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流過程中,言語和非言語的信息是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言語行為是人們為實現交際目的在具體語境中使用語言的行為。非言語行為包括言語行為之外的一切由人類和環境所產生的刺激,這些刺激是語言反應連續發生的必要條件,對于信息發出和接受者都具有潛在信息價值或意義。而非語言符號范圍傳達著內涵豐富的意義,可以準確反映傳播者的思想和情感,并強調、修飾、支持與補充著語言符號,而且在特定的環境下可以替代語言或輔助語言。毫無疑義,非言語特征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起著非常巨大的作用。
閻真的長篇小說《滄浪之水》通過描寫主人公池大為的官場經歷,展示了一個知識分子在權力環境下的人生變化。小說入情入理又繪聲繪色地描繪了主人公靈魂搏殺的過程,形象地展示了一個有志有為的青年知識分子,如何在“官本位”的毒化下,一步步地放棄人格堅守,最后成為一個獲得高位死了靈魂的失敗的成功者。其中對非言語行為的刻畫是作品的一大特色。文中人物常常有意或無意識地運用非言語信息傳遞自己的意圖,并時刻仔細觀察揣摩對方的非言語行為做出對別人的重要判斷和決定,洞悉別人的內心世界。本文對《滄浪之水》中眾多的非言語行為進行解讀,考察這些權力關系是如何以更微妙和彌散的方式被感受與維持的,并剖析其豐富的語用含義與交際作用。一、非言語行為的分類與社會功能
最早的關于人類肢體語言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Larry與Porter認為非言語信息可分成兩大類。第一,由身體所產生的信息:身體動作或身勢語(body movements or kinesics)、姿勢(pos-ture)、手勢(Gesture)、外表與服飾(Appearance andclothing)、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目視行為(Eye contact and gaze)、觸摸(Touch)、氣味(smell)、以及副語言(Paralanguage)。第二,個人與環境結合所產生的信息:空間與距離(Space and dis-tance)、時間(Time)、以及沉默(Silence)。
美國口語學者Rose和Samovar都認為。在人際傳播活動人們所得到的信息總量中,有65%的信息是非語言符號傳達的,其中僅僅是面部表情就可傳遞65%中的55%的信息。研究表明,在表達感情和態度時,語言只占交際行為的7%,而聲調和面部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卻多達93%。如此看來,非言語特征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起著巨大的作用。但不管是先天的,還是習得的,很多身勢語行為都是無意識或下意識的。從這一角度看,非言語行為最能吐露真情。由于相當多的身勢語行為都是習得的,是從環境中學來的,因此是約定俗成的,為不同文化所獨有,表示不同的意義,完成不同的社會功能。
非言語行為的交際功能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一)非言語行為是社會關系的標記
正像言語行為一樣,非言語行為也同樣是人際交往時雙方社會關系的標記。它標志交際者的“權勢”和“平等”關系。在交往中,往往能從人們的衣著、表情、手勢、體態、姿勢和眼神等看出某人的社會地位、性別、出生、教育等情況。譬如,交際者的“權勢”和“平等”關系可從交際雙方的身體距離推測出來。身體距離的遠近最容易看出交際雙方的關系之疏密及社會地位等。相對地講,關系越密切,越平等,交往時身體距離越近。
(二)非言語行為是會話,語篇結構的標記
在很大程度上,會話的組織是靠非言語行為完成的,在會話進行中,說話人可能用目光語來表示終止發言、讓別人發言、維持發言權、控制發言權、不讓別人插話等不同功能。如眼睛看著別人,可能意味著請某人說話:通過看手表的動作來表示自己要終止談話;還可以用直視或不看對方眼睛表明對對方談話不感興趣。
(三)非言語行為是交際內容或語義的標記
人們在交際時常使用非言語行為表示交際內容,可以說,非言語行為是語義的標記。非言語行為可以用來表示同意、贊賞、拒絕、不同意、歡樂、反感、禁忌、個性、是或否、勝利、失敗、恐懼、羞澀、致意、關系、身份等等。然而不同文化之間非言語行為的表達意義功能差別很大,有時會有很多變異,而且往往相同的非言語行為表示完全不同的意義。
(四)非言語行為是感情的標記
