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恩格斯的晚年,隨著以“電”的發現和利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帷幕徐徐拉開,資本主義社會開始了新的發展歷程。恩格斯在給朋友、友人等人的書信中,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新的工業革命意義進行了科學的揭示。本文擬從對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過程及其對資本主義社會影響的介紹,分析恩格斯晚年書信中對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學意義的揭示,進而探討恩格斯這一理論揭示給予我們的啟示。
關鍵詞:恩格斯;書信;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學意義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5-0016-04
19世紀70~90年代。世界正經歷一場以“電”的發現和利用為標志的“新的工業革命”即“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不僅給已經走向窮途末路的資本主義注入了新的生機和動力。而且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深遠的、廣泛的影響。使得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呈現出了新的發展情況和新的發展特點。也同時使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開始進入了一個更高的發展過程和階段。
如何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概括和總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作用,并揭示其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學意義成為一個重大的、時代的、歷史性的課題。恩格斯晚年在給朋友、友人的書信中,結合新的工業革命發展事實進行了深入地總結和分析。揭示了以“電”的發現和利用為標志的“新的工業革命”即“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經濟學意義。本文擬在通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過程及相關情況的介紹的基礎上,結合這一歷史的事實,對恩格斯晚年書信中所包含的相關思想進行一番理論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揭示恩格斯晚年書信中的這一思想對于我們時下的啟示性意義。
一、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過程及其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作用
在人文主義精神的鼓動下,在新的實驗科學的推動下,新興的資本主義從14~15世紀開始在歐洲興起后,經歷了16~17世紀的“奮斗性”發展。最終在18世紀迎來了自己的“狂飚時代”。但是,在進入19世紀后,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來的那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這個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系的發展:相反。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系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系的阻礙;而它一著手克服這種障礙,就使整個資產階級社會陷入混亂,就使資產階級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脅。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即資本主義社會已經走到了這個時期的“窮途末路”階段。
當歷史的時鐘進入到19世紀70年代的時候。一場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新的工業革命”即現代人們稱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悄然而又及時地在資本主義興起的老巢——歐洲大陸興起。正是由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不僅給已經開始走向窮途末路的資本主義注入了新的生機,帶來了新的發展。同時也對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作用,悄悄地改變著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經濟結構,使得資本主義社會走上了更高的發展時期,即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青年時代”。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首先有必要對“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歷史過程及其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影響和作用進行一個簡要的考察。
1 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資本主義世界乃至于整個人類社會迎來了“電氣時代”。我們知道。“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電”的發現和使用開始的,而在“電”的使用過程中。發電機和電動機是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發電機是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電動機則相反。是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發電機原理的基礎是1819年丹麥人奧斯特發現的電流的磁效應以及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了自激式的直流發電機。但這種發電機還不夠完善,經過許多人的努力,發電機逐步得到改進,到19世紀70年代,終于可以投入實際運行。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真正意義上的以“電”的應用為標志的“新的工業革命”即“第二次工業革命”才真正開始。在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于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后,電燈、電車、電鉆、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在1882年。法國學者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同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在紐約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絡。