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UNESCO的《國際博物館》雜志是獻給海地文化遺產的一份禮物,它履行了我們做出的承諾。本期雜志見證了海地地震之后,自海地當局發出國際援助請求以來,UNESCO給予海地的持續不變的支持。
UNESCO作為聯合國的一家知識機構,與其最早的成員國海地之間一直保持著精誠合作的關系。1948年,UNESCO剛剛成立,它在海地南部鄉村實施了首個基礎教育試點項目——瑪比爾谷計劃。該計劃的成功既歸功于當地民眾的支持,也得益于國際知名學者做出的貢獻。此外,該計劃是最早受益于機構間合作(包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項目。從這個項目開始,“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取代了標準化、量化發展的現代概念。其后數十年,我們的歷屆政府不遺余力地支持UNESCO的計劃,堅信這些計劃有利于海地的未來建設。
今天,在UNESCO官員的積極建議下,我國政府的文化政策得到延伸,不再局限于保護世界公認的具有符號意義的文化遺產。盡管保護這些遺產非常必要,但我們相信同樣重要的是,文化行動應該賦予海地人民生活的意義、點燃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并且應該為這一方熱土撒上未來發展的種子。
本期《國際博物館》通過關注我們取得的成就,關注支持我們前行的希望,向我們做出了美好承諾,在未來的前進道路上,我們將不會孤單。
文化源于根部
滲入幼芽、蓓蕾、花朵和枝葉
于細胞間流淌,如同綠色的血液
由雨露滋潤
汁液飽滿的鮮花
逸出沁人心脾的芬芳1
瑪麗—洛朗斯#8226;若斯蘭—拉塞格
海地文化與交流部部長
(冬晴 譯)
注釋
1 哈桑#8226;法賽(Hassan Fathy),《貧民的建筑:埃及農村的一次嘗試》(Architecture for the Poor: An Experiment in Rural Egypt),芝加哥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