非言語行為在這一方面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眉目傳情就是明顯一例。表示諸如興奮、愉快、悲哀、驚訝等感情的非言語行為往往是共同的,其表示行為的發生多是生理決定的。然而不少情感的表達方式也會因文化而異,它們是約定俗成的結果。某些非言語行為,如目光語、面部表情等往往可以表達人們深層心理狀態或情感。
二、《滄浪之水》中非言語行為傳達的語用含義
語用含義又叫言外之意,指人們利用語境表達出與話語表面意義不符甚至相反的意義。語用含義常常表現出發話人話語交際時的真正的話語意圖和交際目的。這樣的意義是語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際場合和知識背景等因素的作用下所表達的意義,是在特定語境中表現出來的語用含義。在人際交往中,人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回眸一顧盼,都能體現特定的態度,表現特定的含義。由于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中國人常常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的流露,他們對真實感情往往是“掩而不露”,非言語自身的含義又具有一種模糊性和隨意性,所以結合語境與言語行為正確地捕捉非言語行為所傳達的信息是交際成敗的關鍵。在小說《滄浪之水》中,作家以過人的敏銳,把日常生活中人們雖有所感但非所悟更難以言說的許多東西,放在亮處加以審視,不僅讓人們看到“官本位”意識像空氣一樣彌漫社會,無處不到的滲透力,從震驚中引起自警,而且為池大為被毒化營造了一個勢所必然的社會人文環境。作品對大量的對非言語行為進行刻畫,仔細描繪交際雙方如何精心捕捉,準確、細心地辨別,體察彼此的真正語用含義,敏銳地洞悉彼此的想法而采取行動。很多時候,交際雙方并不是用單一的非言語行為,而是通過多種非言語行為結合來傳達信息的。本文著重分析在特定語境下傳達重要信息的某一非言語行為。小說中刻畫的非言語行為主要有:
(一)姿勢
姿勢指交際過程中人們的手、腳所處的位置以及身子是否直立等。
1、丁小槐吧,他走在馬廳長身邊時總是側著身子。
2、有一次我注意到馬廳長上樓的時候,袁震海正從樓上下來,就在樓梯上停住了,側著身子站著,在馬廳長經過的時候行了個注目禮。后來我發現這是辦公樓的一種慣例。
例1中丁小槐在馬廳長旁邊時側身這個頗有意味的細節,傳達了他懼怕、巴結、服從的心理。同樣,例2中池大為注意到的辦公樓里的慣例都是以官為貴,以官為尊的“官本位”的意識在作祟。
(二)手勢
3、我把右手緩緩舉了起來,用拇指和食指比劃出一把虛幻的槍,左手貼近了,做了一個上子彈的動作,食指又彎了彎,體會著扳動扳機的感覺,然后頂著太陽穴。
4、在廳里大小會議上,只有我一個人能夠打著手勢說話,別人說話手都得規規矩矩放著,這是游戲規則,絕對不能逾越。
例3中池大為以手勢槍斃自己這種無言的動作,道出了主人公靈魂搏殺的激烈、殘酷和極度痛苦的變態心理。例4中只有作為廳長的池大為才能打著手勢說話說明形體語言的神秘力量。這里手勢是社會地位的標志。他處于權力的中心,擁有話語的絕對權力與肆意揮灑的氣勢。其他人在他面前需表現得謙恭、收斂、順從。
(三)身勢語
5、丁小槐身子往沙發靠著,蹺起二郎腿,腳尖不時地踮一踮。我看真的進入角色了,以這種形體語言分出了層次,確定了相互的位置關系。……丁小槐悠然地踮著腳,望著我微微地笑,讓我心里發虛。
6、丁小槐進來時身子晃了晃,表演著一種優越。
例5中丁小槐在池大為面前以展現精神上優越感的身勢語分出了層次,確定了相互的位置關系。而例6丁小槐在馬廳長親切地跟他打招呼后在池大為前擺出的身勢語,傳達了興奮、得意、驕狂等心理狀態。顯示自己與權力屬于中心地位的馬廳長拉近了距離,壓倒了池大為。
(四)面部表情
7、丁小槐興奮得臉上泛光,一副過足了癮的樣子。……丁小槐越是容光煥發,那幾個人越是神態謙恭。
例7中丁小槐與幾個把他當作廳里的領導的副局長的面部表情充分標示了交際者的社會等級關系導致的對話語權的控制程度。
(五)目視行為
8、他顯然注意到了我的表情有些特別,用詢問的目光望著我。我在他的目光中讀到了一種淡漠,就象有一種神奇的機器在身上一抽,把我的勇氣都抽走了。
9、第二天我去處里,幾個人看見我,眼神中都有,最怪異,喊“池處長”的聲音也有點特別。我雙眼望著他(丁小槐),面帶微笑,他眼神有點亂,點著頭到自己的辦公室去了。
例8中這種目光傳遞的信息是拉遠了距離,把對方當空氣,覺得對方根本沒有分量。例9中多年的訓練使池大為馬上能從別人的神態中察覺他們自己都感覺不到的那點差別。而丁小槐散亂的眼神表現了不誠實、恐懼、心不在焉、內疚、虛偽等的心理活動。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暗示了他做了虧心事或可能隱瞞著什么。
