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談及“走出去”,人們可能首先會想起非洲國家、亞洲鄰近國家的泰國和越南,卻很少有人提到印度尼西亞。但是,如今印度尼西亞的巨大潛力已被世界各國所發覺。印度尼西亞近5年的經濟增長率均在5%~6%,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的2009年仍然達到4.5%。在這樣一種增長態勢之下,國際貨幣組織(IMF)將印度尼西亞評價為“全球金融危機不曾光顧的國家”。
印度尼西亞的經濟前景明朗
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時,印度尼西亞也蒙受了嚴重的打擊,其政治與社會結構經歷了數次變革。但是,10年之后的今天,印度尼西亞民主化高度發展,政治相對穩定,經濟保持了高增長。
2010年以來,印度尼西亞的經濟前景更加明朗。某日本銀行預計印度尼西亞2011年的經濟增長率將達到7%。IMF也預言,印度尼西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今后5年內將從2008年的2242美元升至3000美元。而且,3000美元這一數值標準,足以帶動該國的消費革命。
一些世界性大型金融機構預測,印度尼西亞的經濟規模將于2016年趕上韓國、2024年趕上日本、2031年趕上英國、2041年趕上德國,預測印度尼西亞的經濟增長率在2011年后加速為6%~7%,可以與金磚四國匹敵。
那么,為何印度尼西亞經濟會保持如此高的增長率呢,今后還會有怎樣的飛躍呢?豐富的天然資源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還有一個最大的因素就是擁有2.34億這一世界第四大人口數量下的巨大國內需求市場。
印度尼西亞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相比,人口數量差距甚大(見圖)。2008年的人均GDP為2242美元,與泰國的4115美元、馬來西亞的8140美元相比,還處于較低水準。但是,印度尼西亞擁有的大量人口將會強有力地支撐內需,帶動經濟快速發展。

中國企業的貿易機會
最近,印度尼西亞的工商總會(Indonesian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Kadin)發布的2015年的印度尼西亞國內產業發展路線圖中,將餐飲與食品加工業、輕紡工業、電子產品、交通運輸工具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四大領域。同時,將通信及通信設備、金屬與機械、石油化工列為產業結構優化領域。還列舉了吸引外資較強的農產品加工、海產品加工、傳統文化產業等三個領域。該路線圖中,建議印度尼西亞政府在政策上加大對這些領域的扶持力度。
餐飲與食品加工業 在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印度尼西亞,作為滿足大量人口口腹之需的餐飲與食品加工業,其營業額不斷激增。同時,隨著印度尼西亞國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往市場上不曾有的新商品(例如:保健品等)也大量涌現。進而也將帶動相關的食品包裝業、印刷業。
電子產品 隨著印度尼西亞國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信用卡的普及(2009年1~8月信用卡消費同比增長91%),近幾年印度尼西亞家電商品的銷售量在迅速擴大。據印度尼西亞工商總會2009年1~6月的家電生產統計顯示,冰箱、空調、洗衣機、DVD播放器的產量相對于金融危機發生前一年度的同比,仍舊呈大幅增長狀態。資料顯示,印度尼西亞的家電普及率尚處于較低狀態(見下表),所以,今后還會有更大的需求空間。

汽車 與2008年泰國汽車普及率的31%相比,印度尼西亞僅為8%,處于亞太12個國家/地區倒數第二的水平。印度尼西亞2008年的汽車銷售數量為61萬臺,預計2015年將達到100萬臺。
通信及通信設備 隨著印度尼西亞國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對手機、電腦等的需求將會快速增多。尚處于空白狀態的軟件與內容服務市場前景廣闊。
物產資源 印度尼西亞是由大小1.8萬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生活著250個民族,是世界上富于多樣化的國家。處于熱帶,但具有海拔超過2000米的山脈和諸多火山,由于具有多樣化的自然環境,使得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金槍魚、海蝦、南洋珍珠、木材、水果等農林水產資源較多。
雙邊關系和諧
由于1965年印度尼西亞發生“9·30事件”,兩國于1967年10月30日中斷了外交關系。20世紀80年代,兩國關系開始出現復蘇跡象。近年來,兩國關系快速發展。1999年底,就建立和發展長期穩定的睦鄰互信全面合作關系達成了共識。2005年4月兩國元首簽署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
兩國經濟貿易領域合作發展一直比較順利。復交后雙方簽訂了《投資保護協定》、《海運協定》、《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并就農業、林業、漁業、礦業、交通、財政、金融等領域的合作簽署了諒解備忘錄。2001年底,雙方將農業、能源和資源開發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確定為經貿合作重點領域。2008年3月,中國銀行泗水分行復行。
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經商處秘書周艷透露,根據中方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第一季度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雙邊貿易額達88.5億美元,同比增長78.1%,其中中國對印度尼西亞出口41.1億美元,同比增長55.7%;而印度尼西亞對華出口47.4億美元,同比增長103.5%,這是今年年初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后,雙邊互利雙贏效果的初步顯現。
近年來,印度尼西亞政府逐步采取措施,取消了原有部分限制華人的政策。2006年7月和2008年10月。印度尼西亞國會通過新《國籍法》和《消除種族歧視法》,印度尼西亞華人從法律上獲得了與其他民族平等的權利。
同時擁有巨大潛在消費市場和無比豐富的自然資源,按照高盛當年提出“金磚四國”概念時設定的兩條標準,印度尼西亞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塊“金磚”。
2010年1月1日,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經過10年的建設如期啟動。這是中國對外洽談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覆蓋了1300萬平方公里,惠及19億人口,不僅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而擁有2億多人口的印度尼西亞是東盟成員國中最大經濟體。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后,印度尼西亞將有超過90%的產品實行零關稅,其他產品關稅也將從12.8%降至0.6%,這為中國進出口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