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博拉·斯托爾克(Deborah Stolk)擁有阿姆斯特丹大學的遺產學碩士學位和萊頓大學社會人類學碩士學位。她曾為荷蘭皇家熱帶研究所工作,參與包括“海地藝術和神秘主義展”(2008—2009)在內的多次展覽,后參與文化緊急援助項目,向受災遺產提供技術與經濟援助。2008年,她加入了克勞斯親王基金會的文化緊急響應計劃。
文化緊急響應計劃(CER)于2003年由荷蘭克勞斯親王文化發展基金會1創立。當時,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的藝術品遭到劫掠破壞,令世界震驚。該事件暴露出機構在應對此類文化災難方面缺乏能力。基金會認為應該采取行動,遂創立CER,它是首批旨在為全球范圍內因沖突和災難而遭受破壞或損毀的文化遺產提供緊急救助的項目之一。
在基金會的任務與措施中,CER處于核心位置。基金會創立于1996年,以慶賀荷蘭克勞斯親王70歲生日。克勞斯親王認為,“人們自己的觀念和理想,是發展的推動力”2。他還認為,文化遺產與文化表達是身份與發展的關鍵。作為文化交流的平臺,基金會的目標是提高文化意識,推動文化和發展之間的互動。基金會主要與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個人及機構合作,以發起或支持與文化和發展相關的藝術及出版物。
把文化看作人類的基本需求,也就意味著,在人道主義緊急救援的方針和行動中,文化扮演著——或者說應該扮演——關鍵的角色。以此為基礎,CER相信,文化是緊急救助及災后重建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重視并拯救文化,對緊急情況下人們的心理生存至關重要,有利于提高人們在戰勝災難時的總體韌性和力量。
CER的目標有兩個。第一,為受沖突和災難影響的文化遺產提供緊急救助。緊急支援,重點是穩定局勢,防止進一步損壞或坍塌。前期快速救助之后,也可考慮對被救遺產進行長期修復。必要時,在緊急活動結束之后,CER會協助簽約合作方獲取跟進修復所必需的經濟與物流資源。第二,CER推廣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人道主義緊急救助的一個重要部分,救助過程中應該在公共辯論和決策中予以關注。在這方面,基金會努力填補救助、重建和發展之間的縫隙。
災難一旦發生,CER便采取行動,通過基金會網絡及國際藍盾等其他專業網絡,與受災地區相關領域內的文化遺產機構與個人取得聯系。每次災難的資助金額一般不超過35,000歐元,但在特殊情況下,也會考慮更多資助。專家們經過細致研究,將計劃提交給CER指導委員會——委員會本身也是由人道主義援助、沖突災難與文化遺產等領域內的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在幾天內決定是否對該計劃提供經濟資助。
CER對文化遺產的定義是開放的。是否獲得計劃支持,主要看文化遺產對象對受災群體有多大的文化價值。因此,在執行過程中,文化緊急救助要與受災群體中的個人或機構建立直接的合作關系。
克洛瓦德布蓋市(Croix-des-Bouquets)
諾埃勒斯村(Noailles)的伏都教廟堂
2008年,海地多次受災——先是熱帶風暴“費伊”,然后是颶風“古斯塔夫”、颶風“漢娜”和颶風“艾克”。四場風暴碰巧在四個星期內接踵而至,引起重災,全國谷地和低地區域洪水泛濫,多山的地形使災害更加嚴重。據聯合國估計,80萬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
克洛瓦德布蓋市諾埃勒斯村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東北13公里,該地的鐵藝工業非常出名。諾埃勒斯所在平原海拔低于海平面,一邊是河流,一邊是湖泊,極易受災,因此在颶風引發的洪水中受災慘重:公路無法使用、排水管道溢出、房子被洪水淹沒、牲畜死亡。珍貴的伏都教廟堂損毀嚴重,包括歐齊亞斯(Ozias)、伯納多(Bernardo)、阿爾伯里克(Alberic)和泰·保羅(Ti Paul)。廟堂內由不同藝術家創作的獨特繪畫是豐富的歷史資料,可幫助理解伏都教肖像藝術、信仰及行為在過去60年中的演變。
