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采用問卷調查、網絡調查和統計分析的方法,對中外重要圖書館兵書文獻管理進行全面考察。認為中文兵書文獻管理目前基本處于自主管理狀態,兵書文獻管理的各個方面都亟待提高。近期需要盡快啟動的工作是:進一步完善中外中文兵書文獻普查,編制中文兵書文獻書目數據庫;精選重要兵書文獻結集出版并制作多媒體圖書;系統展開中文兵書文獻數字化工作。
關鍵詞:兵書古籍管理;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5-0134-04
“兵書”記錄了中國歷史上的軍事思想和軍事實踐,是世界軍事文化的寶庫。備受文獻收藏者、歷史學家和軍事研究人員的關注。《辭海》將“兵書”界定為:“中國古代軍事著作的統稱”,結合圖書館學界將1911年前出版(制作)的圖書定為“古籍善本”的慣例,中國軍事歷史文獻研究人員將1911年前出版(制作)的軍事文獻統稱為“兵書”。
我國對兵書進行系統整理始于西漢,據史料記載,西漢政府對兵書進行了三次整理:張良、韓信次序兵書;楊仆紀奏《兵錄》和任宏編撰《兵書略》。這種由政府、軍事家或軍事愛好者整理兵書的傳統一直得到了延續,建國后,我國兵書整理的成果主要是兵書書目編制和兵書分類理論研究。成果有:《中國兵書知見錄》、《中國兵書通覽》、《中國兵書總目>和《中國軍事圖書分類法的發展及啟示》等。《中國兵書知見錄》共著錄兵書3380部,23503卷,其中,存世兵書2308部,18567卷;存目兵書1072部,4936卷;《中國兵書通覽》論述了歷代兵書的源流、作用、種類、數量、內容、價值、發展分期、特點、厄運、影響、研究的現狀及展望等。分類介紹了近百部有代表性的兵書要籍。按時代順序編纂了現存兵書簡明目錄;《中國兵書總目》是一部聯合目錄,著錄中國161個公共、科技和院校圖書館、博物館、文管會以及日本、美國、英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9個藏書單位所收藏的中國歷代兵書4221種;《中國軍事圖書分類法的發展及啟示》按古代、近代和當代系統闡述了中國兵書分類體系和沿革。
目前,中文兵書管理研究以兵書書目普查為主,未對兵書文獻分類管理、庫房管理、兵書文獻利用效率和數字化進展進行全面考查。對中文兵書文獻管理現狀難以有—個較為準確的總結。為了全面、客觀地總結兵書文獻管理現狀,作者在前輩們的研究基礎上,結合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和網絡調研所獲取的信息。對中外重要圖書館兵書文獻管理進行全面考察。旨在通過客觀總結中文兵書文獻管理現狀,結合中文兵書文獻保護和利用需求,提出綜合保護和開發中文兵書文獻的方案。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網絡調查和統計分析的方法。作者設計了收集兵書文獻管理的問卷,有10個大問題,32個小問題。實地走訪了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圖書資料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部、首都圖書館古籍部、南京圖書館古籍部、上海圖書館古籍部、浙江圖書館古籍部,通過電話對湖南圖書館古籍部,通過電子郵件對我國臺灣地區的國立圖書館和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日本國家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和德國國家圖書館進行了問卷調查。上述圖書館中,除德國國家圖書館因收藏的中文文獻為1913年后出版(制作)的文獻無法提供有關信息,英國和法國國家圖書館沒有反饋,其余各圖書館都根據問卷提供了相關信息。作者從中外圖書館中文兵書藏量、分類編目管理、庫房管理、利用率和數字化進展5個方面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統計分析。
