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辯證分析法來進行文化研究,必須以科學文化觀為指導,堅持從本國實際出發。只有對本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以及外國文化進行辯證的、歷史的、系統的分析,才能科學認識文化的本質,把握文化規律,為我國文化建設提供正確指導。
關鍵詞:辯證分析法;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現代文化;外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5-0043-03
辯證分析法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哲學基礎,是唯物辯證法在文化研究中的運用。它包括矛盾分析法、辯證否定法、系統分析法、歷史分析法等。運用辯證分析法來指導文化研究,必須以科學文化觀為指導,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對我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以及外國文化進行辯證的歷史的系統的分析,才能科學認識文化的本質,把握文化規律,為我國文化建設提供正確指導。
一、運用辯證分析法的基本要求
首先,運用辯證分析法研究文化,必須堅持從本國現實文化出發。堅持從中國文化現實出發來研究文化。一是要著眼于中國。根據中國文化發展的需要來學習和吸收外國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江澤民明確指出:“這種學習,應該立足于中國的實際,立足于增強中華民族自力更生的能力。”只有這樣,中國人民才能和各國人民一道。在促進世界文化發展和繁榮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二是要著眼于現實。著眼于現實,就是要挖掘傳統文化中仍然保存著具有現實價值的東西,使之在現實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就是要以中國現實文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本”。以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為“用”。做到毛澤東所倡導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把古人和洋人創造的文化成果吸收過來,為我所用;就是要立足于現實,建構文化發展的未來,確立具有現實根據的文化理想。
其次,運用辯證分析法研究文化,必須堅持文化理論與文化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堅持文化理論同文化實踐相結合,一是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尤其要把握其文化哲學思想。在文化理論學習中,必須樹立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指導地位。抵制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影響。同時,學習西方現代文化理論和文化哲學,從中有選擇地吸收某些有價值的東西。以豐富馬克恩主義文化理論和文化哲學。堅持文化理論與文化實踐相結合。二是要積極參加文化實踐活動。三是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指導文化實踐,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恩主義文化理論。
最后,運用辯證分析法來研究文化,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堅持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就是堅持客觀性原則、實踐性原則、辯證性原則的有機統一。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提倡這個,不要提倡本本。”“我讀的書并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堅持求真務實的精神,客觀地對待人類一切文化,對各種文化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原則。認真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各民族國家文化發展的特殊規律,并把這些符合客觀規律的認識付諸實踐。堅持實事求是,必須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有機結合起來。
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辯證分析法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十分浩繁,其中有許多至今仍然閃閃發光的珍寶,需要我們去挖掘和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也是我們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方法論。我們必須用唯物辯證的態度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如果離開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指導,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就有可能走彎路。就不可能獲得正確的結論。
對中國傳統文化采取辯證分析的基本方法,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客觀地、歷史地、全面地評價歷史人物。在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曾經出過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對他們應當采取辯證分析和歷史分析的科學態度。以生產力標準為核心。堅持以生產力標準、民族利益標準、人民利益標準相統一。對他們作出客觀的、歷史地、全面的分析和評價。鄧小平強調指出:“評價人物和歷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學的觀點。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這才符合馬克思主義,也才符合全國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對中國古代思想家尤其要采取辯證分析的態度。在中國古代社會,有許多唯心主義思想家也闡發過一些真理性的觀點。而不少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也提出過一些謬誤性的看法。比如,孔子的思想從總體上看是唯心主義的,但他也曾提出過一些有價值的觀點。孔子“畏天命”,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是唯心論;但他又“敬鬼神而遠之”,對鬼神持懷疑態度,這是值得肯定的。在認識論和教育論方面,孔子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也是值得肯定的。毛澤東說:“觀念論哲學有一個長處,就是強調主觀能動性,孔子正是這樣,所以能引起人的注意和擁護。”明末清初的哲學大師王船山對中國傳統哲學作了總結。把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與樸素辯證法思想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但他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仍然具有直觀性、猜測性的弱點。