海地伏都教是在融合西非人民的信仰、行為與羅馬天主教的基礎上形成的。16世紀,非洲奴隸被帶到海地,并被迫信仰主人們的宗教,逐漸形成了伏都教。每座廟堂都與具體家庭的價值觀與傳統緊密相連,是獨立的社會經濟體與決策機制。在海地廟堂中,一個家族的成員聚到一起,提出要求、履行義務、兌現承諾、組織生活中重要的儀式和慶典、接受傳統藥物的治療。廟堂也是該地區藝術家和工匠們的重要靈感來源。廟堂中有圣物和法器,如陶土器具、塑像和符咒等,可看出不同時期的做法,也可看出今天伏都教文化的活力。
基金會決定對廟堂所受損害做出快速反應,為修復四個最重要的廟堂提供資助。保護這些神圣場所,能保證伏都教的藝術表達及民眾支持得以延續。恢復伏都教活動場所,可為該群體提供一個聚集哀悼的地方,他們可在此提出問題,盡力應對最近發生的事情。最重要的是,這個地點是他們熟悉的,他們在這兒感到輕松、安全。修復廟堂,能在災難來臨之際,為人們提供一種延續感、常態感。CER相信,廟堂通過儀式舞蹈和宗教表達,能起到約束和凝聚的作用,對一個正從災害中恢復過來的社會來說,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伏都教及其眾多的創造性神靈,還有工藝品、壁畫等,能給人們以美的享受,鼓勵人們的創造性,這在災后是不可多得的。
有了35,000歐元的資助,CER的合作方非美基金會3修復了廟堂的木質架構、鐵皮屋頂和墻壁。闡釋伏都教演變過程的壁畫得到了專業修復,受損的物品也進行了修補。而且,非美基金會為四所廟堂中保存的珍貴繪畫和物品制作了清單。這些緊急措施旨在阻止廟堂進一步受損,讓其繼續成為社群聚集與宗教活動的安全場所。非美基金會與荷蘭使館還為孩子及成人組織了講習班,讓他們意識到保護伏都教廟堂及其中藝術品的重要性,因為這是記憶和身份的場所。講習班包括公開辯論、播放紀錄片及與伏都教有關的舞蹈、藝術和工藝品。不同的活動引起了廣泛的媒體關注,也吸引了不同年齡層次的參與者,取得了巨大成功。非美基金會希望能夠獲得額外的資源,以修復所有受損的廟堂——在克洛瓦德布蓋市諾埃勒斯村有大約20所。但隨后海地又遭遇了另一場自然災難。
剛剛修復的廟堂又一次嚴重受損,社群失去了安全的避風港。地震在壁畫、土墻和傳統磚石結構上造成了新的裂縫。廟堂的基礎結構嚴重受損:建筑的正面出現裂縫,立柱松動,水泥基座上也有裂痕。伏都教廟堂岌岌可危,雨水和颶風隨時會來,情況非常緊急。非美基金會的巴巴拉·普雷佐·斯蒂芬森(Barbara Prézeau Stephenson)對情況進行了現場評估并采取行動。CER提供了經濟資助,人們正在修復廟堂,使其恢復以前的面貌和功能,不久即可繼續使用。
CER為修復計劃提供了支持,不僅是要保護這一受損的物質遺產,也是要對處于困難時期的伏都教群體表示支持。支持這一計劃,就是支持主流文化之外的另一種可選文化。伏都教文化與宗教以前曾遭受野蠻鎮壓,今天仍舊面臨威脅,但伏都教對大部分海地人來說,已經是一種生活方式。據說99%的海地人是基督教徒,但100%的人都參與伏都教活動。過去,由于對伏都教的褊狹、誤解和壓迫,很多廟堂都被毀了。通過資助這些廟堂,克勞斯親王基金會希望推動大眾文化的積極層面,這是一個社會的凝聚力,在一個受到震動——名副其實的震動——的社會中,這能給予人們一種常態感。在受災社會中復興大眾宗教和文化,能讓受災者獲得延續感和使命感。負責日常管理的男女祭司都參與了項目,還有在不同廟堂做禮拜的各個伏都教群體。這給了他們一個積極參與社群及國家重建的機會。奉行伏都教并積極參與廟堂重建,讓人們的生活有了秩序。對災后個體及社群的心理恢復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
未來之規劃
最終,非美基金會計劃將廟堂納入諾埃勒斯鐵藝作坊旅游線路之中。諾埃勒斯有60多家鐵藝作坊,雇用了約500名藝術家、工匠及學徒,稱為“伏都教匠人”。諾埃勒斯是整個加勒比地區最大的藝術家和雕塑家集中地,有巨大的旅游發展潛力。越來越多的國外來訪者和游客要求參觀這些典型的海地文化和宗教表達方式。地震之后,海地又爆發了霍亂,旅游業恢復尚需時日,不過將來開發伏都教文化,可以讓海地人發展經濟、保障基本生活。
在海地的其他活動
