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領袖的高瞻遠矚成功地讓新加坡社會建立了關鍵性的反貪文化,這是新加坡人感到慶幸的。
環顧亞洲,貪污行為已成為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首號敵人。而新加坡建國以來,不僅創造了令人驚訝的經濟增長奇跡,同時也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廉潔的國家之一。據“透明國際”的報告顯示,新加坡的清廉指數得分一直在9.1至9.4分之間,不僅在亞洲地區,在世界范圍內都堪稱廉政典范。
談到貪污案,自然而然讓人想起臺灣的陳水扁和前“第一家庭”成員所牽涉的弊案。關注扁弊案者,一定會對案情一拖再拖苦惱不已。事實上,除了案情復雜外,拖延案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臺灣的反貪法律過于松散。
臺灣法律規定,必須是不法所得的錢財才能構成貪污罪。因此,即使嫌疑犯擁有難以解釋的錢財,控方必須證明嫌犯是以不法手段取得錢財,才能將他定罪。臺灣的法律還有一個重大漏洞:只有公務人員才能被控貪污罪。因此,即使吳淑珍貪污了錢,她也可能逍遙法外。
比較新加坡與臺灣的治貪法律,可以清楚看到后者的不足之處。在新加坡的反貪法律下,不論是公務員或非公務員,如果他們所擁有的資產與正常的收入不相稱,而當事人又無法對擁有的資產做出合理的解釋,他們就可能在反貪污法令下被指控。
新加坡的《反貪污法》第八條寫得很清楚:任何人提供好處給予因公務有往來的公務員,都會被當成是賄賂行為。賄賂案雙方都可能被判罪。
為了確保奉公守法,公務員每年必須申報自己的資產,太太所擁有的不動產也須包括在內。單憑這點,新加坡的做法就比亞洲其他國家先進了幾十年。
據了解,對貪污案件的調查程序,《公務員手冊》(Instruction Manuals) 也有明確規定。當接到貪污事件投訴時,部門的常任秘書不能展開調查,而必須立即把投訴送交貪污調查局(Corrupt Practices Investigation Bureau,簡稱CPIB) ,即使管轄部門的部長也不能插手任何貪污案件的調查。
如此嚴謹的規定不只杜絕了部門首長私下“放水”的弊端,也確保了貪污案件能夠迅速被查明并且做到滴水不漏。為了彰顯政府高層杜絕貪污的決心,貪污調查局局長直接向總理負責。不管嫌疑犯地位多高,反貪單位絕不手軟。
新加坡從1952年成立以來,調查局破獲了多起舞弊案,被控者包括了部長級高官,當中一位最終還引咎自殺身亡。成立超過半個世紀的貪污調查局的最大成就,是為社會構建了確保廉政的反貪文化。
反貪文化讓新加坡人知道貪污是不能被官方和社會所接受的可恥行為,因而有效地阻遏了賄賂行為的發生。公務人員了解,一旦貪污罪名成立,他們不但失去工作,還必須面對嚴厲的刑罰,包括坐牢,一輩子也無法再度受聘于政府部門。
新加坡的經驗表明,構建反貪文化需要兩大要素。首先是政治領導擁有清楚的信念與決心。自建國以來,新加坡的三位總理都對打貪抱著堅定不移的決心。他們相信,只有保持廉潔,政府才能得到民眾的信任,外國企業才放心到本地投資。
第二要素是把貪腐視為重罪,制定嚴厲條款和程序,使所有貪污腐敗相關的投訴獲得不被干擾的調查。
換句話說,反貪制度要完善,而執法單位必須強而有力。政府領袖的高瞻遠矚成功地讓新加坡社會建立了關鍵性的反貪文化,這是新加坡人感到慶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