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亦曰‘叫賣’。凡華洋家什貨物,俱可拍賣。先期粘貼告白,定于某日幾點鐘。是日懸旗于門。屆時拍賣者為洋人,高立臺上,以手指物,令看客出價,彼此增價爭買,直至無人再加。拍賣者以小槌拍案一聲為定,即以價高者得貨耳。”
舊時拍賣
拍賣最早興起于古巴比倫。但根據歷史記載,中國古代也曾有過拍賣活動。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在古印度佛教轉變為中國佛教的過程中,出現了拍賣的初始形態——“唱賣”,或者“唱衣”。唱賣發端于古印度佛教處置去世僧人遺留衣物的制度。
按照佛教律藏的有關規定,僧侶圓寂后,其衣物等便分給別的僧眾。當分配不均時,可能就采取競賣的辦法,將亡僧的遺物變賣,然后由僧尼均分錢財。“唱衣”不是某一個寺院的單獨活動,唱賣所得也不是貨幣,而都是麥粟、絹帛,布疋等實物。
17世紀,歐美國家的拍賣業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其中,百年老店索斯比(香港譯為蘇富比拍賣行)創立于1744年。它的創始人塞繆爾,貝克是一個書商。他把荷蘭傳入英國的價格從上至下的拍賣方式進行了改革,這就是沿用至今的“蘇格蘭拍賣方式”。
當今世界上另一大藝術品拍賣行克里斯蒂拍賣行(香港譯為佳士得拍賣行),在1766年同樣創立于倫敦。當時,它規模不大,但它的創始人詹姆斯,克里斯蒂運用其智慧和辛勞,很快將其經營得風生水起。詹姆斯,克里斯蒂喜歡與上層人士打交道,并在最初的拍賣業主中引入了繪畫產品。
拍賣進入中國,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前后。此時,西方國家的剩余物資大量進入中國,拍賣機制也流入中國,在廣州,外商經常以拍賣方式銷售鴉片等外來商品。當時天津也出現了外商主持的俗稱“賣叫貨行”的拍賣行。
據《津門紀略》中的《洋務門,叫賣》記述:“拍賣亦曰‘叫賣’。凡華洋家什貨物,俱可拍賣。先期粘貼告白,定于某日幾點鐘。是日懸旗于門。屆時拍賣者為洋人,高立臺上,以手指物,令看客出價,彼此增價爭買,直至無人再加。拍賣者以小槌拍案一聲為定,即以價高者得貨耳。俗名‘賣叫貨’”。拍賣被當時的天津人叫做“賣叫貨”,而同時期在上海則被說成是“拍叫貨”。
中國古代從古印度引進了拍賣的雛形,“唱賣”。而從18世紀來的“賣叫貨”和外商拍賣活動的登陸,中間經歷了1000多年的歷史,為什么時間會這么漫長,主要是因為中國傳統的貿易習慣是討價還價,袖里吞金,甚至有暗箱操作,對于這樣公開的交易方式,人們還很難接受。
1874年,英國的一家拍賣公司在當時我國商品經濟發展較快的上海開設了一家遠東子公司——“魯意斯摩拍賣洋行”,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家拍賣行。
隨后,英國商人開辦的“瑞和洋行”,“羅森泰洋行”,法國商人開辦的“三陸洋行”等紛紛掛牌,開展拍賣業務。包括沒收物質、銀行委托的抵押品等也請洋行代為拍賣,而在洋行經營的初期,多是拍賣商人和少數舊貨商販前往參加競買。
廣州的拍賣始于19世紀末。光緒末年,北京出現了最早的拍賣行,是在崇文門內大街路東的魯麟洋行,經理是德國人:由口齒伶俐,眼疾手快的伙計當拍賣師,當場成交,當場交款,拍賣行按照比例抽取傭金。
由于受到傳統觀念影響,拍賣市場也受到沖擊。1949年前后,上海有25家拍賣行,都是私營企業。1952年,上海最大的“魯意斯摩拍賣行”老板蘇鴻生自殺,1953年,在行業整頓經營作風中,又有無數作風惡劣的拍賣行被停業。
到1958年,北京最后一家拍賣行歇業。至此,中國現代拍賣業悄然消失了。
中國拍賣復蘇
一位面色紅潤,氣宇軒昂的儒雅長者疾步步入北京長城飯店。
“先生,請留步!”長城飯店的張磊女士一見到這位長者,立即眼前一亮。她受某拍賣公司所托,為他們物色一位氣質出眾,聲音洪亮的拍賣師人選。
那是1993年的春天。當時已經60歲的高德明先生到長城飯店辦事。就是這偶然的一個打量,高德明的拍賣師生涯從此開始。通過自學和領悟,他后來成為了中國藝術品拍賣業公認的“首席拍賣師”。
為什么中國“首席拍賣師”的成長如此具有戲劇性?事實上,中國拍賣行業在中國的發展和成長,也有幾分“大器晚成”的意味。
1958年之后,中國拍賣業式微。對于這些“資本主義”的東西,在新中國成立的前30年里,人們是唯恐避之不及的。
1979年,我國的權威工具書《辭海》對它給出的定義是:“拍賣,亦稱竟賣,資本主義商業的一種買賣方法。”改革開放后的1989年,《辭海》修訂再版時,上述定義就改成了:“拍賣,亦稱競賣…是商業中的一種買賣形式”。我國1997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對拍賣的定義是:“拍賣是以公開竟價的方式,將特定的物品或者財產權利轉讓給最高應價者的買賣方式”。
