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大千年祀,名高萬世師。孔子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不僅屬于歷史,也屬于當代,,隨著傳統文化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孔廟祭祀作為一種文化表現形式,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
釋奠禮
釋奠原為古代學校的祭祀典禮。荀子《禮論》把“禮”最核心的內容歸結為“天地”“先祖”“君師”三項,他說:“禮有三本:天地者,上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釋奠屬于“三禮”中的“君師”之禮。周代的官學中,就有釋奠先圣先師的禮儀,《禮記·文王世子》記載:“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釋奠禮,最初只是入學的一項儀式,先圣先師到底是哪些人,并沒有的確指。
漢高祖劉邦過闕里以太牢禮祀孔子,當時還只是將孔子當作一個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來紀念。漢武帝以后,由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學說成為官方的統治思想,師均由儒者擔任。東漢時,孔子被稱為“先師”,后來,又被尊為“先圣”,成了帝王們尊崇膜拜的對象。古代人們認為,不僅君主是接受天命而立;師,也是天之所命。邵雍《觀物篇》道,圣人,“能以一心觀萬心,以一身觀萬身,以一物觀萬物,以一世觀萬世”。又謂其“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因此,先師也享受如同神靈一樣的祭祀。當時,曲阜孔廟由孔子嫡長孫四時祭祀,而官方祭祀則一年只有兩次,“春秋饗禮,財出王家錢,給犬酒直”(東漢《乙瑛碑》)。晉泰始三年(267年)命魯國四時備三牲奉祀,至清代仍于每年四月舉行。
釋奠是孔廟祭禮中規格最高的一種。曲阜孔廟舉行釋奠禮,除有皇帝親臨或御遣欽差外,例由衍圣公主祭孔子、四配,屬官分祭十二哲、先賢、先儒、啟圣祠、崇圣祠、寢殿、家廟等。
祭孔典禮的歷史沿革
魏晉南北朝期間,有時又以孔子為先圣,以顏回為先師奉祀。知了拜揖顏之禮更多是在國家太學舉行。往往是國子監祭酒負責典禮。南朝宋文帝時期,皇太子釋奠孔子用樂奏登歌,此為釋奠孔子用樂之始。唐高祖李淵在國子學中立孔子廟和周公廟,親往釋奠。至此以后這項祭祀活動就多由皇帝和皇太子親自祭奠了。
唐太宗以孔子為先圣,以顏回為先師,并昭尊孔子為宣父,在曲阜作孔廟歲時祭祀。唐玄宗在先圣廟樹立孔子、顏回等十哲雕塑坐像,并在墻壁繪上七十位孔門弟子和二十二位賢人的畫像以太牢祭祀,音樂規格為宮懸,舞為僅次于天子的“六佾舞”。宋代是孔氏受朝廷恩寵較為興盛的時期,宋太祖親謁孔子廟,詔增修祠宇,繪先圣先賢先儒像,以一品禮祭之。宋真宗頒孔子廟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從上公制,已幾乎近于帝王之禮。
在唐宋時期,孔廟祭祀開始與學校教育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廟學合一的固定體制,文廟一般修建在儒學里面,文廟祭祀與教學一樣,成為儒學日常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教學旨在傳授儒家文化,祭祀則是弘揚儒家文化的精神,“由學尊廟,因廟表學”。文廟祭祀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職能。
從元到清,孔廟神靈的設置,都基本沿襲宋朝確定的格局。明初,朱元璋尊孔循禮,規定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個丁日,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國學。清順治定都北京后,在京師國子監立文廟,廟內有大成殿,專門用來每年舉行祀孔大典。文廟中還有啟圣祠,燎爐、瘞坎、神庫、神廚、宰牲亭、井亭等設施。尊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祀禮規格又上升為上祀,奠帛、讀祝文、三獻、行三跪九拜大禮,儼然與天、地、社稷和太廟的規格平起平坐。
