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城市建設具有必要性,它是一個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必須大力發展。我國文化城市建設須探索其發展模式,形成科學的政策體系。文化城市發展的經濟政策包含財政政策、金融政策和產業政策,國家應當為文化城市發展提供相應的經濟政策支持。
關鍵詞: 文化城市; 必要性; 政策
中圖分類號: F82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973(2010)04-0059-04
Economic Policy of the Culture City Development
XUE Rui
(Graduate School, Central Party School, Beijing 10091,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city is the important reflection of the national soft power. China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culture city. Our country has the necessity of the culture city construction. We shoul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scientific policy system of the cultural city. The scientific policy system includes fiscal policy, financial policy and industrial policy. Our country should provide appropriate policy support for the culture c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culture city; necessity; policy
一國的綜合國力,不僅體現在國民生產總值等硬實力上,也體現在一國文化發展水平這樣的軟實力上。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不斷上升,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出現了包含北京、上海、廣州的國際大都市,也出現了西安、蘭州、蘇州、杭州這樣的大城市。在我國新世紀發展戰略中,城市化建設尤為重要。提高城市競爭力,不僅應提升城市的國民生產總值,還應當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發展文化城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我國綜合競爭力刻不容緩。
一、文化城市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1985年,歐盟文化部長會議上,首次提出“文化城市”的概念,旨在認識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005年,倫敦市將自身定位為“文化城市”。文化競爭力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顯現。我國城市發展中,文化發展的層面上存在潛在諸多問題,必須予以充分重視。
(一)城市發展中文化保護與發展滯后
1. 我國城市建筑文化的滯后。當代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形象建設存在特征的消失。城市在現代化建筑中逐漸失去其本來面貌。無論南方還是北方,西部還是東部,走進一個現代化城市,滿是一棟棟相似模樣的高樓,一條條相近的街區,已經難以辨識一個城市的特色了。將西方發達國家建筑全盤照搬,使城市失去了本來的特征,不能顯示其文化獨特性。
2. 城市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滯后。一個城市的物質文化遺產相當重要,它是城市寶貴的記憶,也是一個城市鮮明的特征。一提到北京,人們就會首先想起故宮、頤和園;一說到西安,也會馬上想到大雁塔、秦兵馬俑;談起杭州,雷峰塔、蘇堤、白堤也會浮現在腦海。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正是一個城市永恒的、不可替代的財富,也是一個城市文化的體現。我國每一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記憶。時間上包括古代、近代的文化遺產,也包含一些有特色的傳統民居。而我國現代建設中,對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不夠,這些珍貴的遺產經常被人為破壞,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建筑。這是對歷史記憶和城市特征的抹殺。
3. 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滯后。城市的文化遺產包含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種。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形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無形的。它們都是文化軟實力的體現。如當地的剪紙藝術、戲曲文化、風俗習慣等。這些也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城市特征。蘇州昆曲被列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名目,而全國其他的活態文化,還有很多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一個城市的發展,現代的生活方式,都腐蝕這些傳統的有意義的、對現代民族有價值的、城市特色的活態文化。城市中生活方式的單一化,原有價值和生活方式的遺忘,也是文化城市建設不容忽視的。