二、中文兵書文獻管理統計分析
1 中文兵書文獻藏量統計分析
書目普查是獲取兵書文獻收藏情況的有效手段。作者利用網絡檢索、實地查詢等手段。獲取了中外重要圖書館館藏兵書文獻書目數據,表1統計了各館兵書館藏量、檢索詞和信息源。
統計顯示,中國大陸收藏兵書較多的圖書館是:軍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遼寧圖書館,海外收藏兵書較多的圖書館是:臺灣國立圖書館、日本國家國立圖書館和(臺灣)傅斯年圖書館。
作者將實地調研獲得的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館藏兵書文獻數據與《中國兵書通覽》列舉的該館館藏兵書文獻書目比對。結果分別是263種比168種和345種比163種。說明前輩們的工作,已經為我們普查中國大陸現存兵書文獻奠定了一定基礎。但仍然有比較大的遺漏。遺漏部分主要是“軍政”類兵書。同樣,作者將調研獲得的海外兵書文獻書目數據與《中國兵書通覽》中列舉海外現存兵書文獻比對。結果是629種比30種。說明已有的兵書文獻普查對海外現存兵書遺漏非常嚴重。海外現存兵書文獻有極高的文獻和載體價值,如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廣西輿地全圖”等,記載了當時該地域政治和軍事地理信息。由于受時間和條件限制,作者尚未查閱中外檔案館、博物館,相信這些機構也保存有一部分中文兵書文獻。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中國大陸地區圖書館現存兵書普查。迫切需要對海外現存中文兵書文獻做深入、細致、全面的普查。
2 中文兵書文獻分類編目管理統計分析
文獻分類編目管理水平直接決定文獻的利用率,符合用戶知識分類認識的文獻分類有利于用戶高效獲取所需文獻、科學細致的編目有利于用戶檢索和選擇所需文獻。由于兵書文獻屬于古籍文獻,且多用繁體中文標引,因此,其分類和編目管理對其利用率影響更大。各圖書館古籍善本兵書文獻分類編目管理統計(見表2)。
調查顯示,同時采用四部分類體系和現代分類體系區別處理古籍善本和普通古籍是中國大陸和海外圖書館共同采用的方法。善本兵書文獻主要采用四部分類體系。由于缺乏全國性的統一標準,大多數圖書館采用的四部分類表多為經過部分改造的,各自的類表不完全相同,分類級次的選取也差異很大。部分圖書館還組配了一些符號和數字來表示,如果不作特別說明,即使是圖書館工作者也難以應付;普通古籍兵書文獻基本采用現代分類體系,如北京圖書館采用劉國均先生的《中文線裝書分類法》,大多數中國大陸地區的圖書館主要采用《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海外圖書館主要依據本國(地區)的標準分類法:作者調研的圖書館中只有兩個圖書館單一采用現代分類體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圖書資料館采用自編的古籍分類表,北京大學圖書館采用皮高品先生的《中國十進分類法》。由于利用兵書文獻的用戶多為對古籍文獻比較熟悉的用戶,他們對四部分類法比較熟悉,也趨向于利用四部分類檢索所需文獻,因此,有必要繼續沿用四部分類法對兵書文獻進行分類。但是,不能忽略不斷增多的新用戶對四部分類體系不甚了解。且趨向于采用現代分類體系檢索所需文獻。因此。有必要同時探索利用現代分類體系處理兵書文獻,特別是探索四部分類體系與現代分類體系自動轉換。