(六)副語言:語調和音質
10、他總是用動作和語調向每一個到辦公室的人顯示著自己改變了的身份。……口里說著請怎樣怎樣,可語調里卻透出無可商榷的權威性。
11、過一會兒聽見馬廳長從門口經過,跟丁小槐打招呼,聲音里透著一種特別的親切。
例10中丁小槐提為代理主任后語調的變化表示了身份提升后擁有更大的話語權的優越意識。等級森嚴的封建官僚制度使社會上形成了以官職大小衡量人的價值、成就的意識。而例11里馬廳長聲音的變化顯示出彼此距離與關系的拉近。
(七)空間與距離
空間與距離包括講話人之間的距離,以及在公眾場合、辦公室以及家中對于空間的使用問題。
12、桌子的排法也有點意味,靠窗的光線好通風好,當然是劉主任的,然后按身份排下來。說起來坐在哪里也一樣工作,可位子的位置不同,那種感覺就不同,這點小小的不同就可以帶來很多不同,甚至是很大的不同,至少從人們的印象中,誰在前誰在后就從這里看出來了。
13、他(馬廳長)打這個電話并不回避我,使我感到更親近,他已經把我劃到那個最核心的圈子里去了。
從例12可以看出,位置的安排都是社會關系、社會地位的標志,能暗示或體現出等級的差別。例13中馬廳長在池大為不回避的情況下打電話,用他們之間空間距離的縮短傳遞了他池大為的親密態度以及對彼此之間的關系拉近的信息。
三、非言語行為的交際作用
人們的許多非言語行為都是和文化相連的。非言語行為和語言一樣也是粘連著一層文化色彩。因為它會隨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表現出內涵上的迥異。與語言和文字一樣會隨社會的發展而豐富。不同的國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約束力對非言語行為的影響及文化的差異環境所賦予非言語行為的不同含義。
關世杰認為非言語行為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具有生物性,二是具有社會性。所謂生物性是指不論什么種族、民族都具有高級哺乳動物表達某些情感的生物特征,如人們在恐懼時會打哆嗦;所謂社會性是指人類有一部分非言語方式是后天習得的。是世代相傳的,為同一社會群體內部的成員所共同享有,它構成該群體文化的一部分。
非言語行為的交際功能繁多。身勢語最早的研究者埃克曼(Ekman)和弗里森(Friesen)認為非言語的交際最主要有五大類:控制功能(非言語行為可為聽話者較為準確地理解言語行為提供重要的提示)、人際功能(非言語行為可用來表達人際關系中的態度與情感,有助于交際目的的實現)、標志功能(許多身勢語標志著具體的信息,如前文提到過的OK手勢)、圖解功能(非言語行為可用來形象地表示大小、形狀、距離等信息)、適應功能(一些無意識的非言語行為與說話內容無關,卻可能是一種增強信心、自我安慰的方式)。
交際效果取決于交際雙方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因人而異,且能夠通過學習與練習來提高。比如《滄浪之水》中池大為放棄人格堅守對丁小槐說奉承話時,“說著感到自己臉上的笑很別扭,面部肌肉也沒有調整到最佳狀態。在圈子里呆著,要訓練有索,把形體語言面部語言調整到得心應手的狀態,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言語行為有時會抵觸和否定言語行為。官場既有完善的構成機制,也有成熟的運行規則。完全嫻熟地掌握運行規則不是件易事。
而他打電話叫下屬小龔到辦公室來,“他進來叫一聲,就在對面椅子上坐了。我心中有一絲不快,……人格正常的人不那么顧及等級的界線,不做出相應的姿態,總會讓人感到別扭。”這說明有效交際常常以交際雙方一致的價值觀、動機、交際方式等為基礎。具有正常人格的小龔與作者所營造的“官本位”意識像空氣一樣彌漫其間的社會人文環境格格不入,他的非言語行為就會令已被這意識毒化的池大為不舒服。
總而言之,交際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即使是在傳輸一個十分簡單的信息時,如果處理不當,都有可能出錯,造成部分內容喪失或被誤解。非言語信息難以孤立地理解,必須與言語行為和當時的語境緊密地結合起來。如果交際雙方都能注重信息的整體處理(而不是有選擇性地關注信息的某個部分或某幾個部分),得體地傳送和反饋語言與非言語信息從觀察人手,以模仿為主要實踐方式,逐漸培養在人際交流中正確使用非言語行為方式,就能減少交際的障礙,從而提高交際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