4. 城市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滯后。一個城市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特征,那么其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會無優勢而言。很多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雷同。城市新聞業、娛樂業、出版業的內容和特征均無大的差別。其根源就在于城市化特征的缺失。城市文化產業鏈的簡單復制、缺乏創新,自然不能使文化發展成為支柱產業。而很多城市,包括歷史文化名城,其文化產業發展也較為滯后,除了文化體制的深層次原因外,沒有良好的定位文化城市,并以此為契機發展相關文化產業,也是重要的原因。
(二)文化城市發展的必要性
1. 發展文化城市,是應對金融危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時代要求。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實體經濟沖擊很大,我國在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我國要改變以往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要積極擴大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發展文化城市,發展文化產業,可以促進區域經濟轉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2. 發展文化城市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時代要求。國家競爭力體現在其軟實力和硬實力的建設上。國家的實力又具體體現在城市的競爭力上,一個城市,如果在具備硬實力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其軟實力,體現文化吸引力,那么這個城市的發展將是科學的、可持續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很多國家的場館主題都凸顯文化的核心,以文化軟實力提升其國家形象。西班牙場館主題為“我們世代相傳的城市”,展示西班牙的歷史和創新。上海世界博覽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展館案例中,利物浦案例的主題為“歷史遺產保護與再利用”,開羅案例的主題為“歷史老城復興的一體化模式”,均力求城市文化的保護和繼承。我國很多場館主題都以地區文化點為特征。北京的場館主題為“魅力首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凸顯了首都的文化魅力。陜西省的主題為“人文長安之旅”,以漢唐文化為主線帶動陜西的產業發展。另外,城市最佳實踐區建設案例之一是陜西西安的案例“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項目”。項目力求在保護歷史遺產的同時改善周邊的生態和經濟環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為推動全球范圍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生活的和諧共生提供示范作用。臺灣館的主題為“山水心燈——自然、心靈、城市”,提倡回歸自然、回歸心靈的新城市文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文化特征,都是一個城市軟實力的最好體現。
二、文化城市發展模式與政策體系
(一)文化城市發展模式分析
1. 保護和發展城市文化遺產,樹立文化城市特征。文化城市建設,核心是樹立城市的文化特征。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征,保護好文化遺產,才能更好地發展這些遺產的價值。不僅要保護好物質文化遺產,也要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城市文化特征。北京的文化特征基點,應當基于金元明清的古都文化遺產保護,突出現代化首都文化建設。西安咸陽大都市建設中,首先是定位西咸文化大都市,重點突出咸陽秦都文化特征,西安漢唐都市文化特征,保護秦漢唐歷史遺跡,包括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唐長安城遺址,開發類似唐大明宮遺址、曲江遺址等歷史文化景觀。以文化古都為特征,發展西安咸陽都市文化產業。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征,只有充分地發掘其獨特文化底蘊,樹立鮮明的文化城市標識,才能更好地發展城市文化產業。
2. 發展城市特色文化產業。在保護城市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挖掘城市文化特色,以此為基礎發展特色文化產業鏈。以西安咸陽大都市建設為例,以文化古都為城市特征,發展相關第三產業,發展以歷史名勝古跡為基礎的旅游業,以文化旅游業帶動歷史文化旅游的投資開發業,以開發業帶動固定資產投資行業,以旅游文化開發帶動相關廣播電視電影業的發展,以文化特征為基礎進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圖書出版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城市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力求開發出以文化特征為基點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鏈。并支持文化金融發展,為城市文化產業提供資金支持。
(二)文化城市發展的政策體系
支持文化城市發展需要國家宏觀政策體系的支持。宏觀政策體系是國家宏觀層面的統一政策,也需要各個城市層面的具體政策。國家宏觀政策體系有財政政策、金融政策和產業政策。城市具體政策則需要在國家宏觀政策下制定相應的具體規劃,因地制宜。財政政策包含文化城市產業發展所需的財政投資政策,財政補貼政策和稅收政策。金融政策包含文化城市所需的信貸政策和金融市場政策。產業政策包含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和產業布局政策。宏觀政策內部各個政策之間互相聯系、互相補充,密不可分。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為短期和中期政策,靈活度大,而產業政策則為中長期政策,文化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短期、中期和長期政策的互相協調。除了國家宏觀政策,還需要具體的文化城市發展規劃。如西安咸陽一體化建設中,文化保護、文化產業的發展具體規劃,具體發展項目,都需要因城而宜。文化城市發展需要宏觀政策與具體城市發展政策的一致和協調。