調查顯示,中外圖書館兵書等古籍文獻編目管理的規范化和質量控制存在相當差距。首先。中國大陸地區圖書館古籍書目數據質量不如海外圖書館。中國大陸地區圖書館對中文兵書文獻的編目基本為簡單編目,僅著錄了題名、作者、版本和館藏記錄,部分圖書館著錄了行款、印章、紙張等細節。雖然大多數圖書館都設計了旨在介紹兵書文獻內容和外部特征的提要項和說明項,但卻較少實際著錄了有關內容。海外圖書館大多采用詳細編目,如worldcat的著錄款目包括題名、著者、出版年份、載體形態、語種、主題、敘詞、人名、注釋、其它的題名、責任、資料類型13項。傅斯年圖書館著錄款目包括館藏地、作者、書名、版本項、稽核項、叢書名、附注、主題8個(以上)款目,為了盡可能將兵書的內容和外在特征描述清晰,其稽核項和附注項可無限增加。詳細編目有利于兵書文獻的保管和利用。特別是有利于為讀者提供多途徑檢索和選擇文獻的相關信息。應提倡對兵書等古籍文獻進行詳細編目和規范著錄,方便用戶檢索和選擇古籍文獻;其次,大陸地區圖書館古籍書目缺乏主題標引,影響了兵書文獻的利用率。中國大陸地區包括國家圖書館在內的絕大多數古籍書目檢索系統皆缺乏主題詞檢索,主題標引是以詞或短語作為檢索標識,相對于分類標引的符號標識,更易于為讀者掌握,是書目檢索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應重視古籍標引主題詞表的研制和推廣工作。盡早為用戶提供古籍文獻主題檢索人口;再次,中外圖書館古籍文獻標引中繁體和簡體中文使用混亂。調查的圖書館中除湖南圖書館和軍事科學院圖書資料館使用簡體中文檢索,其余圖書館現有古籍書目數據庫都要求用戶用繁體中文進行檢索。在沒有專業圖書館員提示時,用戶往往會因忽略這一要求而造成漏檢。因此,有必要重視繁簡體中文自動轉換技術及其在文獻檢索中的應用研究。
3 中文兵書文獻庫房管理統計分析
古籍文獻庫房管理是直接影響其生存的一個關鍵環節。針對古籍文獻災難多為水、火、蟲和戰爭所致,圖書館通常從建筑、環境、用具和制度上確保古籍文獻安全。各圖書館古籍文獻庫房管理統計(見表3)。
統計顯示,所調查的圖書館均通過控制庫房溫濕度來保護古籍文獻,鑒于南北地域跨度大,自然環境差異大,南北方圖書館古籍文獻庫房溫濕度尚無被各館共同認同的標準,各圖書館主要沿用各自的經驗和傳統。所調查的圖書館均采用了一定的防火、防災、防蟲、防霉措施。條件較好的圖書館還采用了紫外線防護措施。說明中外圖書館古籍文獻庫房管理仍然是經驗式管理,且主要是以本館經濟實力來調整庫房管理要求。這種局面不利于古籍文獻保護,需要圖書館和政府有關部門共同努力。研制古籍善本文獻庫房管理標準,進行古籍文獻生存評估和防災避難論證。
4 中文兵書文獻利用情況統計分析
兵書利用的方式主要有編制兵書書目、整理結集出版、到館借閱和網絡提供等。所調查圖書館的兵書利用情況(見表4)。
統計顯示,到館借閱是中外圖書館古籍文獻利用的主要方式,兵書文獻亦如此,部分中國大陸地區圖書館通過編撰兵書書目和結集出版優秀兵書提供館外利用,海外圖書館則積極利用網絡提供遠程服務。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圖書資料館分別于1958年,1961年。1980年和1984年編制過兵書書目。軍事圖書館資料館曾主持編撰了《中國兵書集成》,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等配合國內學者編撰了《中國歷代兵書集成》。古籍匯編是古籍整理和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受重視。這種“集成”類古籍將有價值的資料按類編輯在一起為用戶異地利用古籍文獻提供了方便。但由于卷數較多,不便攜帶,實際利用率不理想。中國大陸圖書館目前還沒有通過網絡為用戶提供古籍文獻服務,但臺灣中央研究院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北美為數不少的東亞圖書館利用文獻傳遞的方式為本館合法用戶提供其請求的古籍文獻的復制件或“漢籍全文數據庫”網絡訪問。海外圖書館的做法值得中國大陸圖書館借鑒,北京圖書館現已為用戶提供由工作人員具體操作的古籍復印服務,在此基礎上利用網絡為用戶提供遠程服務是可行的。
