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公司與外國競爭對手相比有一個明顯的優勢:與強制執行各類不成文的審查制度的監管者一樣,這些公司的創始人和高級經理也是精英階層中的一員。
谷歌考慮退出中國業務的消息一出,秘密警察、政府控制和審查制度這類永不退燒的議題又掀起了一陣狂潮。這個將自己定位為“先天無害”的谷歌公司,在維護言論自由和信息共享等西方價值觀方面是不折不扣的排頭兵,而中國的政治體系不能容忍任何不同政見,并保留以強硬手段控制從政治到色情等一系列特定信息的權力,二者必然難以相容。
然而,故事還有另一個版本,對于未來的全球商業和全球均勢來說,這個版本更加簡單,但也不容小覷。谷歌在中國一直做得不那么好,就像近日來很多人注意到的,中國國內搜索公司百度讓谷歌備受牽制。而且在這個問題上谷歌并不是個案。所有西方媒體和資訊公司都難以在中國站穩腳跟。在谷歌之前,eBay和雅虎都曾經花費數年時間不斷向中國快速增長的網絡新世代追加投資,而和谷歌一樣,結果都是鎩羽而歸。eBay輸給了中國本土公司淘寶,雅虎則只能選擇讓阿里巴巴控股,放棄了經營權。
新興網絡公司在中國的失敗恰好和實體公司在中國的成功形成了鮮明對比。著名的消費品牌耐克,快餐品牌肯德基,工業巨擘通用電氣和聯合技術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以及從微軟、英特爾到IBM等科技巨人都在中國市場取得了成功。實際上,過去十年中,對全球數百家公司來說,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增長最快的市場。那么谷歌為什么輸得這么徹底?
中國的增長節奏伴隨的是大量的基建和出口,創新卻不多。在許多經濟領域確實是這樣,美國在19世紀末期也是一樣。但是在媒體和網絡領域卻并非如此。中國人三十出頭出來創業的風氣很盛,他們大多有美企工作經驗,都在創造與中國的網絡浪潮相適應的本土用戶需求。谷歌在中國的本土競爭對手百度就是近來曝光率很高的一家;其他還有門戶和娛樂網站新浪和網易;在線多用戶游戲公司盛大(最近盛大還收購了一家美國游戲公司,并準備進軍北美市場);網絡和移動應用軟件巨頭騰訊;還有很多其他的公司,有的已經廣為人知,有的還在萌芽階段。
這些公司與外國競爭對手相比有一個明顯的優勢:與強制執行各類不成文的審查制度的監管者一樣,這些公司的創始人和高級經理也是精英階層中的一員。他們在北京有辦公室,還可以通過某些地下渠道對中國政府進行游說,并由此構成了就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內容的連續對話。其中既包含政治審查,也包含道德方面的——尤其是關乎色情和性愛的內容審查。谷歌可能也與中國的官員有聯系,但與雅虎及eBay一樣,恐怕常常會落于人后。
Google和很多西方媒體已經有效地把“憤而閃人”轉化成了道德倫理沖突。也許是這樣。但這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力量均勢轉變的信號。其他國家也進行內容審查,而且不止是伊朗這樣的流氓國家。海灣地區和北非國家的某些網站也常常被封,并且還沒有引發太多的反感。而參與網絡間諜活動的國家也不在少數,以色列就是個中翹楚,而美國國安局組建的專干這類營生的黑客團隊還是世界第一大的。
而對所向披靡的西方公司以及新技術世界中硅谷的統治地位來說,中國對網絡的監管和審查則意味著一種挑戰。谷歌事件背后的故事是,中國新興的饑渴的網絡公司不愿吃美國的剩飯,而這個故事,將占據今后商業舞臺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