基金會長期支持海地文化事業。2008年,舞蹈家讓吉·賽因托斯(Jeanguy Saintus)獲得克勞斯親王獎。20多年前,賽因托斯創立了阿伊科丹演出團。他的作品讓人們關注一些敏感話題,比如艾滋病防治、心理健康、通向自由的漫長道路,以及伏都教生活與現代化及政治之間的彈性與張力等話題。他幾乎每天都會為基金會通報他的國家的情況。此次地震中,阿伊科丹演出團的舞蹈演員都沒有受傷;但附屬的舞蹈學校嚴重受損,將在CER的支持下修復。
地震發生時,2006年克勞斯親王獎獲得者法蘭科田(Frankétienne)正在忙著排練他的新戲劇,令人稱奇的是,戲劇的內容正是關于海地地震的。1936年出生的法蘭科田是小說家、劇作家,創作過第一部海地克里奧爾語小說,在海地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CER還與世界古跡基金會(WMF)合作,啟動了一項受損評估計劃,對海地珍貴的姜餅屋的受損程度進行評估。太子港的姜餅屋被列入2010年世界古跡觀察名單,但幾個月之后,就發生了地震。姜餅屋有裝飾,有陡坡頂,令人驚嘆,反映了20世紀之交那個繁榮而充滿創造力的時期。在震后重建過程中,政府給予了高度關注。2010年,WMF和克勞斯親王基金會主持了一項任務,到海地評估社群情況、咨詢地方當局和財產所有人,看看有沒有別的選擇,避免拆毀這些歷史建筑。WMF和基金會計劃支持第二階段的調查,為保存、修復這些房子提供技術支持,為當地房屋所有者和承包商提供培訓及講習班。姜餅屋是適應海地獨特地理位置的建筑方案。其建筑風格能在重建海地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地震還對海地脆弱的圖書館和檔案館造成了巨大損害。圖書和檔案受損,不僅威脅到海地文化史的保存,也極大地影響了海地的基礎設施。大多數受地震影響的人們,迫切需要一些官方文件,比如婚姻證明及其他法律文書。對很多受災者來說,獲取這些文件是更深層次恢復過程的第一步,因為這關系到他們的身份,關系到存在感和地域歸屬感。因此,基金會支持在太子港建立一家紙質文件處理中心,提供幫助的還有兩家致力于發展與合作的荷蘭教會間組織ICCO和“教會在行動”,其中前者的使命是努力建設一個有尊嚴、有保障的世界。基金會與合作方國際藍盾共同創建了該處理中心。中心協調相關工作,從廢墟中找出文件,臨時儲存,每份文件根據其具體需要予以處理。300余名國內外專家對當地專業人士提供義務培訓和相關支持,盡力保存這些紙質文件上的信息。處理后,這些物品被貯存到有空氣調節功能的特殊容器中,在文件返回進行永久儲存或展示之前,保證其安全。這一項目可幫助挽救一份海地文化的藍圖。它能幫助海地人想象他們的社群以前是什么樣、可能會變成什么樣。海地人要重建國家,物質歷史的保存非常關鍵。而且,這一項目讓公眾能再次接觸檔案和圖書館藏品。有幾個可以預見到的效果——學齡兒童能繼續學校教育;教育系統會部分重建;人們又能閱讀他們喜歡的故事,這也會激發文化創造力。用法國文化部長的話說:“拯救海地的將是文化。這是建造海地社會的基礎。”4
(周小進 譯)
注釋
1 荷蘭克勞斯親王文化發展基金會(PCF)致力于與需救助地區的優秀合作方開展國際文化合作。基金提供緊急文化救助,也支持文化可持續性發展。它采取各種措施,促使人們認識文化在日常生活及發展中的重要性。基金會秉承克勞斯親王的信仰:人的發展不能靠他人,但人可以自我發展。PCF設于阿姆斯特丹,由荷蘭外交部及荷蘭郵編彩票基金會資助。
2 引自邊欄文章“文化不是奢侈品”(“Culture is not a Luxury”),該文是克勞斯親王在“發展的文化維度”論壇上的演講,論壇1985年9月19日在海牙的和平宮舉行。參見:http://www.krachtvancultuur.nl/uk/specials/pcf/princeclaus.html
3 非美基金會(Fondation AfricAmérica)創立于1999年,致力于當代各種創造力表現形式的培訓、促進與普及。具體說來,基金會組織藝術雙年會(現已至第4屆),并在海地太子港建立了非美文化中心。
4 法國文化與交流部部長弗雷德里克·密特朗(Frederic Mitterrand)的演講,巴黎,2010年3月24日,“重建海地社會、文化與知識結構”論壇,由UNESCO在其巴黎總部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