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經濟要發展,必須與世界接軌。但一個國家的民族音樂要發展,需不需要與世界接軌呢?這一點,在人們的思想中恐怕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我們不應該把交響樂一概看作是西方音樂,實際上交響樂是一種世界音樂,其中也包含著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難道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不是交響樂嗎?交響序曲《紅旗頌》不是交響樂嗎?應該說,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交響樂作品。因此可以認為,交響樂是世界人民共有的音樂,是世界的主流音樂,這是由交響音樂豐富的音響效果和它極強的音樂表現力所決定的。交響樂隊所用的樂器,并不是發源于一個國家,其中也包括我們中國的樂器。它的樂器組合是在長期的音樂實踐中,集中了世界各國音樂家們的智慧而逐步形成的。可以說,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備的音樂形式,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交響樂也是我們國家的主流音樂,中國的歌劇、舞劇等,直至京劇和一些地方戲曲都多多少少地用了交響樂來伴奏。這些都是我們中國的音樂,不應該把它們叫做“洋樂”,而應該稱作“交響樂器”或“管弦樂器”。一些著名演奏家,如呂思清、劉詩昆等,他們是我們中國人民的驕傲。不能因演奏的是外國樂器,我們就不承認他們是中國人。
在我們民樂界有許多人,提起交響音樂來,似乎如臨大敵,就怕中國的民族音樂被交響樂所同化。因此,二胡移植了一首小提琴曲;反對!民族器樂曲的創作中用了—些國外的作曲技法,不贊成!甚至有—種論點,認為劉天華借鑒國外作曲技法創作的十大二胡名曲毀了中國的民族音樂。他們的民族精神是值得稱道的,但在“中華民族音樂發展方向”這個問題上,還是需要有所商榷的。
發展中國的民族音樂有幾種模式可以借鑒,一種是將民族音樂分成兩股,一股竭力保持其原貌,而成為一件活古董,另一股隨世界潮流而進,成為民族先鋒音樂;另一種是逐步融入世界主流音樂之中,漸漸地失去了原有的民族風味。我認為這兩種模式都不太適合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中國的民族音樂要走有中國特色的音樂發展之路。中國的民族音樂向來是在繼承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促繼承的。我國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幾千年前,遠遠長過西方國家的建國史。西方音樂中也曾融入過中國音樂的要素,就說鋼琴所用的十二平均律,都是中國明代人朱載堉發明的,但我們現在所能聽到的民族傳統音樂是否可以再現一百年前的原貌都值得懷疑,原因是由于我國的記譜法不完善,音樂的傳承是在藝人們口傳心授的形式下實現的,而每—代傳人又總是將自己的思想和創造加入到作品當中去,這就形成了發展式的繼承,致使我們現在很難確切地了解這些民族傳統音樂的原貌。這就是我國民族音樂轉承的中國特色。什么是傳統?我認為傳統就是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那么我們接過這份遺產,經過“精心的經營”,使它“增值”,再留給后人。對于后人來說,我們交給他們的就是傳統,而并不只是古人留下的才是傳統。這就使得民族音樂永遠在發展中得以傳承,這是一種充滿活力的傳承。我想除了考古工作者外,誰也不會喜愛那種僵化的、出土文物式的民族音樂吧。任何音樂的發展都離不開時代的特點,在今天我們處于世界主流音樂的環境中,要想不受一點影響,另辟一條蹊徑來發展中國的民族音樂是無法實現的。如果我們想竭力地保持它的原貌,那只會使它距離現代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遠,最終萎縮成一種文物,而失去了音樂所應有的功效。
提到民族音樂的發展,我們必然要重提“民族的與世界的”這個已經纏繞了中國音樂界的重大理論話題。而這個話題本身研討的進程不僅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過程的反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就不能不想到這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簡單化地理解“越是民族的”非常容易導致我們已經看到的失誤,那就是固步自封、抱殘守缺,似乎從地下刨出了編鐘,中國的民族音樂就已經“越是世界的”了。不僅如此,這種理解還導致對“弘揚”的誤解,“原汁原味”變成了一種標準,而絲毫不考慮任何民族民間的音樂本身是一條永遠流動的河的事實。
一個國家的經濟如果不融入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之中。恐怕很難有較快的發展。經濟是這樣,難道音樂就不是這樣嗎?中國的民族音樂有著非常深刻的內涵和極其獨特的個性,這些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但由于時代的發展,有些民間樂種和傳統曲目在形式、旋法、結構、音響,乃至思想性、表現力等方面,都已經與現代人的意識拉開了距離。人們覺得不滿足了,不新鮮了,不過癮了。那么我們在繼承的同時,是否有必要在傳統中融入現代意識,在觀念上接近主流音樂,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民族音樂的這種要求呢?我認為是非常必要的。
實際上我們的民族音樂家們一直在這個方面努力著,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創作上如劉文金的《長城隨想》、譚盾的《西北組曲》、唐建平的《春秋》、王建民的《第一二胡狂想曲》等許許多多的作品,都是在音樂上富有鮮明的民族音樂風格,在形式和技法上又十分新穎的好作品。在演奏上,移植樂曲的出現使技法的飛速發展到了驚人的程度,為作曲家們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余地。
而現在活躍在舞臺上的青年演奏家們,在觀念上是很接近主流音樂的。這也是他們深受廣大音樂愛好者喜愛的原因。
但我們也要看到,傳統音樂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些樂種,如潮州音樂、江南絲竹等因為沒有新作品的注入。而呈萎縮的狀態:就連廣東音樂,近十年來也因為一直是老面孔。雖然《春江花月夜》《二采映月》《雨打芭蕉》等都是百聽不厭的經典名曲,但是如果我們的民族音樂舞臺上只有這些傳統名曲的話,那還是會略感不足的??v觀近十幾年來民族音樂的發展,絕大部分受到人們喜愛的作品與演奏,都是或多或少地是“在繼承中融入現代意識,在觀念上接近主流音樂”的。因此,中國的民族音樂需要我們重新去挖掘、整理和認識民族民間音樂的豐富資源,同時找到能夠與今天的大眾乃至其他民族人民之間的話語表達方式。只有在這種努力中,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才能夠以其極其豐厚的底蘊和強烈的時代信息能量向前發展并澄清自己的性格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