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自東晉從西域傳入我國,隋唐時期開始盛行于宮廷、市井,經過歲月的滄桑和無數(shù)琵琶演奏者的不斷改良與創(chuàng)新,到了清代無論是形制還是演奏技法都已接近于現(xiàn)代琵琶。琵琶那優(yōu)美感性的音樂表現(xiàn)力,豐富多變的指法一直以來備受推崇,享有“中國民族彈撥樂之王”的美譽。傳統(tǒng)琵琶曲中,按分類依據(jù)的不同,有多種分類,就精神氣質上而言可分為兩大類,即文曲與武曲。
人的情緒,最初是心理學研究的范疇,情緒是人認知世界的催化劑,人在情緒好的時候,認知方面往往容易走向積極,反之則容易產生消極認知。從音樂審美的角度,人在欣賞一首樂曲時會引起主管人類情緒和感覺的大腦之自主反應,使得情緒發(fā)生改變,而人情緒的改變也會伴隨著一些生理反應,比如安靜的情緒會使人腦中的血液循環(huán)減慢;興奮的情緒則會增加人體的血液流速。因此客觀地講,一首琵琶曲對人情緒的影響,應該包括心理和生理兩個層面,這一點在音樂療法的運用上可見一斑。其實,早在我國古代就有了音樂對人情緒影響的描述,《樂記》中說:“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樂至則無怨。樂行則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平和,移風易俗,天下皆寧。”這里就談到了音樂對心理和生理的作用,主要功能是通過音樂情緒的作用力,使人獲得愉快的情緒,從而調節(jié)人體的心跳、呼吸速率、神經傳導、血壓和內分泌等。
一、琵琶文曲的特點及對人情緒的影響
文曲就像一幅寫意的潑墨山水,浪漫而富有深情。代表曲目有《月兒高》《塞上曲》《飛花點翠》等。首先,我們從它的題目就可窺全曲的情緒基調,如《月兒高》呈現(xiàn)的是一幅充滿詩情畫意,風清月白的寧靜夜景;《塞上曲》則向我們講述了王昭君身在異鄉(xiāng),遙想故土親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而《飛花點翠》描繪的是霜寒時節(jié)風吹雪花映松柏,松柏青翠傲飛雪的清雅、高潔的意境。
文曲一般旋律抒情優(yōu)美,富有歌唱性,節(jié)奏輕緩。在樂曲格調上的特點是抒情性和寫意性。抒情性,就是著力于內心思想感情的深入挖掘和表達;寫意性,就是善于用概括性的手法展現(xiàn)深邃的意境,使人身臨其境地融入音樂的藝術境界之中。文曲在演奏上充分發(fā)揮了琵琶的彈奏特點,左手注重推、拉、吟、揉等技法的運用,營造出一種如歌如訴的情緒氛圍,右手的彈奏則巧妙運用虛實、明暗的音色特點來描繪秀麗的自然美景或表達內心細膩感情,使音樂意境優(yōu)美而富有詩意,給人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和無窮的回味。
《月兒高》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tǒng)大套文曲,是器樂藝術中描寫月亮的極品之作。從思想內容上來講,它主要描述月升到西沉的過程,樂曲古樸動人。委婉纏綿,優(yōu)雅華麗,舞蹈性極強,頗具大唐風韻。全曲共有十二段,可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起”部包括“海島冰輪”、“江樓望月”、“海嶠躊躇”三段。在散板引序以后,琵琶運用左手的吟、揉、推、挽和泛音技法,在中音區(qū)奏出優(yōu)美如歌的主題,它在“起”部和“承”部反復變奏出現(xiàn),音樂宛轉動人,極富韻味,安靜優(yōu)美的旋律不禁使人呼吸舒緩。穩(wěn)定情緒并調整人體內分泌系統(tǒng)。“承”部是“銀蟾吐彩”、“風露滿天”、“素娥旖旎”三段,柔美的主題作了大幅度伸展的自由變奏,演奏速度加快,節(jié)奏的處理顯得更自由和豐富多彩,使聽者的情緒也跟著音樂的情緒逐步提升。“轉”部由“皓魄當空”、“瓊樓一片”、“銀河橫渡”三段組成,旋律具有傳統(tǒng)歌舞音樂的特點,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以及切分節(jié)奏音型,加之演奏上采用彈挑和半輪的技法,使旋律活潑跳動,富于推動力,與前后部分形成鮮明對比,令人聯(lián)想起飄飄欲仙的優(yōu)美舞姿。這段明快優(yōu)美的舞曲使人的情緒變得開朗舒展,憂郁暗淡的心情也隨著音樂揮之而去,同時加快了人體的血液循環(huán),提高了人體各部位器官的工作效能。“玉宇千層”、“蟾當炯炯”、“玉兔西沉”三段是樂曲的“合”部,琵琶運用扣輪、掃輪奏出的旋律,幽雅古樸而富于幻想,猶如一段自由舒展的獨舞,然后運用摭彈技法奏出輕陜急促的音調,充滿著生氣,特別是富有戲劇性的最后一段,以全曲的首句作為全曲的終止樂句,描述玉兔西沉,周圍一片幽靜,讓人在輕快跳躍的音樂情緒中回歸到最初的安靜愜意,有一種心靈的滿足感。
