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匯學和語法學各自的發展需求及國外新思潮的影響,使詞義語法研究相結合成為一種必然,語義特征研究是這一必然趨勢的一種體現。研究發現。這一背景下的語義特征研究存在兩個觀察角度,具有提取研究、表達研究及變化研究三個主要內容,呈現出與配價語法研究相結合、與認知語法研究相結合、與功能語法研究相結合和與構式語法研究相結合的新動向。
關鍵詞:詞義;語法;語義特征;新動向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5-0128-03
“語義特征”在漢語中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理解認為語素、短語、單句、復句和句群及其結構都有語義特征,狹義理解認為只有詞才有語義特征。就狹義理解來講。也存在兩種傾向:一種認為詞位或義位之間區別對立的語義成分就是語義特征。一種認為詞的具有語法作用的語義成分才是語義特征。唪文對語義特征持廣義理解,將語義特征定義為:語言的各個層級單位所具有的區別性語義成分。從語義特征研究的角度來講,在時代發展的大背景下,詞義研究與語法研究相結合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一、語義特征研究的兩個角度
我們假設詞義語法的分而治之是一個端點A,詞義語法的完全合一是一個端點B。目前的研究狀況就是處于從A到B的連續統中,從A出發已經有一定時間了,但是離端點B還有相當的距離。所以詞義語法結合還只是一種發展趨勢。從不同角度觀察情況還有所不同。
1 詞匯學在組合中描寫詞義
以語義場為單位進行詞義成分的切分與描寫,使詞義聚合系統研究,如同義、反義、類義、上下義等的研究進一步精細化,與傳統詞匯學將詞義(義位)視為一個囫圇的整體相比,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開始意識到:現代詞匯學應該突破傳統詞匯研究的范圍,“把組合問題作為自己的新課題”。很多詞匯學論著就體現了這樣的研究取向。如趙世舉(2005)《漢語詞義的微觀結構及其切分與描寫》中將詞義分為“主體意義、關系意義、功能意義”。其中的“功能意義”包括“配價特征、選擇特征、分布特征、語域特征、格式意義”,這些語義特征就與組合問題相關。此外,符淮青(1988)《構成成分分析和詞的釋義》、(1996)《詞義的分析和描寫》、(1999)《詞義和詞的分布》,張志毅,張慶云(2005)《詞匯語義學》等都涉及到了詞匯組合問題。
雖然詞匯學界的組合研究起步還較晚,成果相對較少,還處在探索階段,但已呈現出由零碎的理論探討、簡單的舉例說明向理論與實踐并進、個案分析與系統挖掘相結合的發展態勢。
2 語法學在分布中分析詞義
漢語語法中語義特征的自覺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其突破口是學界發現很多狹義同構的句法結構不能作同樣變換,只能從語義上尋求解釋,需要進行語義特征分析。語法學中進行語義特征分析為的是做兩件事:一是解釋造成同形多義格式的原因;二是說明某個句法格式對詞語的選擇性。
隨著研究的推進,學者們逐漸意識到了語義的重要性,開始從語義角度來闡釋語法,如張黎(1997)《什么是意合語法?——關于意合語法的討論之一》提出了“意合語法”,胡明揚(1994)《語義語法范疇》提出了“語義語法范疇”,馬慶株(1998)《結構、語義、表達研究瑣議——從相對義、絕對義談起》提出了“語義功能語法”,邵敬敏(2004)《“語義語法”說略》提出了“語義語法”。陸儉明的看法有一定代表性。他指出:“詞語攜帶了豐富的句法語義信息。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所在的句子的句法語義結構”,“現在的問題是,詞語的特征到底該如何描寫,才能滿足解決語義與句法接口問題的需要”。句法語義接口問題,研究的就是詞義如何影響句法的問題。沈園(2007)的《句法一語義界面研究》對此進行了專門探討。
語法學中的語義特征研究主要采用分布分析法和變換分析法。分析的經驗基礎是:“具有相同分布條件相同變換式的詞有相同的語義特征”。研究的對象以詞為主。但不限于詞。
二、語義特征研究的主要內容
1 語義特征的提取研究
語義特征的提取研究方法主要有四種:一是依據特定組合提取語義特征。這類成果很多。如袁毓林(1991)《祈使句式和動詞的類》認為“形容詞+(一)點兒”這種祈使句對形容詞就有一定的“過濾”作用,比如“遠點兒”、“大方點兒”等可以說,“呆點兒”、“高尚點兒”等卻不能說,由此提取出了形容詞的[+可控,-貶義]特征。石毓智(1992)《肯定與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采用否定詞“沒”和“不”來鑒別結構單位的“連續、離散”性質,認為能用“沒”否定的單位具有離散性,能用“不”否定的單位具有連續性,既能用“沒”否定、又能用“不”否定的單位兼有離散和連續性質。
