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帕娜·坦登(Aparna Tandon)是印度阿瑪宮博物館及圖書館館員。2004年以來,她一直是羅馬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藏品部的項目專家。2010年,她作為ICCROM的協調員,受命應對海地文化危機。同年8月,坦登女士主持了ICCROM-史密森學會的聯合培訓,以對地震中受損的海地文化遺產提供緊急援救。阿帕娜·坦登擁有藝術品保護專業碩士學位,還曾在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的施特勞斯保護中心接受紙張保存高級培訓。她是華盛頓特區國會圖書館文物保護理事會2001—2002年度富布萊特藝術研究員,之后又成為洛杉磯蓋蒂文物保護研究所客座學者。
掩埋在倒塌樓房的廢墟之下,或倉促間被塞進集裝箱和其他臨時性的貯存場所,面臨各種各樣的威脅——這便是海地文化遺產在震后半年的基本保存狀況,不論公共藏品還是私人藏品都在劫難逃。在資源匱乏、現場復原能力嚴重薄弱的情況下,采取什么樣的行動、按怎樣的優先順序才能扭轉局面呢?介入的時機至關重要,因為業已開始的雨季可能會加劇地震造成的損毀。另外,同時向數家當地文化保護機構派出援助也是一個挑戰,何況這些機構本身已遭受重創。
因此,ICCROM對于海地文化遺產危機的第一反應就是:提升海地文化保護機構人員的工作能力,使其能夠為瀕危藏品創造更安全的貯存條件。2010年8月23日至9月10日,海地文化部與美國史密森學會合作的海地文化復蘇項目1框架下的“緊急搶救海地文化遺產”課程在太子港展開。培訓地點設在文化復蘇中心(CRC),這里原先是聯合國辦公樓,現已成為文化復蘇項目的行動基地。負責培訓的是一支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志愿者隊伍,由ICCROM及合作機構派出,后者包括加拿大文物保護研究所、塞爾維亞中央文物保護研究所以及美國史密森學會。
培訓的主要目的在于創建一支強有力的海地專業隊伍,能夠利用有限的手段迅速而高效地開展工作,為該國各類文物創造更加安全的存放環境、改善總體保護條件。因此,培訓強調實際操作,著重于貫徹針對眼下問題的關鍵思路。來自14家海地文化機構的26名人員參加了培訓。這些人擁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在各自機構中承擔不同的職責,從檔案員、建筑師、藏品管理員到行政人員、志愿者不一而足。這里的藏品也是五花八門,包括書籍、文件、繪畫、金屬雕刻、織物以及其他混雜的民俗文物。參與機構的駐地和藏品均因地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很多情況下,藏品記錄遺失了或者根本就不存在。這使得損毀評估工作更加舉步維艱。
那么震后究竟采取過哪些舉措?風險點在哪里?應優先確保安全的又是哪些?此類問題成為培訓課程的語境和結構。培訓伊始,參訓人員便被要求說明藏品的當下位置(例如,在瓦礫堆下,在集裝箱中,在臨時倉庫里,等等)、材質以及損毀物件的估數。培訓班在前期討論了海地文物的基本情況與重要性,此舉有利于形成關于保護什么、如何保護等重大問題的普遍理解。當參訓人員展示他們從廢墟中搶救出的物品時,此類問題便尤顯突出,因為這些彌足珍貴的藏品已經成為聯系過去的唯一的有形紐帶。
課程第一周主要用于交流海地藏品的材質構成及其潛在的危險源,內容涉及藏品建檔、處理受損物、利用本地有限資源急救,以及災后環境下的基本貯存原則。貫穿討論過程的主題包括團隊合作、應急準備、衛生和安全等。為了解其他部門是如何組織起來應對危機的,來自人道救援機構和海地消防部門的客座講解員受邀前來與參訓人員分享其知識與經驗。不過,培訓最令人滿意的方面則是自發的討論與經驗的分享。隨著課程的推進,參訓人員開始要求討論一些額外的話題,比如有害物綜合治理、藏品防震的非結構性措施和家具貯存等。培訓計劃因此發生調整,納入了參訓人員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其效果正如一名參訓人員所言,“培訓給了我繼續工作的勇氣”。