隨著對電能需求的顯著增加和用電區域的擴大,直流電機顯示出成本昂貴、常出事故等問題。所以從19世紀80年代起,人們又投入了對交流電的研究,交流電具有通過變壓器任意變化電壓的長處。1885年意大利科學家法拉里提出的旋轉磁場原理,對交流電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19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創制出三相異步電動機(這種型式的電動機,至今仍在使用)。1891年以后,較為經濟、可靠的三相制交流電得以推廣。電力工業的發展進入新階段。而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迅速地得到廣泛應用,由此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制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2 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資本主義世界乃至于整個人類社會迎來了“重工業化”的時代。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以汽油為燃料的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19世紀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隨后,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另一方面。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正是由于內燃發動機及制成使用液體燃料的機器出現以后,石油的意義驟然增大,并在交通運輸、軍事技術、農業機械化以及其他部門中完成了一次革命。特別是由于在機器、軌道、船舶生產中越來越多的使用鋼作為材料。導致了鋼的產量迅速增加。世界鋼產量1870年為52萬噸,1900年為2830萬噸,增長了50多倍。增長最快的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和德國。1871年,德國產鐵150萬噸,鋼25萬噸;1900年,產鐵850萬噸,產鋼660萬噸。美國1871年產鐵170萬噸,產鋼7萬噸,1900年產鐵1380萬噸,產鋼1020萬噸。躍居世界首位。世界石油開采量1870年為80萬噸。1900年近2000萬噸,俄國的石油開采量就增長了141倍(170萬普特——24200萬普特)。世界的鐵路網在1870年為21萬公里。1900年為79萬公里,增加了將近3倍,汽船排擠掉機帆船。通信工具的技術進步具有重大意義,電報線從19世紀80年代的150萬公里發展到19世紀末的430萬公里。無線電的發明和應用是通信方面的重大發現。資本主義世界的技術進步表現在生產力的巨大進步上,19世紀最后30年,工業產值增加了約1倍多。也就是說,電力,石油,化工,汽車,飛機等一系列新興工業出現并迅速發展,重工業取代輕工業在工業生產中占居主要地位。由此,我們可以邏輯地說,隨著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資本主義世界乃至于整個人類社會走-出了“輕工業”時代,迎來了“重工業化”的時代。
3 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資本主義世界乃至于整個人類社會迎來了“城市化”的時代。如前所述,伴隨著“電氣化時代”和“重工業時代”的到來,“城市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到來了。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隨著輕工業和重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國民經濟結構和工業結構以及國民經濟中的管理部門的變化——在經濟結構中,工業超過農業,重工業超過輕工業,管理工業的部門超過管理農業的部門。這樣一來,也就是說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并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比重日益加強,人口也迅速地向城市集中。并進人工業生產領域,從而導致了城市人口超過農業人口。例如,根據《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歐洲卷)1750~1992年》第四版提供的關于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城市人口的統計資料來看,巴黎人口:1800年58.1萬;1870年1852萬:1880年2269萬;1890年244。8萬;1900年271A萬。倫敦人口:1800年111.7萬;1870年389.0萬;1880年477.0萬:1890年563.8萬;1900年658.6萬。柏林人口:1800年172萬;1870年826萬;1880年1122萬;1890年1579萬:1900年1889萬。由此可見,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也就反映了歐洲當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pA\"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迅速出現了“城市化”局面。也就是說,城市化成為一個新的歷史趨勢和潮流。
4 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資本主義世界乃至于整個人類社會迎來了資本主義“壟斷時代”。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前,資本主義社會還是處在一個所謂的“自由競爭”的發展階段。但是到了19世紀70年代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的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發展。使大量的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并且,以卡特爾、辛迪加、康采恩、托拉斯等組織形式的壟斷組織在工業體系中開始形成和出現。一般地來說,壟斷組織首先是在德國和美國開始的。法國、英國也隨后產生了壟斷組織。例如,德國1873年的工業危機加速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1875年德國有8個卡特爾,1887年有70個,1890年已達130個,1896年250個,1900年300個。1893年成立的萊因——威斯特發利亞煤業辛迪加。把全國煤開采量的87%集中到自己手里。美國1873年、1884年和1893年三次經濟危機導致中、小企業的不斷破產和生產的集中。1880~1890年,鋼產量增加了1/3,鋼鐵工廠卻減少了1/3。壟斷組織托拉斯首先在鐵路部門隨后在其他部門出現。美孚石油公司由14個公司組成,還有26個石油公司的多數股票受它控制,幾乎掌握了全部石油生產。19世紀90年代,美國工業和運輸部門的托拉斯普遍形成,銀行資本同工業資本密切結合,成了一個壟斷資本占統治地位的國家。在俄國,工業生產的集中程度超過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1866~1890年,雇傭工人1000人以上的大企業數目增加1倍多,工人人數增加2倍多,產品總值幾乎增加4倍。90年代初。全部紡織工人的3/4都集中到1000人以上的大企業中。英國、法國也逐步出現壟斷組織。冶金、鐵路、化學、電氣等主要工業部門大多集中在幾十家企業手中,而中小企業沒有能力同大企業競爭紛紛倒閉。80年代開始,國際壟斷組織也開始出現。1897年已有40個這樣的國際壟斷組織。總之,壟斷組織開始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社會生產中形成,并很快地發展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生產組織形式和力量。