二是依據詞語出現的位置順序提取語義特征。馬慶株(1988)《能愿動詞的連用》根據能愿動詞排列的順序進行歸納,得到了能愿動詞的六個小類:可能動詞A、必要動詞、可能動詞B、愿望動詞、估價動詞、許可動詞。相關成果還有馬慶株(1995)《多重定名結構中形容詞的類別和次序》、陸儉明(1991)《由指人的名詞自相組合造成的偏正結構》、史金生(2003)《情狀副詞的類別和共現順序》、史金生,胡曉萍(2004)《動量副詞的類別及其選擇性》等。
這種方法可視可見、易于操作,但是適應面有限。
三是依據多種句法功能提取語義特征。朱景松(2002)形容詞能動意義的確定和提取》綜合多種方式來提取形容詞的能動語義特征。如形容詞獨立成句、形容詞構成兼語式、形容詞與助動詞組合、形容詞與自主動詞組合、充當不同的句子成分、主體的人稱、動態等。由于綜合了考慮多種因素。采用這種方法提取出來的語義特征能夠較好地反映詞語的語法功能。但確定提取依據有一定難度。
四是依據搭配成分的義類提取語義特征。林杏光(1999)《詞匯語義和計算語言學》采用這種方法提取了涉外徒手動詞的語義特征。他介紹說:“一個句式里的動詞語義就是由它的各個搭配項的語義類的總和(即語義特征的集合)來決定的。這樣,想找出動詞的語義特征不必只從它自身去找。而只需要研究它所在的各種句式,研究它在這些句式中的可能有的搭配項。研究這些搭配項的語義細類。把這三點弄清楚了,動詞的語義特征也就找出來了”。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客觀有形,所提取的語義特征很全面。但存在兩點困難:句式歸納困難、義類歸納困難。
此外,依據詞典釋義提取語義特征、在聚合系統中提取語義特征,這些方法也時有運用。
2 語義特征的表達研究
與語義特征的提取研究方向相反,語義特征的表達研究是從范疇意義出發尋找相應的分布特征。胡明揚(1994)《語義語法范疇》把這種范疇意義稱為“語義語法范疇”。他說:“從語義著手去尋找相應的句法組合可能性或分布特征是確立新的語法范疇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在顯性語法形式不發達的非形態語言中”。”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語義范疇研究開始成為語法研究的一個熱點。到目前為止,有些語義范疇已討論得比較充分,如時間范疇、空間范疇、量范疇、體范疇、領屬范疇、順序范疇、生命范疇、肯定范疇、否定范疇、有界范疇、無界范疇等。這些范疇已成為語法分析中的“利器”。
語義特征的表達研究主要有兩種作用:
一是揭示語言的內在規律。描寫與語義特征相應的分布特征,從一方面看是研究語義特征的表達方式,從另一方面看就是研究語義特征對語法的制約作用。趙世舉(2008)《試論詞匯語義對語法的決定作用》對此有系統闡述,認為詞匯語義決定詞性、決定詞的組配模式、決定詞的功用、決定句法格局。通過詞匯語義。可以闡釋語言運作的內在規律。
二是深化詞類研究。在實例分析中,比較常見的做法是,根據語義特征給詞劃分次范疇,揭示出不同次范疇之間的語法差異。如馬慶株(1988)《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根據有無自主特征將動詞分為自主動詞和非自主動詞,指出兩類動詞在中心語位置、述語位置、賓語位置、補語位置上存在對立,在加“著”、重疊、加語氣詞、加“不”和“沒”、構成祈使句等方面也顯示出一系列差異。沈家煊(1995)《“有界”與‘嘸界”》還利用同一語義特征給不同詞類劃分次范疇,為研究詞類次范疇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開辟了一條新路。
3 語義特征的變化研究
詞典中的詞義是靜態的。具體的組合中的詞是動態的,從靜態轉為動態,意義會發生很大變化。葛本儀、譚景春、蘇寶榮等從不同角度闡釋過這一問題。
蘇寶榮曾就詞義與語法功能的關系展開過一系列討論。他將“由詞性不同導致詞義變化而形成的不同的詞義”稱為“詞的功能義”,認為“詞的功能義包含在詞的‘語法組合’的全部過程中,體現在諸多層面上”,詞性的變化、詞充當句法成分的改變、詞的搭配關系的變化等都對會詞義產生很大影響。”組合會使詞義發生變化,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結合分布描寫詞義成分是必要的。