二、琵琶武曲的特點及對人情緒的影響
武曲更像一幅生動逼真的寫實工筆,情緒激越壯烈而又富于戲劇性。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鵝》等。《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都是講述楚漢相爭,劉邦與項羽決戰(zhàn)垓下的一段史實,從題目可以看出,兩首樂曲各自表達著不同的思想內容。《十面埋伏》多描寫漢軍的英勇善戰(zhàn),劉邦的足智多謀;而《霸王卸甲》則深刻而細膩地刻匭了項羽的形象,最后被迫自刎烏江的一幕描繪得更是悲壯深沉。《海青拿天鵝》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海青捕捉天鵝時激烈搏斗的場景,突出了海青的強悍及搏斗的激烈。
武曲在風格上氣勢磅礴,常給人留下生動深刻的印象。在樂曲格調上的特點是敘事性和寫實性。敘事性,就是武曲往往采用類似章回小說或戲劇分幕分場連續(xù)敘述的手法來表現(xiàn)某些故事情節(jié)。寫實性,就是武曲重于狀物,常以有聲有色、繪影繪聲、起落分明的手法來演敘戲劇性的內容。武曲擅長于表現(xiàn)強烈的氣氛和情緒,演奏時多用右手力度較大的技巧,如掃拂、煞音、絞弦、推拼雙弦、拍、提、滿輪等,左手的技巧轉換則很快,武曲往往通過這些豐富的音響效果來描述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刻畫鮮明的人物形象,讓聽者的情緒自然而然地隨著樂曲的起承轉合而隨之波動,帶給人們更多的人生感悟。
《十面埋伏》為了突出全曲的雄渾氣勢,抓住了典型事件,典型環(huán)境,選擇了最有代表意義的垓下決戰(zhàn)的場面,在表現(xiàn)垓下大戰(zhàn)中又突出了吶喊,形成全曲高潮。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藝術形象生動感人,音樂發(fā)展激動人心,古戰(zhàn)場上的壯烈場景栩栩如生,聽者有如親臨其境。在引子的一開始就運用了輪拂手法,并講究欲強先弱、欲放先收的藝術處理,隨后的輪則給人以威武壯烈之感,樂曲有條不紊的結構安排,為過渡到激戰(zhàn)場面作了充分的鋪墊。“埋伏”這段和它描繪的意境都很有特色,音樂利用一張一弛的節(jié)奏音型加以模進發(fā)展的旋律,將聽者籠罩在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中,給人以一種夜幕籠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沒地逼近楚軍的陰森感覺,使人的心情陡然變得緊張起來,像這樣節(jié)奏較快且情節(jié)復雜的音樂會加快人的呼吸,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胃的蠕動收縮功能。在“雞鳴山小戰(zhàn)”這段中還運用了琵琶特有的“剎弦”技巧,發(fā)出一種類似金屬聲響的效果,猶如刀槍劍戟互相撞擊,形象地表現(xiàn)了雙方短兵相接小規(guī)模戰(zhàn)斗的情景,逐漸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進,使情緒逐步走向高潮,豐富而有張力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向聽者展現(xiàn)了一場慘烈悲壯的戰(zhàn)爭場面。扣人心弦。欣賞這樣的琵琶武曲可以通過音樂的情緒更好地宣泄和釋放自己的情緒,以改變消極的情緒,強化積極的情緒,讓人增強自信心,更好地認識自己,走向健康的人生之路。
琵琶文曲和武曲都是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中的瑰寶,它們各自不同的演奏技法和豐富的音樂表現(xiàn)力,都是我們長期以來研究關注的焦點,只有真正了解琵琶文曲和武曲各自不同的思想內涵,才能把它很好的作用于人的內心世界,這也是音樂服務于人民的真正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