其次,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要采取辯證分析即“揚棄”的態度,把“去其糟粕”與“取其精華”有機結合起來。毛澤東指出:“中國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任何民族文化的優點和缺點總是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我們應當實事求是地加以辯證分析。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分析態度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全盤肯定傾向,不加分析批判、全盤照搬照抄,把中國古代的文化機械地移植到現代社會中來,搞復古主義:二是全盤否定的傾向,全面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搞民族虛無主義。
再次,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要把批判繼承與創新超越結合起來。發展中國先進文化必須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從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完全拋棄民族優良傳統,中國當代先進文化就會失去民族根基。江澤民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淵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批判地繼承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遺傳下來的優良傳統,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創新超越是批判繼承的目的。我們批判繼承中國文化傳統。目的是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民族精神。使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為此,必須創新超越,使民族文化與時俱進,永葆生機和活力。可見,創新超越是以批判繼承為前提的:而批判繼承是以創新超越為目的的。既要反對只講繼承,不講創新的保守僵化,又要反對只講創新,不講繼承的標新立異。
三、對中國現代文化的辯證分析法
中國現代文化是由中國傳統文化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轉換時期的文化。因此,各種不同性質、類型的文化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十分復雜的文化系統。在這個復雜的系統中,既有古代傳統文化的遺產,又是新生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又有具有人類共性的文化: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文化,也有從外國傳播進來的資本主義非主流文化;既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然文化。又有共產主義的應然文化。對于中國現代文化這樣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既不能簡單的絕對的否定,也不能簡單的絕對的肯定,而應當采取辯證分析的態度。
首先,要分析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所謂主流文化,是指在社會文化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或主體地位。對文化系統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文化。在我國,主流文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謂非主流文化,是指在文化系統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文化,它對文化系統的發展產生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起決定性作用。在我國,不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范疇的一切文化都是非主流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從物質文化層面看,中國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以及社會主義物質生活方式是中國現代物質文化的主流: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以及非社會主義物質生活方式就是非主流文化。從制度文化層面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包括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就是主流文化;傳統的落后的社會制度的殘余因素,就是非主流文化。就精神文化而言。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是主流文化,而不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則是非主流文化。在我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是主流文化,而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則是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決定一個社會文化系統的性質。對社會文化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而非主流文化也有它存在的理由。它對社會文化的發展發生重大的影響。因此,必須努力發展主流文化,同時允許多種非主流文化同時存在。
其次,要分析先進文化和落后文化。在一個國家文化系統中,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總是同時存在的,我國也不例外。我國社會文化系統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先進文化,而不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范疇的文化,就是落后文化。在我國,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和物質生活方式。就是先進的物質文化;而落后的生產力和物質生活方式。就是落后的物質文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是先進的制度文化,而不符合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就是落后的制度文化,比如計劃經濟體制、領導干部終身制、黨政不分的政治體制、黨委包辦一切、政府干預企業經營活動的領導方式等等,都是落后的制度文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是先進的精神文化,而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抵觸的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精神文化,則是落后的或腐朽的精神文化。在分析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的基礎上。努力發展中國先進文化、堅決抵制和批判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落后文化或腐朽文化。