與語義特征的提取研究和表達研究一樣。語義特征的變化研究走的也是形式和意義相結合、詞義和語法功能相結合的路子,但這方面的成果并不多,討論對象還比較零碎,研究的可操作性還不強。
三、語義特征研究的新動向
在研究方法上,語義特征分析走的是結構主義道路。隨著西方語法理論的相繼引進,語義特征分析出現了與配價研究、認知研究等相結合的新動向。
1 與配價語法研究相結合
對于語義特征與配價之間的關系,一般的看法是,語義特征決定著語義角色的數量、性質、配置方式、繼而決定了句法結構,詞的配價可以從詞的語義特征中推導出來。齊滬揚(1995)《位置句中動詞的配價研究》中指出:“語義特征的不同會在配價上得到反映,而動詞的‘向’的不同,也一定會在語義上找出特征來”。詞類次范疇的配價研究就是以這種理論為基礎展開的。袁毓林(1998)《漢語動詞的配價研究》、張誼生(1997)《交互動詞的配價研究》、張國憲,周國光(1997)《索取動詞的配價研究》等都是將語義特征與配價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成果。
2 與認知語法研究相結合
語義特征本質上“是對人類普遍經驗的高度抽象認知”,“是典型的認知語義”。因此,從認知角度出發,可以解釋語義特征的相關問題,如語義特征的認知凸顯、認知域的轉移對語義特征的影響等。
以認知域的轉移對語義特征的影響為例。龍濤,楊逢彬(2007,2008)《從“三斤魚”的歧義現象看個體名詞與度量詞的相互搭配》(一、二)認為,認知域的不同,決定了人們對事物“有界”“無界”的理解。同一個名詞,加個體量詞時,所指事物是有界的;加度量詞時,所指事物是無界的。如“一朵花”和“一畝花”。前者強調的是事物的不可分割與伸縮,相應的名詞“花”具有“有界”特征;后者強調的是事物類與類的屬性,相應的名詞“花”具有“無界”。同一個名詞加不同的量詞時,也可有多種理解方式。如“三斤魚”中的“魚”可以是多條,也可能不足一條,其“有界”“無界”特征也與人的認知域有關。
語義特征可以對句法進行解釋。但語義特征自身的運作也需要研究,認知分析可以做到這一點。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空白點很多,潛力也很大。
3 與功能語法研究相結合
功能語法理論主張從語言的使用者、語言環境和交際功能出發來解釋語言現象。在已發現的語義特征中,有一部分就屬于功能性語義特征。如“有指”、“無指”、“定指”、“不定指”、“實指”、“虛指”、“通指”、“單指”等。陳平(1987)《釋漢語中與名詞性成分相關的四組概念》曾對它們進行過解釋。學界還結合語境,提取過相關語義特征。如馬慶株(1995)《指稱義動詞和陳述義名詞》參考意義來劃分詞的小類,通過運用特定的語法性形式進行檢測。從名詞中劃分出陳述義名詞,從動詞中劃分出指稱義動詞。馬慶株(1997)《指人參與者角色關系取向與漢語動詞的一些小類》根據指人參與者角色關系對動詞的選擇給動詞分類,從中提取出了[對上]特征和[對下]特征。
結合語境研究語義特征的變化,也是功能語法研究所關注的內容。如動詞“自主”和“非自主”特征。脫離語境來看是界限分明的,但張伯江(2005)《功能語法與漢語研究》發現,“自主”和“非自主”與動詞的使用頻率有關,高頻的自主動詞可以有非自主的用法,論元結構式的選擇也很多;與此相反,低頻的自主動詞卻很少有非自主用法。論元結構也比較固定。這種觀點與上文所說“動態詞義”、“功能詞義”、結合分布描寫詞義的精神是一致的。
4 與構式語法研究相結合 傳統構式語法理論認為,構式作為一個“完形”(Gestalt)。會對出現其中的詞匯意義起制約作用。張伯江(1999)《現代漢語的雙及物結構式》解釋說:“句式語義跟詞匯語義之間是一種‘互動’(interaction)的關系”,“典型的詞匯語義(如‘給’、‘送’等)為句式語義的形成有過貢獻。但句式語義又可以反過來賦予一些原沒有給予意義的動詞以給予義”。另外,構式對進入其中的詞語也是有語義限制的。袁毓林(2004)《論元結構和句式結構互動的動因、機制和條件——表達精細化對動詞配價和句式構造的影響》認為,“能替換典型動詞進入某種句式的邊緣動詞必須是表示基本層次概念的”。否則不能進入特定的構式。此外,李敏(2006)《雙賓動詞的詞匯語義和雙賓句式語義的互動》還發現,詞匯意義與句式意義的互動沖突可能使句式形成某種偏離。
綜合來看,這些新語法理論雖然學術旨趣不同,研究角度各異,有的甚至還很不完善,但它們的出現為語法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為語義特征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為詞義和語法結合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