三、文化城市發展的政策分析
(一)文化城市發展的財政政策分析
文化城市發展離不開財政政策的支持。財政政策包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策和對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按文化產品的公共屬性,文化遺產保護的博物館,其公共產品性質較強,需要財政直接投資,由非盈利性質的機構進行管理。對于文化城市建設中文化基礎設施,如道路、通訊等,均需要公共財政的直接投資。與文化城市建設相關的文化產業的投入較多,如新聞影視業、旅游企業的投資興辦,需要國家財政給予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對于公益性質較強的企業,需要其成長初期的所得稅和營業稅的優惠,對于初期經營困難的企業,可以給予一定的合理補貼。
財政政策主要分為財政支出政策和稅收政策兩類。發展文化城市,就必須支持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用財政政策激勵產業快速發展。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全球實體經濟均受到嚴重打擊,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繁榮和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城市,是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之一。如何促進文化特色產業發展,國際上的某些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以美國為例,金融危機發生后,美國很多州紛紛調整其財政稅收政策,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密歇根州對在本州內投資拍攝預算大于五萬美元的影視片實施42%的稅收返還。不僅如此,在財政支出方面,密歇根州政府分別投資巨額資金設立了兩大影視基地,以激勵影視業的發展。密西根州政府的減稅方案還包含電視、游戲等娛樂業。有的州還對非盈利性的文化機構、博物館、教育產業進行財政支持。以上美國的做法,是值得我國在制定文化發展政策中借鑒的。特別是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從財政政策、財政補貼和稅收三個方面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建設文化城市。
(二)文化城市發展的金融政策分析
發展文化城市,必須發展文化支柱產業,而產業的發展又離不開投資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必須依靠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
1. 信貸政策。政府應當出臺相關信貸政策,對特色文化產業以信貸支持。信貸支持包含貸款利率優惠、信貸額度支持等多方面內容。而信貸政策也需要配合國家貨幣政策的大方向,如在當前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下,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適度信貸傾向,以激勵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我國必須開發多元化和多層次的信貸產品。信貸支持必須具有針對性。信貸支持要優先給予經營模式穩定和經濟效益好的文化類企業。上下游企業要進行供應鏈融資,金融政策應當支持企業之間的并購融資,促進文化產業鏈整合。應收賬款質押可對有穩定物流和現金流的企業進行發放。對于展覽、租賃演藝、動漫、游戲、廣播電影電視節目的制作和電影放映等相關設備的企業,可以對其發放融資租賃貸款。我國應建立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體系,為文化類無形資產交易提供保證。還應當積極探索多種貸款模式以適合文化產業項目發展。有的文化企業融資規模較大、項目較多,這時應當鼓勵商業銀行以銀團貸款等方式對其提供金融支持。銀團貸款有利于風險分擔,可以加強金融機構間的協作,能夠降低單個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有的文化企業處于產業集群或產業鏈中較弱的環節,則應鼓勵商業銀行使用聯保聯貸等方式對其提供金融信貸支持。信貸政策在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的具體情況應當有所不同,如應給予西部重點文化城市不同于東部城市的優惠信貸政策。
2. 發展文化城市所需的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是長期投融資市場,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我國應不斷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提高文化產業的直接融資規模。處于成熟期、經營穩定的文化企業應當在主板市場上市。已經上市的文化企業可以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實施并購和重組。我國應當鼓勵適度金融創新,發展文化金融衍生品,包含期權和金融互換創新,發展文化金融衍生品,包含期貨、期權和金融互換三種。在監管制度完善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文化金融期貨,有利于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資本市場發達與否,已經越來越多地影響到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資本的融資渠道是否暢通,制約著產業的發展步伐。