對藝術中心藏品的臨時貯存
經過8天的密集授課與操作實踐,參訓人員的下一步工作是將掌握的知識和技術應用于藝術中心2的具體案例。需要緊急搶救的藝術品存放于兩只集裝箱內,約有3,000件,它們是由藝術中心的員工冒著生命危險從倒塌的中心大樓里搶救出來的,而其余的藏品和相關記錄材料均為廢墟所吞噬。不過,在培訓的后期,經過有組織的救援,一些藝術品和少量檔案又得以重見天日。
在沒有其他庇護場所的情況下,將藝術品暫時貯存于集裝箱內,似乎是最合適的解決方法。不過,金屬容器的密封性不算很好,無法阻止濕氣的滲入。再者,它們仍然暴露于極端天氣之下。不到6個月,集裝箱內便有數件藝術品發霉,主要是繪于木板和帆布材質上的畫作。因此,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將受到污染的藝術品分離出來,并為其余藏品另尋安全的臨時存放地。藝術中心的托管會對藏品的安保問題表示了高度關切,不過,在征詢多方意見并權衡利弊后,最終還是同意轉移集裝箱并卸下文物。
將備受珍視的藏品的管轄與看護權移交給他人,這引起的感情波瀾是可以理解的。為此在培訓第一周還舉行過一次秘密的伏都教儀式,托管會成員、藝術中心員工以及文化復蘇項目團隊均到場參加。很快,開箱、轉移藝術品的批準文件簽發了下來,不過此刻已無暇規劃貯存項目并將其作為個案研究整合進課程計劃。饒是如此,為了推動課程的發展,還是調整了個案研究的學習目標。
作為首要步驟,培訓團隊在文化復蘇中心的底層挑選了兩個容積為3米 ×3米 ×2米的房間,用于暫時存放藝術中心的藏品。在接下來的5天里,參訓人員和培訓團隊決定為其中一間裝配適用的棚架。此外,他們還設計測試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工作流程,包括藝術品建檔、表面清理、包裝和重新安置。因為集裝箱內的藏品并未建檔,所以在卸出之前,先是通過團隊的集體工作形成一套藝術品建檔和編號的體系。這個體系的制定征詢了藝術中心員工的意見。參訓人員與培訓團隊在短時間內便建起了可調節的木質棚架,用來存放尺寸不一的畫作。雖然挑選什么樣的貯存材料主要取決于可否在國內獲取以及價格如何,但這并沒有阻礙他們采取適當的措施,以減少諸如白蟻侵蝕等潛在風險。貯存空間建立之后,即開始測試工作流程。首先,取出了大約20幅畫。存在的問題很快便顯現出來,與原計劃相比,清理發霉的畫作并為其建檔需要更多的時間。這一問題隨后被納入考慮,通過反復測試,工作流程得到了改進。5天后,逾50幅畫作完成建檔、清理工作,并在存放場所安了家。參訓人員成功地為處理、登記、清理藝術品制定了工作程序,并使之符合實際工作的需要。這或許是集體努力取得的最為重要的成果。
培訓結束之后,藝術中心藏品的轉移工作并沒有停頓。4名參訓人員受命加入一個8人小組,以完成這一項目。本文撰寫之時,兩只集裝箱內約70%的藏品已被轉移,約1,500幅畫作恢復穩定狀態,并被安置于文化復蘇中心。
從廢墟中搶救遺產
培訓期間,4家參與機構的部分藏品埋在了廢墟之中。在缺乏大型機械和合適的安全器具的情況下,搶救藝術品既不可行又很危險。為明確被埋藏品的可能地點所需的建筑構造圖及地圖的缺失,使得本已錯綜復雜的工作更為棘手。
