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知道《大學》者多,了解曾參者寡。然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yǎng)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更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yǎng)。
曾參何人
曾參(前505~前435年),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現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人,是黃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鄯國(繒國)太子巫的第五代孫。曾參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zhèn)鳌Ke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曾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和建樹。事親之孝
曾子事親以孝聞于天下。《正義韓詩外傳》云:吾嘗仕為吏,祿不過鍾釜,尚猶欣欣而喜者,非以為多也,樂道養(yǎng)親也。親沒之後,吾嘗南游於越,得尊官,堂高九仞,榱提(curci,屋椽的端頭)三尺,踧轂(cu gu,指馬車)百乘,然猶北向而泣者,非為賤也,悲不見吾親也。其意為,親在兒無能力贍養(yǎng),而當兒子有能力贍養(yǎng)親卻不在。真是“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呀!
曾參經常說“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其親,敢刁敬乎?”此可謂至圣之大孝也。
今非昔比,交通、通訊如此之發(fā)達,父母在,可遠游,那所為之事,所交之友,會讓父母心安身安嗎?省身之禮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曾子軼事
嚙指痛心
二十四孝記載了曾子嚙指痛心的佳話:曾子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子烹豬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反復練習實踐了呢?”
“三省吾身”這正是曾子的提升自我修養(yǎng)的一條準則,在《大學》中明其修身之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甄知在格物。其意為何?只身自知吧!修養(yǎng)意在其中。
編輯/坦然
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母親對孩子說:“你先回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她就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實現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