最后,要分析實然文化和應然文化。所謂實然文化。是指具有現實合理性的文化,它與文化發展現階段的特征相適應,在我國,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實然文化。所謂應然文化,是指具有客觀的根據,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理想文化。在我國,共產主義文化就是應然文化。在分析實然文化和應然文化的基礎上。我們必須立足于實然文化,努力發展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時,又要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動搖,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為應然文化向未來的實然文化轉變創造條件。由實然文化向應然文化轉變、再由應然文化向未來新的實然文化轉變,這是現代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前進軌跡。牢牢地把握這一現代文化的前進軌跡和必然趨勢。對于我們正確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共產主義文化理想的辯證統一關系。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征途中永不迷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四、對外國文化的辯證分析法
科學地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的積極成果,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要求我們采取馬克思主義科學態度。運用辯證分析法對外國文化包括西方文化進行客觀的、全面的分析研究。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中國要謀求發展,擺脫貧窮和落后,就必須開放。開放不僅是發展國際問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國際的經驗。”江澤民同志進一步強調:“我們必須樹立一個正確的認識。不管是哪種社會制度下創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進步的優秀的東西。都應當積極地學習和運用。”
首先。要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傳統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分析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傳統文化的各自長處和短處,有利我們吸取西方文化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五四運動后,不少思想家和著名學者對中西文化進行了對比研究,為我們認識中西傳統文化的不同特點頗有益處。李大釗在《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一文中指出:“東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點,即東洋文明主靜,西洋文明主動也。”他進一步分析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一為自然的,一為人為的;一為安息的,一為戰爭的;一為消極的,一為積極的;一為依賴的,一為獨立的;一為茍安的,一為突進的;一為固襲的,一為創造的;一為保守的,一為進步的;一為直覺的,一為理智的;一為空想的,一為體驗的;一為藝術的,一為科學的;一為精神的,一為物質的;一為靈的,一為肉的;一為向天的,一為立地的;一為自然支配人間的;一為人間征服自然的。這些對比分析雖然不夠確切、不夠全面。但給我們以重要的啟示;通過對比分析,可以深刻地認識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特點。了解各自的長處和短處。從而有選擇地吸取外國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中的有價值的因素,以彌補本國文化的不足。
其次。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應采取辯證分析的態度。西方現代文化從本質上講是資產階級文化,是為鞏固資產階級統治地位服務的。但其中也包含一些與現代化大生產相適應的一些積極因素,尤其是資本主義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更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存在著許多的觀點,歸納起來,大致有六種不同的觀點和態度。一是近代一些封建主義頑固派人士所主張全盤否定的觀點。二是近代洋務派所主張的“中體西用論”。三是胡適等一些資產階級自由派人士宣傳的“全盤西化論”。四是以李厚澤為代表的一些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西體中用論”。五是近年來出現的“中西趨同論”。六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分析態度。在這種觀點看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只是文化現代化的一種形式,而不是文化現代化的唯一形式,中國的文化現代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而不是資本主義文化現代化。因此,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文化現代化的模式。對西方現代資本主義要作辯證分析。一方面,其資本主義性質的東西。比如“三權分立”等不能學習,要堅決抵制;另一方面,其不屬于資本主義性質的東西,如科學技術、現代管理方式等等,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學習和借鑒。上述六種觀點,只有第六種是唯一科學的態度和方法。而前面五種觀點從總體上講是非科學的,是不符合唯物辯證法的。
最后,對外國文化要采取辯證否定或辯證肯定的態度。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從總體上要采取辯證否定的態度。但否定當中有肯定。資本主義根本制度必須徹底否定,而資本主義具體制度則不易簡單否定。因為資本主義具體制度包括市場經濟體制、民主選舉體制、法律監督體制等等。其中可能有其某些合理性因素,因而不能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至于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現代管理方式直接與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不是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屬性,不僅不能否定,反而應當加以肯定。但對這些文化的肯定也必須是辯證肯定,而不是絕對肯定。因為,中國的國情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具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時,必須同本國的特點相結合,根據本國的實際,有選擇地學習和借鑒西方先進文化,而不能照搬照抄。對外國社會主義文化也應當采取辯證肯定和辯證否定的態度。前蘇聯和東歐各國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化屬于社會主義性質,從本質講是先進的、合理的、應當肯定;但也必須采取辯證肯定的態度,即肯定當中有否定,對其社會主義根本制度應當肯定,但對其社會主義具體制度或“模式”則不應當全盤肯定。照搬照抄。比如“蘇聯模式”,雖然在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定階段曾經起過進步作用,但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其弊端就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來了。因此,對這些具體制度或“模式”必須采取辯證否定的態度。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分析法,是研究人類文化基本的科學方法論,它在一切文化研究中具有普適性,是其他科學文化方法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