隨著祭孔規模的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祭孔組織,僅在孔府供職的官員、禮生、樂舞生就有300余人。
現代孔子誕辰祭祀
民國以來,對舊的祭孔儀程有所改變,由獻爵獻胙改為獻花圈。政府官員多不穿古式祭服,由跪拜禮改為鞠躬禮。參加祭孔者除各級政府官員和孔氏族人外,還有一些來賓,祭孔儀式的宗教色彩大大減少。
在臺灣,每當祭孔時會將倉頡神位迎到庭前予以祭拜。祭孔活動中八佾舞是最具代表性的節目,舞生持翟、筲,人數縱橫行列為佾。自周代祭孔均為六佾(36人),明英宗二年(1437)將祭孔改為八佾(64人),與帝王同級,表示對孔子至尊的禮敬。臺灣八佾舞之佾生選自中小學生,所著服飾是政府頒訂的統一式樣,動作雅致流暢,是最令人賞心悅目的節目。
典禮于凌晨六時舉行,從典禮開始,鼓初嚴、闔扉、撤班、禮成等共37項。演奏樂器有金石絲竹匏土革木20多件,樂曲為大成樂章:咸和之曲、寧和之曲、安和之曲、景和之曲等,均為專譜詞曲。典禮由地方政府首長主持,在莊嚴肅穆、祥和康寧中進行,隆重優雅。早年祭品牛羊豬三牲,典禮完成書生爭拔智慧毛,造成秩序混亂,爭先恐后,后來改以面粉所作太牢替代,用智慧糕代替智慧毛。
20世紀80年大陸地區開始恢復祭孔活動。1988年9月,山東曲阜孔廟根據孔廟保存《圣門樂志》《圣門禮志》《闕里文獻考》和元聲電影祭孔資料等,以首屆“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為契機,恢復了清代模式的祭孔樂舞,這是帶有演出性質的仿古表演。參加樂舞的樂生有45人,舞生為36人,表演六佾舞,整個過程分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和送神六段進行。此后,全國各地有條件的文廟,開始恢復清代模式的祭孔活動。
從2002年開始,曲阜祭孔大典在繼承傳統內核的基礎上,從規模和表現形式上給予了充實與創新,擴展為孔廟開廟儀式、祭孔巡游和大成殿祭孔活動的組合。“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每年都會于9月28日在孔子故鄉山東省曲阜市舉行祭孔大典,并改原來單一的民間祭孔活動為官方主導的大型公祭。2004年,孔子誕辰大型祭孔公祭儀式由曲阜市市長主祭,參加人員為曲阜各界代表、海內外賓朋、孔子后裔等,通過營造一系列紀念先哲、緬懷先師的祭祀氛圍使現代人有更多的機會親近孔子,回歸傳統!
祭孔大典兩千多年的歷史演變,萬變不離其宗,歷朝歷代無不循例而制禮作樂,以闡釋孔子學說中的“仁”與“禮”,也正因如此,祭孔大典這一古老的東方藝術才得以千古流傳和不斷發揚光大。
鏈接:
(2010尼山孔廟祭孔大典)
據尼山孔廟的工作人員高飛介紹:4月3日上午,由山東省曲阜市文物局主辦的2010年春季祭孔大典在孔子誕生地曲阜尼山孔廟舉行。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中國孔廟保護協會名譽會長張柏,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王永波及山東各界代表,孔子后裔代表,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師生代表等400余人參加。
曲阜市文物局局長孔德平代表孔子后裔盥洗上香,曲阜市市長劉森恭讀祭文,20名身著傳統漢服的男女學子在父母的見證下,由祭孔的來賓代表為他們集體加冠笄,接受《成人禮證書》并宣讀成人禮誓詞后,集體向孔子像行揖禮。
庚寅清明祭孔子文:
維公元2010年4月3日,歲次庚寅,時屆清明,典阜市人民政府攜海內外嘉賓、各界代表、孔子后裔,謹以鮮花果蔬之奠,敬祭我中華至圣先師孔子。其文曰:
春風浩蕩,神州麗天:
尼山毓圣,智慧源泉。
大哉曲阜,文脈相連:
薪火賡續,繁昌永年。
軒轅神農,文明肇端:
舜作什器,商都于奄。
周公封魯,人文之源:
夫子博學,儒宗在念。
志道據德,弟子三千,
依仁游藝,六經修刪。
修齊治平,仁愛無邊:
克己復禮,孝悌為先。
和合為美,道義相傳:
逝者如斯,在我少年。
開筆啟蒙,學問發端:
知書識禮,挺立世間。
允文允武,效法圣賢:
克勤克儉,永銘心田。
欣逢嘉會,世博盛典:
意氣風撥,雄圖大展。
雖遇風雨,意志如磐:
群策群力,必克時艱。
東方圣城,使命在肩:
義不容辭,再譜新篇。
嗚呼!夫子,魂兮不昧。克鑒斯誠!伏惟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