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音樂與文學的綜合藝術,它所反映的內容為我們提供了認識遙遠時代社會生活的寶貴資料,其對社會的認識功能是其他文學樣式所不能及的。民歌有其很強的地域特性,由此形成了我國燦爛的傳統音樂文化。贛中西地區的民歌具有其獨特的流傳生存環境和藝術表現特色,是江西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贛中西地區民歌體裁廣泛,風格多樣,內容豐富,民歌滲透在社會的各個方面,有著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性。本地區民歌風格多樣,有宜春“評話”、高安“道情”、樟樹“號子”等。本文就贛中西民歌及其藝術表現特征做專門論述。
一、風格多樣的贛中西民歌
宜春評話是深受宜春人民所喜愛的一個傳統曲種。宜春評話改變了評話只講不唱的形式,說唱兼有、偏重于唱,最早流傳于袁州府的宜春、分宜、萍鄉、萬載、銅鼓境內。宜春評話作為一種說唱形式的曲藝,是隋唐說唱文學發展成元、明、清的鼓調中派生出來的,形成于清乾隆年間,長期以來經過許許多多民間藝人的創作、加工和教習,逐漸形成了具有宜春地方獨特風格的曲藝流派。
高安道情是高安頗具地方特色的一種古老說唱形式。它源于民間藝乞,藝乞手敲漁鼓走街串村說唱謀生的。后由民間藝人改用箱琴、令尺和木魚伴唱,并由行唱變為坐唱,演唱者主要是盲藝人。高安道情的基本調式為“太平調”。“太平調”是高安的北路道情曲,其旋律凄凄哀怨,扣人心弦。
號子產生于生產勞動過程,直接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同的勞動,有不同節奏的號子,是人們勞動實踐的直接產物。有拉磙、撐船、榨油等多種勞動號子。號子的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有一領眾和的多人唱,也有較自由的個人唱,它們都與勞動力度的強弱、動作的快慢相關聯。曲調的特點一般是用材較少,結構上常用一個單一樂節或樂句加以多次變化重復,句幅較短,音樂節奏和勞動節奏相結合,音樂節奏富有律動性。它一領眾和,其節奏特征是:開唱時節拍自由,起提示作用,后眾唱、領唱上板,有時節奏慢而有力,有時速度加快,視領唱者的節奏速度而定。
山歌主要流行于贛中西的邊遠山區。這里土客籍雜居,語音跳躍,聲調跌宕。音調鏗鏘明快,淳厚粗獷,有較強的即興性。山歌的旋法主要是“6-1-2”三音列的上行與下行,句末音自由延長。歌曲為四句體上下二樂句曲式或五句體變化二樂句曲式。大部分為羽、微調。
小調是贛中西民歌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流行較廣。有的小調與全省或鄰近省、市、縣流行的小調大體相同。但由于方言的差異,有些小調在旋法、結構、調式方面均有所不同。萬載、宜春地處湘贛交界,有些小調帶有濃厚的湖南色彩。如《洗菜心》《張三當布》等。小調的特點為旋律優美,節奏靈活多變。曲體結構大多數為二樂句、四樂句居多,也有變化體多樂句曲式。調式以宮、商、徵、羽調式居多,也有少量運用角調式的。
燈歌是要燈時所唱的民歌。由于燈彩表演載歌載舞,因此,燈歌中的刨腔、幫腔和伴奏手法,為花燈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常見的燈歌有《打戒箍》《一盞花燈一盞光》《放風箏》等。它的節奏鮮明,旋法特點是圍繞調式主音和句落音徊旋。如《一盞花燈一盞光》3,4、2,4拍交替的節奏很具燈彩的音樂特色。
風俗歌是贛中西民間婚喪喜事、敬神祭祖等鄉俗活動中的專用歌曲。如《送恭賀女》、喪事中做醮時道士唱的《懷胎難》、打春鑼時所唱的《春鑼調》等。大多數風俗歌是由小調和燈歌衍變而成,此類民歌像山歌一樣最具民間古樸風格。