總之,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后,立刻表現出與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不同的特點和作用力,迅速地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并對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巨大的、深遠的、廣泛的影響。使得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表現出新的特點新的狀況。
二、恩格斯在晚年書信中對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經濟學意義揭示
面對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以及由此給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帶來的巨大的、深刻的、革命性的影響。已經步入晚年的恩格斯在一方面承擔了整理和出版“亡友”——馬克思的手稿。特別是整理出版馬克思的宏篇歷史巨著《資本論》和繼續指導世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的發展的同時,另一方面恩格斯繼續以新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用他那深邃的、科學的眼光注視著、觀察著、分析著,并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揭示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經濟學意義。
1 恩格斯在他晚年的書信中。結合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具體地揭示了“新的工業革命”產生的社會經濟學原因。新的工業革命是因為什么原因所導致或者引起的呢?即新的工業革命興起的原因何在?我們知道,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的,而這個歷史的原因就深藏在當時歷史發展的實踐背后。因此,必須從歷史發展的事實本身中去尋找原因。不僅如此,歷史實踐也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性動力。恩格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立場出發,指出,“工業革命”的發生是與當時時代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要求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和要求。正如恩格斯在1894年1月25日致瓦·博爾吉烏斯的信中就十分明確地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不僅如此。恩格斯還結合流體靜力學、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具體科學的產生發展過程分析說:“整個流體靜力學(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紀和17世紀意大利治理山區河流的需要而產生的。”“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在恩格斯看來,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是由于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2 恩格斯在他晚年的書信中。結合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3-n革命”的興起。具體地揭示了“新的工革命”產生的經濟學意義。恩格斯在1883年3月1日致愛·伯恩施坦的信中,首先批判了菲勒克的錯誤看法。將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新的工業革命”與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進行了比較。指出新的工業革命的意義在于與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給我們揭示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d其次,還具體地結合德普勒的最新發現。指出:“德普勒的最新發現在于能夠把高壓電流在能量損失較小的情況下通過普通電報線輸送到迄今連做夢也想不到的遠距離,并在那一端加以利用——這件事還只是處于萌芽狀態一,這一發現使工業徹底擺脫幾乎所有的地方條件的限制,并且使極遙遠的水力的利用成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對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將成為消除城鄉對立的最強有力的杠桿。”嘬后結論性的指出:“……非常明顯的是,生產力將因此得到大發展,以至于越來越不再需要資產階級的管理了,笨蛋菲勒克從這里只是看到了自己所喜愛的國有化的新論據:資產階級辦不到的事,應當由俾斯麥來做……”。由此我們可以邏輯的看出,雖然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帷幕剛剛開始拉開,恩格斯就以他那敏銳的目光看到了新的工業革命的意義。也就是說,在恩格斯看來,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與以“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較具有同等的意義。為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發展道路。
3 恩格斯在他晚年的書信中,結合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具體地揭示了“新的工業革命”產生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經濟學價值。恩格斯指出,由于新的工業革命的發展所導致的現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發展,使得“時間就是金錢”成為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學的規律之一。資本家階級作為資本的“人格化”體現的階級,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共同著作《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樣,資本家階級為了自身的生存必須不斷地變換、改變生產工具和現存的生產關系。必須不停地游走與世界各國之間,以實現其階級本質即資本的增殖要求。否則,資本家階級將失去其自身發展的動力和欲望。恩格斯通過對于以“電”的發現和運用,所導致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分析。看到了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的巨大的革命性的變化,特別是由于新的科學技術革命所帶來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生產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大地提高。正是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這一提高,使得資本主義生產在其每一分鐘、每一秒鐘的生產過程中給資本家階級所帶來的剩余價值是以前的數倍、幾十倍乃至于幾百倍、上千倍,以至于資本家階級必須充分地牢牢地抓住每一秒鐘、每一分鐘去實現價值的增殖,賺取更多的剩余價值。也就是說。“時間’——在這個時候對于資本家階級來說就具有特別的重要的意義,時間就不僅成為衡量資本家階級賺取剩余價值多少的標準,也成為衡量資本家階級生命力量的強弱的標準。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恩格斯指出對于資本家階級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同時,這也成為現代經濟學的規律之一。
