of efficiency, unfair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downfall of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in long-term and global view.
Key words: local protection; consequence; effect
許多年來地方保護主義已經成為我國一個突出的問題。從全局角度看,地方保護主義分割了國內統一的大市場,造成了經濟效率和市場公平的低下。首先是效率的降低。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使價格信號扭曲,難以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分工,規模經濟難以形成,再加上交易成本過高以及外部效應,扭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無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帶來全國性的市場失靈。其次是公平的下降。地方保護否定了公平競爭的前提,使無效率的企業繼續存在,居民消費者和潛在競爭者受損,并且拉大了地區差距,還使得官員有了尋租的機會。
一、地方保護主義的資源配置效應
從資源配置角度看,地方保護制造了一種不公平的競爭環境,通過歧視政策扭曲了價格信息;提高了交易成本,限制了專業化分工,造成結構趨同;導致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技術外溢效應的喪失。其所依據的分析路徑如下:
(一)地方保護主義限制了公平競爭,導致價格信號扭曲,比較優勢被誤導
從理論上講,計劃(行政手段)與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手段。市場機制所提供的是一個分散地進行選擇的方式,它允許企業和個人通過價格機制間接地決定選擇的優先順序。在不存在市場扭曲的情況下,由市場決定貿易,這樣資源浪費最少。[1]一般而言,行政手段是為解決市場失靈問題而采取的輔助手段,但由于信息不充分、決策與執行成本高、決策者能力有限以及受其自身利益的影響,政府干預有可能會出現“失靈”。地方保護就是地方政府運用行政手段來配置資源,限制了競爭。行政壟斷行業由于缺乏競爭,普遍存在X非效率現象,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很多是質次價高。
1. 公平競爭被限制。競爭首先要求公平的環境,否則競爭并不能選出優勝者。地方保護首先就否定了最初的公平要求,通過對本地市場的保護,對外地產品和要素的歧視,使各經濟主體在不公平的環境下競爭,限制了競爭。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告訴我們,完全競爭是有效率的,即自由市場在推動效率方面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而干預只會降低效率。
2. 價格信號被扭曲。市場經濟賴以有效運行的最關鍵因素是正確的價格信號。只有在價格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情況下,商品交換才能使全社會的資源實現最優化配置,使全社會的福利總量實現最大化。地方政府通過分割市場、限制競爭、給本地企業提供補貼等手段,使得價格信息扭曲。政府補貼只是把本地其他產業的資源奪過來,盡管降低了受到補貼產業的邊際成本,卻因此提高了其他產業的邊際成本,引起了相對價格的扭曲,引致了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發展;而限制外地產品的進入則相當于提供了經營的特許壟斷權,限制了競爭,將消費者剩余轉移到本地廠商那里,使本應虧損的企業繼續生存下去。另外,在各地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大戰中,地方政府的行為也相當大程度上扭曲了市場信號,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投資成本,從而實際上誤導了企業(包括民營企業)的預期。這意味著即使在正常的市場條件下無利可圖的投資機會,在各地政府的優惠政策下,又變成有利可圖了。
一旦作為企業生產和政府政策制定依據的市場信號被扭曲,企業的投資行為就會被誤導,政府決策的正確性也會大大減弱。企業不是以效率最高,而是以成本最小(這其中有大部分的政府讓利)來競爭,導致資源的配置不合理,形成了低效和浪費。企業市場行為的扭曲進一步刺激了從原材料工業到加工工業等行業非理性投資沖動,加大了相關產業投資過熱的風險。當前,全國范圍的城建熱、房地產熱、汽車熱、鋼鐵熱的背后,都能清晰地看到地方政府的影子。
