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18名當代日本著名畫家來寧在南京美術館舉辦了“攜手和平之心-2010年日本繪畫展”,展出了油畫、日本畫、版畫等共百余幅作品,這些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不同側面折射了現代日本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展出的兩周時間內,參觀者絡繹不絕,我也因為工作關系,結識了日本女畫家——熊谷榧女士。
熊谷女士看上去一點也不像已是81歲的老人,高挑苗條的身材,配上過膝的長大衣,顯得風度翩翩。戒指、耳環、項鏈,各種裝飾品一樣也不少,再加上一頭染成酒紅色的卷發,使她看上去那么充滿活力且富有藝術氣質。她的父親熊谷守一亦是日本昭和年代的著名畫家,現在在東京建有“熊谷守一美術館”,熊谷女士是館長。當問到她“為什么召集日本的畫家們自費來南京舉行畫展”時,她說:是為了中日和平,也為了還自己一個心愿。接著,她談起了一件往事:1937年時,我還是個8歲的小學生,住在東京。12月13日那天晚上我和小伙伴們都提著燈籠參加了“慶祝日軍勝利攻占南京”的大游行。第二天,我將自己那晚見到的熱鬧場面畫成了蠟筆畫,這幅畫在學校的繪畫比賽中得了獎,后來還在櫥窗里展出了很久。長大后才知道,所謂的“勝利攻占南京”,其實就是南京人民開始體驗人間地獄的日子!幾十年來,每當聽到“南京”兩個字,就會想起我那幅“人生中首次獲獎的作品”,心里就會感到陣陣疼痛,為自己的幼稚和無知愧疚不已!想通過畫展向南京人民表達謝罪之意、傳播友好之情,這就是這次我們來南京辦畫展的初衷……這一席真誠的話語,讓她周圍的記者和畫展參觀者都熱烈地鼓起了掌。
參觀博物館時,在一幅大型雙面繡前,熊谷女士停下了腳步,注目良久,眼中浮起了一層淚花。我亦駐足觀看,發現繡的是幾朵盛開的白色曇花,花團錦簇的樣子,栩栩如生,高貴典雅。她告訴我,日文中曇花叫作“月下美人”,因為她只在月色下開放幾個小時。父親生前最愛養曇花,每年夏日的月夜全家人聚在一起熬夜等待曇花的盛開與凋謝,就像過節一樣。記得童年時,家里有一盆最多時開了12朵呢!我守著花盆,期待著曇花從花骨朵一點點地綻開、到怒放,緊張得心都快要跳出胸膛呢。從小父親經常教育我們,人生短暫,就像這美麗的曇花一樣,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每一天都要活得充實。父親活了100歲,20年前去世時留下了大量作品,現在都珍藏在以他名字命名的美術館內,他的百年人生,應該可以說是像曇花一樣燦爛精彩吧。
后來才知道,熊谷女士比起她父親也毫不遜色。汶川地震后,她以80高齡,參加了日本畫家賑災采風團,赴四川寫生,創作了《雪中的四姑娘山》、《藏族孩子》等多幅油畫,在日本各地展出,為災區籌款。這次來南京還愿之后,她還將去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地區,以深受核泄漏傷害的人們為題材進行創作,“希望以自己的畫筆,為那里的人們做點什么。”
分別時熊谷女士微笑著對我說,“父親活了整整100歲,我要是能像父親那樣長壽的話,還有19年的生命。如果以曇花的綻放精神活好每一天,19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我想更多地關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和各地需要幫助的人們。”這席話深深地震撼了我。
她乘坐的大巴開動后,她透過車窗玻璃,用雙手在胸前比劃出的一個“花兒盛開”的手勢。我知道,那是她對我的“臨別寄語”,希望我也活出自己的花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