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動力機制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推動力量以及這些力量間的相互關系、作用機理。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動力機制是在新時期繼續解放思想,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必然要求。批判性和開放性的品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內在動力;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根本動力;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自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直接動力;世情、國情、黨情的不斷變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環境動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實現理論創新正是這些動力共同作用結果。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動力;機制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5-0020-03
所謂理論創新是對客觀世界規律進行重新把握,是將實踐中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對現有理論、思想、體系進行揚棄、超越和辯證的否定,并提出新的理論、思想和體系的思維活動。動力一般是指使機械作功的各種作用力。也泛指事物運動和發展的推動力量,而機制則是有機體的構造、功能及其相互關系。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動力機制就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推動力量以及這些力量間的相互關系、作用機理。當前我們正處于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著繼續解放思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是實現黨的十七大總體部署、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創新的理論保證。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動力機制。
一、批判性和開放性的品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內在動力
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不僅是指對現實的批判,也包括對自身的批判,甚至還包括非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批判的批判。這種批判性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實現理論創新的不竭的內在動力。馬克思和恩格斯歷來反對把自己的理論當成終極的教義,相反他們認為應當根據社會實踐和革命形勢的需要進行不斷的自我批判,使馬克思主義在辯證的否定中得到發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與開放性是統一的整體,這二者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前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內在動力。
首先,批判性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它主要表現在唯物辯證法思想之中。唯物辯證法最強調革命性和批判性,它從不拘泥于某種僵化的、一成不變的教條,認為任何事物都是通過辯證的否定實現自身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在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馬克思主義革命批判性的特質使我們勇于突破前人,也勇于突破自己,給我們黨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提供了勇氣和動力。比如關于社會主義社會是否存在基本矛盾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沒有進行論述。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已經消滅了剝削,因此不存在基本矛盾,這種觀點實際是在理論上否定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內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創造性的回答。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毛澤東的這一論斷為我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前提。所以說,因為馬克思主義革命的批判性這一特質,馬克思主義政黨才能根據社會實踐的需要堅持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理論、拋棄錯誤的和過時的理論、創新需要發展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正是一部不斷進行揚棄和自我超越的歷史。
其次。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使它能夠包容、吸收與借鑒人類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是實現自身的創新與發展的動力。馬克思主義從來都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它的形成是以德國古典哲學、英國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思想來源,它的發展也是吸收了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甚至還包括非馬克思主義的成果。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資本主義已經有了幾百年歷史。各國人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發展的科學和技術,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我們必須繼承和學習的。”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正是我們今天不斷實現理論創新的重要動力。鄧小平在抓住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后,借鑒了資本主義國家也有意識地發揮國家的計劃作用這一經驗。提出在我國將計劃與市場相結合,使市場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發揮基礎性作用的論斷。鄧小平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的這一論斷,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破除了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搞市場經濟的誤區,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
二、社會主義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根本動力
馬克思主義是源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區別于唯心主義的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其理論創新也必然扎根于實踐。正如2003年7月胡錦濤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所說:“最廣大人民改造世界、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動力和源泉,脫離了人民群眾的實踐,理論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社會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根本動力。離開了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就無從談起。
首先,理論創新的需要來源于實踐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決定了它能夠為社會實踐提供指導。然而實踐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由此決定著馬克思主義也必然是不斷發展的。實踐發展了、社會進步了,一些原有的理論、觀點就有可能存在和實踐相脫節的地方,這就產生了理論創新的需要。正是這些需要使我們重新審視舊有的理論體系,堅持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觀點,拋棄錯誤的觀點和過時的觀點,最后重新建構理論體系,提出新的理論、觀點。實踐的發展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創新。否則,就不能有效地指導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生機和活力也就不存在了。正如毛澤東所說:“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向前發展,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不能停滯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沒生命力了。”
其次。理論創新的素材源于實踐經驗的總結。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本質上是理論與實踐的矛盾運動。毛澤東曾明確指出:“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段話深刻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實踐的關系。即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獲得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新的感性認識。再通過抽象的思維活動把這些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層次,最后再重新回到實踐中去檢驗這些新理論的真理性。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過程。
三、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自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直接動力
理論自覺是對理論自發的否定,是對理論發展規律的理性認識,是堅持理論、運用理論與發展理論相統一的自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自覺表現為:“在革命和建設中能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及其立場、觀點和方法。結合時代特點和本國具體實際,充分借鑒和吸收人類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并運用新的理論指導實踐。”“這種理論自覺直接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