3. 比較優勢被誤導:一旦市場被壟斷,價格信號被扭曲,比較優勢就會被誤導,企業也就難以按照比較優勢進行投資決策。企業要贏得國際競爭,必須恰當確立自己的產業定位、產品定位。這需要企業根據市場供求狀況、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優勢以及地區的資源稟賦,尋求生產經營成本相對較低、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和產品。地方政府采取行政規制手段“修正”了的價格,很可能是一種扭曲價格,據此難以弄清本地的競爭優勢所在,由此帶來的必然結果是資源錯誤配置。林毅夫等就曾經認為改革前中國經濟增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是由于管理者和勞動者激勵不足而導致的低下的技術效率,第二是由于產業結構偏離比較優勢而導致的低下的配置效率[2]。地方保護扭曲了價格,致使廠商投資過度,使本地的生產產量增加,累計起來,將使全國的產量迅速增長,出現產品過剩。我國之所以出現嚴重的地區經濟同構和全國性的生產能力大量閑置,迅速形成買方市場,地方保護主義是一個重要原因。
從這個意義上看,政府的職能不僅不在于消除市場競爭和限制價格機制的作用,相反是保護這種競爭,從而讓價格機制發揮最充分的資源配置作用。
(二)地方保護主義導致交易費用過高,市場狹小,限制了區域專業化分工的發展
分工提高了人力資本,促進了技術創新,提高了生產力,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馬克思說:“一個民族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在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上。”[3]無論是比較優勢理論還是規模經濟理論都說明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應當建立起合理的區域分工體系。分工能夠通過專業化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但分工的發生必然依賴于交換關系的存在,因為分工使得生產者的產品生產變成了商品生產,而商品生產的順利進行需要完成“驚險的一躍”。也就是說,分工的演進需受到交易費用的制約,奧利弗#8226;威廉姆森則形象地將交易費用比喻為經濟世界中的磨擦力。[4]如果交易費用小于由分工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則分工進一步細化;地方政府通過種種顯性、隱性手段設置壁壘,人為分隔市場,形成嚴重內耗,提高了整個社會間的交易成本,限制了產業的專業化分工和貿易的深化,使得地方經濟走向全面擴張之路,在本地相對狹小的市場內提供一系列“全面”的服務,必然走向全面的重復建設,走向“小而全”的模式。
在自由貿易區內,因貿易互補會帶來市場容量的擴大。我國地域遼闊,省際之間擁有巨大的差異性,本可以通過自由貿易而擴大的市場規模卻因地方保護而受到抑制,這又限制了區域專業化分工的發展。斯蒂格勒[5]在其“分工受市場范圍的限制”的論文中發揮了稱之為“斯密定理”的觀點:只有當對某一產品或服務的需求隨市場范圍的擴大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專業化的生產者才能實際出現和存在。隨著市場范圍的擴大,分工和專業化的程度才能不斷提高。根據斯密“分工受市場范圍的限制”這一觀點,貿易壁壘分割了市場,無疑限制了分工的發展。正如斯密所言“市場要是過小,那就不能鼓勵人們終身專務一業”[6]。若不能“專務一業”,即進行專業化,就不具備高度分工的前提,進而無法培養發掘比較優勢。斯密定理也可以反過來表述:市場范圍的擴展是分工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市場范圍的擴張歸因于市場交易的單位費用的下降。地方政府通過行政手段設置壁壘、分割市場,使得部門、地區之間交易費用提高,阻礙了區域之間形成更大范圍的市場規模與更深的專業化分工。企業與地方被迫選擇了低交易費用內部一體化(低級一體化),也就是所謂的“小而全”模式,必然會走向結構趨同。
(三)地方保護主義導致了產業結構趨同以及過度競爭的出現,阻礙了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效益的發揮
地方保護主義限制了專業化分工和比較優勢的發揮,誘致各地區間的重復布點、重復引進、重復建設情況日益嚴重,出現了各地區產業結構的趨同化。如果區域分工的形成不是基于地區間的比較優勢,這種分工格局就只能依賴排斥競爭和扭曲價格來維持。從企業來看,一方面,一些優勢企業可能得不到足夠的資金和優質的原料;另一方面,一些劣質企業又能夠順利地占有優質原料而生產出低劣產品,其結果是優質產品不足,而劣質產品供給過度,形成了資源配置的非最優化。重復建設還造成了全國性的生產能力大量閑置,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企業提高產出時獲得的成本優勢稱作規模經濟,技術的正外部性引起的成本優勢被稱為集聚經濟。地方保護通過阻礙競爭,限制了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的發揮,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在地區市場分割下,市場規模被人為劃小,企業發展的市場空間變得狹窄,規模經濟將難以實現,從而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相對較高,非常不利于在全球市場上與規模龐大的全球性跨國公司競爭。