我國應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鼓勵風險投資進入文化產業。風險投資的特點是高風險與高潛在收益并存。以電影業為例,好萊塢從2004年開始,融資方式發生了變化,其制作成本的30%到50%是由華爾街投資銀行以私募股權和對沖基金的方式籌集到的。風險投資為電影業提供了長足的資本,使其迅速發展。我國應當鼓勵風險投資在文化產業的領域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我國應制定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風險投資政策,為風險投資順利啟動、運作和退出提供制定保證。適當放寬準入條件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可以鼓勵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風險投資者積極進入初創階段、市場前景廣闊的新興文化產業。文化金融產品的推出還應當具體分析,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城市區,可以率先推出更為復雜的產品類型。
(三)文化城市發展的產業政策
文化城市發展,必須有相應的產業政策支持。通過文化產業政策,要力爭使城市的文化產業結構更合理、布局更科學、文化產品和服務更豐富,文化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更健全,文化產業競爭力增強,為文化城市發展提供基礎。
1. 文化產業結構政策。一個城市的文化產業有:演藝業、動漫業、文化娛樂業、游戲業、文化會展業、文化旅游業、藝術品和工藝美術業、藝術創意和設計業、網絡文化業、文化產品數字制作業。演藝業是舞臺藝術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娛樂業包含各種娛樂場所的建設。游戲業包含網絡游戲、電子游戲、家用視頻游戲的開發。文化旅游業可以對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跡合理利用、科學開發,可以開發、保護傳統手工技藝和表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同時開發文化旅游工藝品,提高市場的廣度。文化城市應當鼓勵傳統工藝美術發展,支持廣大農民通過手工技藝增加個人收入。城市應當根據自身特點,發展文物仿制工業,提高文物仿制技術。藝術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設計產品,應當鼓勵發展城市特色文化設計產品。一個城市應當根據自身的發展特色,確定本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這是產業結構政策的重心。文化城市發展應根據其具體情況,結合《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確定當代文化產業的主導部門和瓶頸產業。扶持、支持文化產業的主導部門,能代表當地文化特征的產業,應當大力發展。一個城市,應當根據自身的文化特征,發展其主導的文化產業。對于旅游業發達的城市,可以發展其文化旅游業,使其成為一個城市的主導產業;對于歷史文化遺跡較多的城市,可以發展歷史文化產業,打造龍頭企業;對于娛樂業發達的城市,則可以使娛樂和影視業作為一個城市主導產業。因城市的不同而發展不同的特色主導產業,使城市富有特色。如西安咸陽文化城市建設中,應當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旅游、餐飲、觀光、文化飾品、文化傳播等相關產業,歷史文化旅游可以作為其城市主導產業。
2. 文化產業布局政策。文化產業布局政策涉及產業在地域、空間上的布局。當前發展文化城市,進行文化產業布局,最主要的是進行文化產業集群建設。產業集群是國家和地區競爭力的體現,文化產業集群更能體現一國的文化軟實力。在一個文化城市內,文化產業集群的形成具有鮮明的特征。在城市的特定區域內,大量密切聯系的文化類企業、上游供應商、下游服務商及相關機構,共同為某個文化產業服務,這些企業則會互相競爭、互相協作,逐步積聚,構成文化產業集群。產業集群起到提升產業競爭力、凝聚力的作用。西安的曲江模式就體現了產業集群的帶動力。曲江旅游度假區的建設,以大雁塔北廣場、大唐芙蓉園、曲江遺址公園等項目為基礎,并形成了旅游、影視、出版文化商業等多門類產業結構,都是得益于集群發展的帶動力。以咸陽為例,咸陽北塬為西漢皇家陵園區,史稱五陵塬。目前陽陵的開發力度大于其他諸陵,但總體而言,五陵景區并沒有得到良好開發。咸陽可以借鑒曲江模式,在五陵塬區發展產業集群。通過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陵區博物館,并對遺產保護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對陵區的古建筑群的重建工程,并推動相應餐飲、娛樂業的發展。可在陵區設立漢代民俗文化館、藝術影視基地,建立五陵塬產業集群區。在城市發展文化產業集團,形成主導性龍頭企業,充分發揮他們的帶動效應。在城市內建設高起點、規模化的文化產業基地和示范園區,使基地成為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平臺。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好地促進文化城市的建設,從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擴大內需,拉動當地經濟增長,提高城市軟實力。
參考文獻:
[1]單霽翔.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發展路徑辨析[J].文藝研究,2007,(3).
[2]魏鵬舉.公共財政扶持文化產業的合理性及政策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09,(5).
[3]鄧安球.論文化產業概念與分類[J].湘潭大學學報,2008,(5).
[4]劉士林.文化都市的界定與闡釋[J].上海大學學報,2008,(3).
[5]文文.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美國文化產業財稅政策[J].稅務研究,2010,(2).
[6]許進,何群.風險投資對于中國電影產業的催化作用與機制分析[J].電影藝術,2009,(6).
[責任編輯、校對:楊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