ICCROM為探索出可行的后續方案,在UNESCO和海地文化部的支持下,向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MINUSTAH)提請技術援助。請求獲準后,自培訓計劃最后一周開始,參訓人員、培訓團隊以及約20名聯合國維和人員(代表日本自衛隊工兵部)齊聚藝術中心現場。他們的目標是搶救仍埋于大樓殘骸中的藏品和重要文檔。他們視察現場并標出了藝術品或機構檔案的可能位置以進行準備工作。所有參訓人員集結成一支應急團隊,各自受領了具體任務,包括建檔、緊急處理乃至藝術品的包裝。在日本部隊用機械移除大塊瓦礫的同時,參訓人員與培訓團隊的工作便是取出困在廢墟中長達6個多月的藝術品。瓦礫堆一部分一部分、一層一層地得到了清除。MINUSTAH是第一次參與此類行動,因而其在現場工作的武裝人員視之為絕好的學習機會,并認真地記錄了藝術品搶救的種種技術手段。在高溫下連續奮戰數小時不啻是辛苦繁重的勞動,但對于每個參與者而言又是最有收獲的經歷之一。當一些藝術品與重要的出版物出乎意料地同時現身時,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欣慰動容。行動結束時,超過150件藝術品及文獻被搶救出來,并引起了當地媒體的關注。在之后的一次任務報告會上,參與人員將行動的成功歸結為團隊精神。與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合作也使參與者相信,在其他文化遺址上的類似行動仍可尋求維和部隊的幫助。在描述自己在行動中的經歷時,參訓人員之一、來自藝術中心的馬里塞·德羅西耶(Marise Desrosiers)坦承道:“培訓給了我希望?!?/p>
累 累 碩 果
作為培訓計劃的直接成果,藝術中心有超過1,500件藏品完成建檔并避免了進一步損傷。此外,14家機構具備了制定藝術藏品具體保護計劃的能力。在培訓的最后幾天,參訓者同心協力,制定各種有嚴格時限的行動計劃。他們以課程討論的各種策略為基礎,構思了至少10種在沒有額外資源的情形下能夠獨立操作的方案。培訓結束后,參訓人員繼續按照各自的行動計劃開展工作。他們盡心盡責,還時常在文化復蘇中心會晤,與文化復蘇項目團隊及其他的參訓人員分享各自進展。
不過最重要的成果則是組建了一支擁有26名專家的獨立而強大的團隊,他們精誠合作,以復蘇海地文化遺產為己任。他們的宗旨及團隊精神在其成員之一科萊特·阿門塔(Colette Armenta)那里得到了最好的描述:“從此,我們無法再獨自生活——培訓課程給了我看待團隊協作價值的全新視角?!?/p>
今后的挑戰
組織培訓、與海地文化機構合作有時候頗具挑戰性,但總是有著豐厚的回報,其中最主要的是有助于理解海地幸存文化遺產不僅限于當前應急的需要。現在,海地文化機構需要在復蘇過程中獲得支持,包括原先救援行動的重建和重續。為保證海地遺產的全面復蘇,充分發揮其在重整河山中的潛力,國家總體重建及發展行動規劃中必須納入文物保護工作。為此,有必要建立一支強有力的海地遺產專家隊伍。所以專業培訓對于海地文化復蘇是不可或缺的。再者,本文撰寫之時,也即地震8個月以后,事實清楚地表明文化部門孤軍奮戰是不現實的。一種可行的途徑或許是與聯合國主要用于提供人道援助的集約性體系3通力合作。這能夠讓聯合國與其他人道主義援助機構協調一致,根據需要與時機調配行動,避免工作的重復和“捐助厭倦癥”。
令人揪心的是,在本文付梓之際,海地人民還在與另一場災禍斗爭:霍亂。比起文化遺產保護,國民的健康安危必須優先考慮。為有效應對危機,保住前幾個月努力的成果,國際社會尚須更加努力地在海地及其文化最需要時伸出援助之手。
(韋清琦 譯)
注釋
1 關于此項目的更多信息參見:http://haiti.si.edu/index.html
2 藝術中心創于1944年,致力于提升海地當代藝術。不少有名望的當代海地藝術家都與其培訓項目和促進活動有關,因此該中心擁有一部分海地的頂級藏品。在地震中,該中心極具歷史意義的大樓幾乎完全被摧毀。
3 對該集約性體系的更詳細解釋參見:http://unmit.unmissions.org/Default.aspx?tabid=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