我國大部分產品的生產規模遠未能達到充分利用生產能力的要求,不僅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就是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不少差距。比如我國汽車生產總量尚不及位居世界10大汽車生產廠家之末的意大利菲亞特汽車公司。企業規模小,既無法實現規模效益,也直接影響到研究開發和市場營銷投入的力度,導致創新能力差,進一步限制了競爭力的提高。同時,各地區產業結構趨同意味著同類企業不能在地理上集中進而產生“集聚效應”,該行業無法為自身創造外部規模經濟,不能從整體上獲得競爭力。地方保護主義保護了落后企業的生存,造成了一批效率低下競爭力缺乏的小生產者群體,嚴重影響資源向優勢企業流動,一旦將其這種“溫室”企業置于國際競爭的驚濤駭浪中很快就會死亡。
產業結構的過度趨同,還導致了區域間的過度競爭,沖擊區域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過度競爭產業中由于進入的企業過多,已經使許多企業甚至全行業處于低利潤甚至負利潤的狀態,但生產要素和企業仍不從這個行業中退出,使全行業的低利潤或負利潤率的狀態持續下去。在中國即為常提到的“邊積壓、邊虧損、邊生產、邊建設”的問題[7]。地方政府的“投資饑渴”和“投資沖動”使其容易通過敦促銀行低息貸款等途徑,降低企業進入的門檻,形成低進入壁壘;而要素市場的分割,阻礙了資本、勞動力等在全社會的自由流動,阻礙了國有存量資產向高效益領域轉移,形成高退出壁壘。過度競爭使生產能力持續聚集在該產業而使利潤長期低下甚至沒有了利潤,使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升級增加了難度,必然降低國民經濟綜合效益,影響整個國民經濟增長質量和發展環境。而且,產業結構趨同就意味著地方之間存在一種較為直接的競爭,從而導致地方之間的不合作和保護行為。
從以上分析看出,地方保護主義是一種嚴重的內耗,它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環境,扭曲了價格,保護了落后者,限制了分工,阻礙了產業結構調整,使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效應難以發揮,從而降低了資源的配置效率,造成社會福利的凈損失。
二、地方保護主義的福利分配效應
貿易理論包括兩方面的重要內容即貿易利益的創造和貿易利益的分配。貿易不是一個零和博弈,它可以使參與貿易的各國都有機會獲利,但在利益分配上卻有多寡不均。自由貿易決定貿易利益的創造,保護貿易決定貿易利益的分配,利益創造與利益分配的統一和均衡決定了現實的貿易狀況。海聞認為,無論是自由貿易還是“戰略性貿易保護”政策,選擇的依據都是如何使本國的利益最大化。[8]從福利分配角度分析,地方保護主義只代表財富分配的轉移,并不代表新財富的創造。地方保護主義是一種再分配的發生器,把收入從無市場或者無談判能力的人那里再分配到有談判能力的人那里。通過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來補貼另一部分人,也就是產生了福利轉移,以一部分人經濟福利的下降來換取另一部分人的繁榮享受。
(一)從生產者、消費者及潛在進入者角度看
生產企業通過各種保護獲得各種優惠政策,同時外地同類行業產品(潛在競爭者)的進入被限制甚至禁止進入,本地企業獲得了較低的生產成本,獨占市場,形成一定的壟斷勢力,通過對消費者剩余的侵蝕,實現更多的利潤。當地消費者是主要的受損者,不但其自由選擇權被剝奪,而且還必須為更低質量的商品付更高的價格①。更有效率的競爭對手,卻因地方保護而未能在公平環境下進行競爭,被壁壘阻隔在外。國外企業都要求“國民待遇”了,而我們許多外地企業還處于被歧視的地位。對此的優惠就是對彼的損害。政府對本地企業的壟斷保護,使社會福利發生了轉移,從消費者和外地競爭者手里轉移到了本地生產者手里。
(二)從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設租和尋租角度看
地方保護通過地方政府的干預特權,使當地在位企業獲得了壟斷利潤。但當地企業對這種保護特權的追逐,以及外地企業沖破壁壘的企圖,也是一種競爭活動,都會消耗資源,如資金、人力、時間和其他資源等。這種本可以用于社會生產活動的資源卻被用于追求利益的轉移,被稱為直接非生產性尋利活動,即為尋租。有的政府主管部門甚至會主動設租,試圖將“租金”納入自己的囊中。于是在政府主管部門與市場主體之間,在本地企業與外地企業之間產生了設租尋租的競爭,產生了福利轉移和浪費。
尋租也產生了資源浪費。從對“租”的競爭雙方來說,將可以用于生產的資源用在非生產性尋利行為上,也有利潤和效益產生,但沒有真實的產品產出,從社會福利的角度來說就是一種浪費。尋租活動所采取的往往是一些不宜公開的低效率的手段,如蒙騙、賄賂、拉關系等,使一些本可以從事更有價值、更有生產性的活動資源被浪費掉了。