5 中文兵書文獻數字化進展統計分析
古籍文獻數字化是保護和傳承古文獻的有效手段。也是古籍整理的必然趨勢。古籍文獻數字化已經從單一的文本掃描、錄入發展到具有檢索功能、繁簡字體通過超平臺自由轉換、圖像數據與文本數據對應的水平。通過網絡提供數字化古籍文獻為用戶開辟了利用古籍文獻的一個有效途徑,有關兵書文獻數字化進展的統計(見表5)。
調查顯示,作者調研的圖書館都制作了網絡運行的書目數據庫,可以通過Intemet為用戶提供館藏兵書文獻檢索。中外圖書館都沒有專門的兵書文獻數字化項目。全文古籍數字化項目中只有《中國基本古籍庫》制作了94種兵書文獻。我國古籍數字化工作目前還處于依據經費來源定項目的情況,如北京圖書館的敦煌資料和拓片全文數據庫都是按照經費來源意向確定的項目。這種局面不利于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有必要由政府組織國內重要圖書館開展古籍文獻評估、結集出版和數字化工作。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中文兵書文獻在中外重要圖書館的收藏、分類編目管理、庫房管理、利用情況和數字化進展的調研。作者認為,中文兵書文獻管理基本處于自主管理狀態。兵書文獻管理的各個方面都亟待提高。將改善兵書文獻書目數據共享、分類編目管理、庫房管理和數字化工作作為一個整體考慮。近期需要盡快啟動的工作是:編制中文兵書文獻書目數據庫、精選重要兵書文獻結集出版并制作多媒體圖書、系統展開中文兵書文獻數字化工作。
1 編制中文兵書文獻書目數據庫
全面、細致普查中文兵書文獻在世界各地的收藏情況和數字資源,并以此為基礎編制準確反映中文兵書文獻的綜合數據庫。該數據庫應避免現存的分類編目混亂、著錄隨意、揭示不全等問題,建成后的數據庫應支持多途徑、多文種檢索;著錄詳細,描述清晰;檢索結果指引明確到位,紙本兵書應揭示其在收藏地的索書號,需到館利用的電子兵書應提供電子文檔記錄號。可網絡利用的電子兵書應提供直接指向電子文本的鏈接。
2 精選重要兵書文獻結集出版并制作多媒體圖書
依“同一書不同版本為一種書”的計算方法,我國現存兵書文獻已經超過4000種。但若采用“同一書取精良版本”的計算方法,我國現存精良版本兵書文獻的種類估計在三百種左右。可計劃在《中國兵書集成》和《中國歷代兵書集成》等作品的基礎上,挑選影響深遠、版本精良的兵書文獻結集出版。由于集成類圖書數量大、卷數多,有必要制作多媒體圖書,方便用戶利用計算機查詢、保存和利用。
3 系統展開中文兵書文獻數字化工作
關于古籍文獻數字化的步驟,作者認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的想法值得借鑒。教授于2003年提出了古籍整理應建立三個層次:即“版本庫”,“珍稀孤本善本庫“與“域外現存漢文古籍”,“普通古籍庫”。“版本庫”的功能主要是為了保存和疏通現存的漢文古籍。鑒于十余萬種古籍都要做成電子圖像板,工程浩大,首先應當建立“珍稀孤本善本庫”與“域外現存漢文古籍庫”。這是目前最迫切、最重要的。且立刻可以把原來只是某圖書館收藏的珍本、孤本、善本,變成全國各圖書館都可以流通借閱的珍本、孤本、善本了。再次,建立一個“普通古籍庫”。盡可能地將現存于世的古籍制作成數據圖像,把它保存下來。希望國內外有關部門和組織能盡早認識到全面整理兵書文獻及其數字化的意義。選擇理想的合作伙伴、采用先進且適合于古籍文獻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及時展開兵書文獻數字化工作。對國內現存兵書,建議以優良兵書文獻匯編本為基礎,適當增加一定數量的其他有價值的版本進行數字化;對國外保存的孤本和版本精良兵書,建議盡量收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