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2009年市場的強勁上漲,上證指數從年初的1820點收于12月31日的3277點,漲幅達到80%。大盤的上漲給指數基金提供了充分的展示舞臺,使指數基金的“牛市”特性在市場上漲階段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良好業(yè)績的支撐下,指數型基金無疑是2009年最大的亮點和熱點。從發(fā)行募集額度來看,指數型基金平均每只45億的募集額度遠遠超過股票型34Z和市場平均27億的募集額。從發(fā)行數量來看,年度發(fā)行指數型基金超過30只,一年的發(fā)行只數超過過去指數型基金的總和。而在2009年新發(fā)基金募集額度前十的排名中,指數型基金位居首位,并且整體在前十的占比達50%。以指數型基金在2009年異常火爆的表現,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將今年看作“指數年”。
指數型基金作為一種被動的基金管理方式,通過復制或完全復制某一特定的跟蹤指數所包含的股票,構建指數基金的投資組合,目的在于使這個投資組合的變動趨勢與該指數相一致,來獲取與該基金大致相同的收益。指數的優(yōu)越性取決于一個前提條件,即要以牛市為前提。這也是指數投資的局限性,它具有強烈的牛市傾向,只能在牛市中有所作為。而2009年以來,尤其是上半年大盤的一個單邊上漲行情,是指數型基金跑贏股票基金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指數效應(指數的選擇)在選擇具體投資對象時,大型與小型股票、成長型和價值型股票、本國及外圍市場的不同選擇,直接影響投資者的收益。總體來看,在成熟有效的市場,從長期來看,指數選擇的差異化不大,但是在類似我國這種不是完全有效的市場,指數間的差異尤其是短期內(1.3年)的差異還是較為明顯的。以去年中國市場的指數型基金為例,同屬于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同樣的基金經理人,但收益差異巨大,其原因是指數的差異所導致的。
在指數型基金中,以滬深300為標的的指數基金數量占據主流,但隨著指數化的不斷發(fā)展,指數細分越來越明顯。由于所選行業(yè)及個股的權重區(qū)分不同,使得不同指數體現不同的屬性,如中證500是小盤股屬性、上證50是金融保險屬性、深證100房地產屬性較強,等等。而跟蹤指數的不同,是導致指數型基金收益不同最根本的因素,這就解釋了2009年以來不同指數型收益差異較大的原因。所以我們在選擇指數型基金時,最主要的是對指數的選擇,而選擇指數首先要看三個重要特征:一是成份股流動性;二是成份股盈利能力強;三是成長空間。
由于指數型基金的投資前提是對大盤的看多,所以在投資指數型基金時也需要審時度勢。在大盤非泡沫期間或者作為投資組合的一部分以及定期定額投資情況下,比較適合利用指數基金進行長期投資。階段配置策略則是在指數基金跟蹤股指的市盈率相對低位介入,高位退出。另外,可以通過轉換的方法,低位配置指數基金,逢高轉換成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或債券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