在位企業和潛在進入者的尋租競爭是一個負和博弈,因為競爭導致了租金的消散。按照經濟學原理,尋租也應該按照邊際收入等于邊際產出的原則來計算。對本地在位企業來說,尋租的產出最大為塔洛克方塊(圖中的矩形P1PAC),為了獲得這塊福利轉移而投入的資源最大也應該為這一塔洛克方塊,但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雙方的競爭只會使情況維持不變,也就是說,投入了資源卻沒有任何產出。為了尋租,雙方可能會被迫加大投入。尋租投入成為沉沒成本,租金轉移到了官員手中。據新制度經濟學租值耗散定律,尋租活動的社會成本(也就是完全被浪費的資源)最終會和租值相等,甚至超過租值。財富轉移本身,并不直接摧毀財富和購買力,但為獲取違規財富轉移直接耗費的資金、時間和其他資源,它們顯然是社會資源的浪費,并將直接增加從事經濟活動的成本①。塔洛克方塊表示的租金福利在一定程度上由企業轉移到了官員手中。
如圖所示,DD為市場需求曲線,PB是市場供給曲線。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市場均衡產量為Q,均衡價格為P,此時消費者剩余表示為三角形DPB。但在地方保護的情況下,外來的競爭被摒除在外,本地廠商處于壟斷地位,可以要求一個較高的壟斷價格P1,此時壟斷產量減少為Q1,消費者剩余減少為三角形DP1C,消費者福利的損失為梯形P1PBC;其中一部分轉為生產者剩余,即正方形P1PAC(也稱塔洛克方塊)從消費者手中轉移到了生產者手中。此外,三角形ABC是一種因壟斷而產生的社會無謂損失,也稱為“哈伯格三角形”。
(三)從流動要素和非流動要素角度看
地方保護主義實際上是各地在資源(資金、人力、市場等資源)爭奪上的競爭,具有不同流動性的要素在福利分配中所處的位置不同。流動性要素因為可以“用腳投票”即具有“退出權”而成為各地政府吸引的重點。一個地區的政策改變會對另一個地區產生影響,因為流動要素會遷移以追求最高的回報。所以地區之間在招商引資上的“優惠政策大戰”會輪番升級,這實際上是一種零和博弈。圍繞吸引具有流動性要素的政府競爭會對那些缺乏流動性的生產要素帶來不利影響,結果是流動性大的要素基本免稅,而流動性差的要素承擔了成本。例如在招商引資的競爭上,各地政府通過同時運用實行低稅負和盡可能供給更多的地方基礎設施這兩個競爭參數來展開競爭,而最終是缺乏流動性的本地企業和居民為這一戰略承擔了成本②。當前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征地中對農民利益的剝奪,如一些開發區以低于成本價招商引資,靠低廉的地價或其他優惠政策吸引資金,使一些本來無利可圖的企業入駐,這些企業的利潤實際上來自土地和其他資源租值的轉移[9]。
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常常把創設優惠待遇的小環境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有效途徑(所謂增長權),包括利用優惠政策來吸收外資、技術、增加出口,以及鼓勵海外直接投資等。在這個經濟特區里,實行了與國內現行政策不同的優惠政策,包括低賦稅和對外匯、外貿管制的放松,以吸引國外的資本、技術和發展出口加工等。同時,假定這個區域的優惠對國內資源是開放的,使得國內資源也有機會“遷入”這個區域。由于相對于國內資源來說,這個區域的政策是被“扭曲”的,所以國內資源將以一種“扭曲”的方式過度“進入”以捕捉經濟租[10]。這些優惠政策對不同流動性的要素具有不同的扭曲激勵。
資本流動性高,總是從邊際收益率低的地區流向高的地區,地方政府就可能以扭曲的回報率來吸引資金,這很可能會損害到缺乏流動性的其他要素。在這種狀況之下,缺乏流動性的生產要素只有一種可能性,即通過一些政治機制(比如地方選舉)來保護自己,以免當地的決策者作出不利于這些缺乏流動性的生產要素的競爭策略。
(四)從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角度看
上世紀80年代后期發展起來的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經濟長期增長的最終源泉,在于通過不變或遞增的規模收益以及溢出效應所形成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的內生累積。擁有上述資本比較多的地區的增長速度會快于所擁有的資本相對較少的地區,于是形成地區差距。然而,如果在地區間有貿易和要素流動,地區經濟將會有收斂的可能[11]。要素流動帶來的社會勞動分工和生產專業化,既有利于克服產品結構和經濟結構地區間的雷同,又有利于推動在比較優勢原則基礎上地區間的經濟增長。
地區間生產要素流動的意義在于,地區間的經濟增長可以按照比較優勢原則來選擇自己的產業發展模式和技術路徑。按照生產要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投入要素的流動和重新配置將會提高流出地區的邊際產值和價格,降低流入地區的邊際產值和價格。所以,生產要素的長期自由流動將有利于縮小地區間要素報酬差距,促進地區之間的均衡發展。
地方政府通過對國有企業直接間接的支持,對地方企業雇傭外地勞工的限制,勞動力流動的明文限制,以及限制資產重組等,限制了要素的自由流動,從而導致地區收入差距變動的條件收斂較弱,導致了地區差距的擴大。