首先,通過貫徹理論自覺,中國共產黨能夠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與時代特點、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科學。只有將馬克思主義與本國特點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無數的經驗表明。在進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只有當我們黨貫徹這種理論自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才能取得巨大成就。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實踐和時代的發展,積極地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迎接新挑戰,自覺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國化、大眾化。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其次,通過貫徹理論自覺,中國共產黨能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下,自覺借鑒和吸收人類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下。中國共產黨決不否認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對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積極意義。鄧小平曾一再告誡我們:“科學研究方面的先進東西是人類勞動的成果,為什么不接受?接受這些東西有什么可恥的?”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從不固步自封。在對待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時,能夠自覺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從而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提供新的生長點。
再次,通過貫徹理論自覺,中國共產黨能夠把廣大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的新發現、新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實踐的主體,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主體。但相對而言。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創新中發揮著更為主導性的作用。廣大人民群眾處在社會實踐的第一線。他們在實踐中的新經驗、新認識、新發現往往是不系統的,是感性的。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對這些新經驗、新認識、新發現的認同,并把它們抽象為理論,就不可能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比如說“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秘密地進行了“分田到戶”。并實現了糧食生產的大豐收。但還是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評。在這場農村改革何去何從的關鍵時刻。鄧小平肯定了小崗村“大包干”的作法,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這說明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固然會成為無源之水;但如果中國共產黨缺乏理論自覺,沒有對實踐經驗的認同與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也是不可能的。
最后,通過貫徹理論自覺,中國共產黨充分發揮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學術創新的作用,并且不斷推進學術創新向理論創新轉化,實現學術創新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互動。我們黨歷來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注重積極地發揮理論工作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中的作用。黨的理論創新之所以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就在于它以眾多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學術創新為思想資源。理論工作者的理論創新支撐著黨的理論創新。
四、世情、國情、黨情的不斷變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環境動力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強調“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同時。也從不否定環境對人、實踐的影響。他們一再強調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應該結合實際加以具體分析、運用和發展。正如馬克思《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曾經指出:“極為相似的事變發生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把這些演變中的每一個都分別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找到理解這種現象的鑰匙:但是,使用一般歷史哲學理論這一把萬能鑰匙,那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目的的,這種歷史哲學理論的最大長處就在于它是超歷史的。”這就是說,只有對具體的歷史環境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才能找到理解事物的鑰匙。我們黨進行理論創新必須以外在的環境為依據,根據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
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對我們黨提出了一系列新課題。這些新課題需要我們在理論上予以回應,從而不斷推進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時代總是在發展,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要求我們不斷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從而更好的解決前進道路上所遇到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伊始,世界上兩極格局形成,我們黨面臨著從領導人民革命的黨到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黨的轉變,也面對著全面恢復經濟、保障民生的重要任務。根據這些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我們黨適時地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理論。為新中國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國內需要實行對外開放、發展經濟、破除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因素。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鄧小平理論。從而成功地指導了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巨大成就。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針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入新世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在面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不斷深入發展、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以及黨所面臨的新的歷史任務,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戰略思想……總之,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
五、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理論創新是四種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批判性和開放性的品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內在動力: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根本動力: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自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直接動力;世情、國情、黨情的不斷變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環境動力。這四種動力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動力系統。共同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不斷創新。可以說,在這一動力系統中,任何一種都不能孤立的發揮作用。馬克思主義批判性和開放性的品質與社會主義實踐屬于第一個層面的動力: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自覺是第二層次的動力;世情、國情、黨的不斷變化是第三層次的動力。首先,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科學,而不是僵化的教條,如果一個政黨所奉行指導思想不具備批判性與開放性的品質,而是以別的什么主義來指導的話,理論創新是不可能的。比如說,世界上其他非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很多,他們理論發展的張力就很有限。即使有所發展也缺乏自覺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批判性和開放性的品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前提。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動力系統中發揮著前提性作用。其次。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下進行的社會主義實踐,則在根本上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社會主義實踐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中發揮著根本性的作用,離開了它,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就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再次,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通過貫徹自身的理論自覺,實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轉化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學術創新成果。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有著深厚的實踐基礎和學術基礎。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自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中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內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對我們黨的執政環境不斷提出新挑戰,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外界壓力,勇于迎接新的挑戰,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從而為新的實踐提供更好的理論指導。世情、國情、黨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中發揮著外在的動力作用。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是這四種動力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