中西地區的萬載、萍鄉曾是湘鄂贛蘇維埃所在地。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產生了一批革命歷史民歌,如《革命道路要認清》《婦女革命歌》等。這些民歌大多數是當時以流行的健康小調填上新詞,為宣傳革命精神、打擊敵人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除了以上介紹的山歌、小調、燈歌等民歌之外,贛中西地區民歌還有田歌、兒歌、搖兒歌等。總之,現實生活中有某種生產或生活方式需要歌唱,那么,廣大民眾也就會創造出相應的體裁來滿足這種需求。民歌作為地域文化的直接產物,不僅受地貌條件的影響,更與不同的語言、方言音調相融合,因此,其地域的特征和風格幾乎與生俱來,異常突出。
二、贛中西民歌的藝術表現特征
(一)贛中西民歌的音樂特征
贛中西民歌的音樂強調委婉、節奏簡潔。歌曲的調式多為民族五聲調式為主,徵調式、羽調式運用較多,角調式運用較少。贛中西民歌中的插秧歌有時會用假聲演唱。其音色朦朧中透亮,頗具韻味。節拍多為2,4拍或2,4與3,4混合拍。
旋律:贛中西民歌的音樂旋律優美,曲調進行多采用三音列旋律或四、五度的跳邁旋律,也有六度、七度、八度以上跳進旋律,但一般進行呈波浪式,大跳較少,如果有,也是為了表達特殊情感的需要。對仗的歌詞往往在加上襯詞之后使曲調成為非工整型。一些山歌多加入裝飾性的倚音和滑音,演唱時節奏自由、高亢嘹亮,注重抒情效果。高安道情在演唱時用打擊樂配一定節奏敲打進行說唱,歌詞題材多為傳本故事和民間傳說。
節奏:贛中西民歌在節奏上簡潔、明快,多采用簡單平穩的均分節奏,有時加入一些后十六、附點及切分節奏,很少使用復雜的節奏。
調式:贛中西民歌多使用中國傳統的五聲民族調式。以羽調式、微調式為主,有時使用變化音從而形成特殊色彩,其中徵調式的歌曲較多。其次是宮調式和商調式,角調式運用較少用。
(二)贛中西民歌的語言特征
贛中西民歌形式多樣,語言獨具風格。受地域文化影響,贛中西民歌語言以贛語系和客家語占大部分。贛中西地區來說,絕大部分是贛語系,客家語主要是萬載、銅鼓等地使用。因地理、交通及經濟文化交流等原因,一些毗鄰地區受到湘語的影響,例如銅鼓部分地區就帶有湘語音調。
1、濃厚的方言土語。如:“呷呷”(雞蛋)、“毛間”(看見)、“匡”(推)、“咋及”(怎么了)、“嘎哇”(他說)、“咭”(吃)、“咭咯飯么?”(吃了飯嗎?)等都是贛中西地區的土語,這些地方土語的使用使民歌具有其獨特的詼諧情調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2、特色鮮明的襯詞。贛中西民歌的山歌、號子、情歌等歌詞中大多數都有襯詞,這些襯詞增加了歌詞內容的情趣、豐富了歌曲旋律的韻味。如:“哇”、“嘞”、“啊”、“呀”、“喲”、“哪個”、“咯”、“哎”、“哎羅嗬”等,這些虛詞沒有實際語義。在唱腔中加入呼喚詞、呼喚句是贛中西民歌的一個特色。例如開頭用“嘿——”、“哎——”,中間加入“我咯哥呀”、“我咯妹呀”等;曲尾用“哎喲喂”、“哪嗬咿嗬”等結束。
(三)贛中西民歌的地域特征
贛中西地區包含樟樹、豐城、高安、上高、萬載、宜豐、銅鼓、奉新、靖安、宜春市袁州區、萍鄉等地,地處江西的西陲,與湖南交界,為一狹長地帶,歷來多有人往長沙經商求學,加之湘軍人駐,煤礦開采,近代交通發展,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悠久而古樸的民間文化,民歌便是其中重要的廣為傳唱的民間文化之一。至今在贛中西的萬載、奉新等地,只要深入到云霧環繞的山里,在田壩、在村宅、在林中,都可感受到民歌那悠揚、婉轉、質樸的風格,并受到心靈的感染。它以淳樸的思想內容、多變的語言形式、鮮明的地域特色,生動地反映了人們社會生活,深刻地表現了贛中西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