地方保護主義保護了在位的生產者,損害了消費者和潛在的進入者。剝奪了消費者的選擇自由和潛在進入者的競爭機會,并且給政府官員提供了尋租的機會。地方保護其實是通過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來補貼另一部分人,也就是產生了福利轉移。
三、地方保護主義的局部效應
對地方政府來說,實施地方保護主義的目的是促使各種經濟指標的增加。在短期內一定程度上的確收到了一些實效,包括提高了本地企業的生存能力,增加了地方產值和財政收入,有助于本地社會穩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校正本地市場中的一些市場失靈現象。
最初的地方保護主義出現在雙軌制下,由于原材料與產品間存在巨大的剪刀差,原材料輸出基地遭受巨大的損失,如內蒙古的大部分原材料以較低的調撥價調出,而大部分生活用品以市場價格從區外購入,使其蒙受巨大損失。1987年僅鋼材、木材、鋁、原煤和電五項的劃撥價調出就使其減少收入約25億元[12]。通過建設自己的生產企業,就地生產,可以將原材料與產品間巨大的利潤差留在區內。還有改革早期在沿海優先開放特殊政策下,沿海城市的出口外匯留成比例高,致使內地產品流往廣東再出口,使內地珍貴的外匯資源流失,而保護主義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外匯的流失。這可以說是行政力量對市場失靈的矯治,對當地的經濟有正的效應。
地方政府對企業的保護目的,具體說來,就是給弱勢產業以保護,同時也使得本地區強勢行業的競爭優勢不被超越得以保持。企業的競爭力可以從兩個方面比較:一是最終產品的定價差異,可以稱之為相對競爭力;二是產品的平均成本差異,可以稱之為絕對競爭力。從企業的角度來說,通過控制最終產品的定價實現的是相對競爭力;而對平均成本差異的控制則是絕對競爭力。地方政府的保護只是通過補貼或扶持使得企業可以在本地市場上控制其最終產品的定價,卻并不能降低其平均成本,也就是說保護只是提高了企業的相對競爭力,卻不能提高其絕對競爭力,除非企業能夠將這種相對競爭力轉化成絕對競爭力,轉化成永久的比較優勢。
由于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國內市場被分割成本地市場和外地市場兩類。本地企業在本地市場上因政策保護而基本上處于壟斷狀態,而在外地市場上卻遭受重重壁壘的阻撓。這時企業可能會出現兩種分化情況。一類是“先天不足”的企業,背離了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的產業只能通過扭曲的產品與要素價格和地區的保護政策得以生存,沒有競爭力可言。貿易保護主義使得地區企業在競爭中不是通過降低自己不經濟的高生產成本,而是通過提高對那些更有效率的非本區成員的貿易壁壘從而削減進口來達到成功。地方保護為本地企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溫室性”的環境,地方政府暫時的保護的確有效,但企業本身沒有自生能力,依靠消費者剩余的轉移而存活,形成對地方財政和政策的依賴局面,不能形成真正的競爭力。
另一類就是適合本地比較優勢的幼稚產業經過保護的緩沖期而成長起來。由于不完全競爭及規模經濟的存在,如何擴大市場份額以擴大生產降低成本,成為企業能否在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因素。如果市場既是寡頭壟斷的,又是分割的,通過進口保護可以幫助企業提高競爭力。從產量到邊際成本再到產量是一個正反饋,政府可以通過保護本地市場給予本地企業一個較大的經濟規模,同時減少它的外部競爭者的經濟規模,保護措施還提高了區內企業開展研發的積極性,結果形成相對生產成本的變化,企業自身產生一種技術外溢和自行不斷壯大的能力。這樣即使在沒有保護的市場上,這種規模優勢也會轉化為較低的邊際成本和較高的市場份額,這樣對工業的暫時保護就可以轉為它的永久比較優勢。許多人就把日本的經濟成功歸結于日本政府的產業政策。杰文斯曾把日本的干預形容為“狹窄移動帶”,它把產業分割為一片一片地進行保護直至它強壯起來足以擊敗國外競爭者,然后移向另一個目標。
再有就是各地爭相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和成長中的產業,也許可以將其看作是一種“自我發現”過程[13]。在這個過程中,經濟較落后地區的地方政府在“試錯”選擇自己的比較優勢產業,希望通過貿易保護和快速的人力資本積累而實現新產業的落地生根成為支柱產業,從而實現經濟的追趕。這一過程雖然可能導致一些低效率,但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例如韓國和臺灣。即使不成功,重復建設使相互間都陷入不完全分工,也可以牽制其它地區的快速發展,使經濟差距不致于拉大。