4 恩格斯在他晚年的書信中,結合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在具體地揭示了“新的工業革命”的產生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經濟學價值的時候,指出在新的工業革命的過程中,由于新的生產技術和新的生產手段的大量地采用,不僅導致了現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發展。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導致了資本家階級對于工人階級的態度和剝削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恩格斯在分析資本家階級對工人階級態度改變的原因時,指出“資本主義生產越發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為它早期階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騙和欺詐手段。”口’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企業規模越大,雇傭的工人越多,每次同工人發生沖突時所遭受的損失和營業困難也就越多。因此,工廠主們,尤其是大的工廠主們,就逐漸感染了一種新的精神。他們學會了避免不必要的糾紛,默認工聯的存在和力量,最后甚至發現罷工——發生得適時的罷工——是實現他們自己的目的的有效手段。過去帶頭同工人階級作斗爭的最大的工廠主們,現在卻首先起來呼吁和平和協調了。”也就是說“工廠主靠對工人偷偷摸摸的辦法來互相競爭已經不合算了。”不僅如此,恩格斯在后來為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中也發表了相同的看法和見解。即資本家階級開始“講道德了”而變得文明起來了。
不僅如此,恩格斯還指出。由于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同時也為資本家階級對于工人階級的剝削方式的改變提供了現實的物質基礎。例如,恩格斯在分析德普勒的發現的意義時,指出“這一發現使工業徹底擺脫幾乎所有的地方條件的限制。并且使極遙遠的水力的利用成為可能。”同時也因為這些科學技術的發明與應用不僅導致了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而且導致了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巨大提高,給資本家階級提供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和剩余價值。對于資本家階級來說。更為有意義的是伴隨著社會財富和剩余價值的大量的、激劇增加的同時。生產成本的迅速下降即生產費用的節約。使得資本家一方面可以拿出一部分錢來拉攏和培養工人貴族。另一方面資本家階級愿意部分地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生活水平。當然,其目的是在于更進一步加強對于工人階級的剝削。
總之,恩格斯結合以“電”的發現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的事實,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世界觀為理論基礎,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不僅分析了新的工業革命產生的社會經濟根源和意義,同時分析了“新的工業革命”對于資本家階級的意義,以及資本家階級“變得文明起來了”的原因。
綜上所述,在19世紀70~90年代即恩格斯的晚年。已經步人晚年的恩格斯在一方面承擔了整理和出版“亡友”——馬克思的手稿,特別是整理出版馬克思的宏篇歷史巨著《資本論》和繼續指導世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的發展的同時,另一方面恩格斯繼續以新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用他那深邃的、科學的眼光注視著、觀察著、分析著。并通過給朋友、友人的書信的形式,揭示了剛剛拉開帷幕的以“電”的發現和利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經濟學意義以及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影響和作用。資本主義社會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帷幕徐徐拉開也開始了新的發展歷程。因此,筆者認為,我們研究恩格斯晚年在其書信中。以“電”的發現和利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經濟學思想,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現代資本主義及世界的新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
在此要特別指出的是,恩格斯對于以“電”的發現和利用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學意義的分析。以及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影響和作用的揭示,一方面表現出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的導師——恩格斯的科學的革命精神和天才的預見性。(后來的資本主義世界發展的歷史證實了恩格斯的分析和結論是正確的)。另一方面,結合我們時下的歷史實際,——我們現今的時代一方面深受由于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的歷史條件下。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無一例外的都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普遍遭受了它的重創。另一方面,我們的時代卻又處在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前夜,以“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代表的新的工業革命正在孕育,并顯露出黎明前的曙光和晨曦。——恩格斯的分析也是具有偉大的啟示性作用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