國內區際貿易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生成國內市場的競爭性,國內市場常被看作企業的“訓練場”,可使企業在真正面臨進口產品競爭以及在進入國際市場之前能夠獲得必要的錘煉。著名的經營戰略專家波特指出,一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首先來自其在自己國家的市場競爭力。經濟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市場擴張順序是:本地市場→全國市場→海外相鄰市場→全球市場。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有著無可比擬的廣大市場,理應在貿易和跨地區投資充分發展的基礎上,使國內區域經濟得到充分發展,再走上跨國貿易與投資為主導的國際化道路。但現在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國內各區域間貿易壁壘之大,使得企業寧愿放棄全國市場而直接走向全球市場,通過壓低產品的價格來爭奪海外市場,這具有不可持續性,而且這種低層次低水平的讓利競爭使我國產品遭受反傾銷調查的機會增加,最后走向集體的災難。低價格競爭是沒有出路的競爭,最終會觸底,最后都必須轉向技術管理方面的競爭。
在其它地區都實施開放政策的條件下,一個地區實施保護政策會使自己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吸引更多的資金,是有凈收益的。但是一個地區的保護政策會引來其它地區的報復,最后是全國市場的分割。各地都付出了保護的成本,但是卻僅達到了未保護前的狀態而己。全國的重復建設,設備利用能力低,造成極大的浪費。但是沒有重復建設就沒有過度競爭,沒有競爭就無法選出真正的優勝者,無法形成真正的競爭力。所以也有學者認為重復建設造成的浪費是一種走向市場的必然成本。
總之,地方保護主義是計劃手段對市場運行的干預,是計劃與市場僵持并存的結果,是市場不完善的產物。地方保護主義在不同的階段表現出了不同的特點,保護手段也由“硬”轉“軟”,由“明”轉“暗”。一些發達國家如法國、西班牙、美國歷史上也都出現過地方保護主義,后來隨著制度的完善而逐漸消失。轉軌國家俄羅斯也在經歷著這種分割現象。對于地方保護主義的效應分析,從短時期來看對個體有益,但從長期和全局來看,它造成了效率的降低,分配的不公平。地方經濟繁榮是一項公共物品,保護主義的長期效應是整個國家經濟的衰敗和沒落,這在18世紀的法國和西班牙就已經驗證過了。①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建立一個統一大市場,統一競爭秩序和規則,來代替地方保護主義下的混亂競爭,是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計劃經濟行政干預的逐漸退出,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地方保護主義將經歷一個出生、成長及至消亡的過程。
參考文獻:
[1]J#8226;大衛#8226;理查森.貿易政策的新政治經濟學[M]//保羅#8226;克魯格曼.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新國際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62.
[2]蔡昉,王德文,都陽.勞動力市場扭曲對區域差距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1,(2).
[3]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4]盛洪.分工與交易——一個一般理論及其對中國非專業化問題的應用分析[M].上海:三聯書店,1992.
[5]Stigler.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 ,1951,59(3).
[6]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
[7]江小涓.市場化進程中的低效率競爭——以棉紡織行業為例[J].經濟研究,1998,(3).
[8]海聞.國際貿易理論的新發展[J].經濟研究,1995,(7).
[9]羅云輝,林潔.蘇州、昆山等地開發區招商引資中土地出讓的過度競爭——對中國經濟過度競爭原因分析的一項實證[J].改革,2003,(6).
[10]張軍.特權與優惠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立信會計出版社,1995.
[11]劉夏明,魏英琪,李國平.收斂還是發散?——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爭論的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2004,(7).
[12]魏后凱.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13]Hausmann,Ricado and Dani Rodrick.Economic Development as Self-Discover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72):603-633.
[責任編輯:任山慶校對:葉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