從定義上的細微變化,可以看出拍賣與我國市場經濟總是有著緊密聯系,我國拍賣業發展的歷史軌跡也依稀可辨。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場類似“投石問路”的拍賣活動又在北京舉行了,那就是“北京鼓樓集郵研究會”召開的郵品拍賣會。這次拍賣的成交額只有652元,但是無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而此時,國內還沒有一家真正的拍賣行,民間組織的活動對中國的拍賣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8年5月,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陸宇澄宣布,北京市拍賣市場正式開業。為什么不叫拍賣行或者公司,而叫市場?據說當時討論名字時爭議很多,后來一位領導順應全國各種市場風起云涌的趨勢,拍板定了這個名字。這家公司的成立也意味著,絕響了近30年的中國拍賣業的槌聲,再次從北京傳出。
一個月后,北京市拍賣市場與北京市文物商店聯合舉辦了一次文物專場拍賣會,并于1991年開始不定期地舉行聯誼拍賣會。不少中外各界名人開始對中國的工藝品和藝術品有所關注,隨著活動的推進,對中國拍賣業有著重要影響的“92北京拍賣會”也開始萌芽了。
“92北京國際拍賣會”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1992年10月11日上午10時52分,在北京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世紀劇院,敲響的拍賣槌聲將“92北京國際拍賣會”拉開了帷幕,這也是中國拍賣界舉辦的第一次面向海外的開放型大型國際拍賣活動。
這次拍賣會前所未有地配備了近百名治安警察和70多位翻譯,所有買家要購票入場,門票價格達450美元一張!拍賣會上,成交的第一件拍品是明初的“白玉龍串花瓦子”,最古老的一件文物則是西周的“云紋青銅爵杯”。拍賣會上也冷門頻出,其中最大的冷門是一只文革瓷瓶,身價由300美元上漲到5000美元,讓現場氣氛熱烈非凡。
“92國際拍賣會”共成交了902件拍品,成交金額達235萬美元。步履蹣跚的中國拍賣業由此邁出了關鍵一步。
槌起槌落竟風流
對很多醉心于拍賣業的人來說,這些數據和現象,也讓他們看到了這個行業的曙光和未來。1993年5月18日,中國嘉德文化珍品拍賣有限公司成立,后來成為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第一任董事長的陳東升曾這樣回憶:“我經常看到國外藝術品拍賣的鏡頭,那富麗堂皇的場面,衣冠楚楚的人群,畫外音里‘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以5000萬英鎊的價格成功拍賣了梵高的作品,創造了印象派油畫成交價新的世界紀錄’的聲音,那高貴,神秘以及激動人心的場面,在我的記憶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4年,北京瀚海藝術品拍賣公司成立。這一年,嘉德與瀚海兩家拍賣公司你來我往,全年拍賣總成交額近1.1億元。也是從這一年起,北京文物藝術品拍賣開始沿襲國際上的慣例。按照春秋兩季劃分舉行專場拍賣會,這就是讓人驚艷的春拍和秋拍的起步。
槌聲響過之處,不少新的拍賣公司也“應聲而起”。1995年,北京新成立了3家主要從事文物藝術品的拍賣行:中商盛佳國際拍賣公司,北京榮寶藝術品拍賣公司和太平洋國際拍賣有限公司。2005年7月,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幾大拍賣公司的春秋兩季拍賣盛宴中,不少珍品開始問鼎千萬級高價,并產生了“紅色經典”、“當代官窯”等概念。
從1988年到2008年的20年間,中國拍賣業經歷了發展,下滑,調整、穩定等階段。以北京為例,1994年成交額1.1億元,2002年達到10.4億元,隨后一路上揚,至2005年時飆升至92億元,2006年、2007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86.9億元和72億元的高點上。到2009年,嘉德秋拍創下了15.33億元的業績,保利秋拍落槌15.78億元,震驚海內外。
通過上拍賣會,不少藝術珍品得以揭開其神秘面紗,甚至不少流失到海外的珍品也開始回流,出現在中國的拍賣會上。1995年,北宋《張先十詠圖》成交價1980萬元,1996年,傅抱石的《麗人行》,1078萬元……此后每年幾乎都有千萬級拍品在不斷地刷新紀錄,2009年11月22日,保利秋拍的中國繪畫藝術夜場以9.12億元的成交額創造全球中國藝術品專場拍賣紀錄,同時,此次拍賣也創造了兩個世界拍賣史單品紀錄。著錄于《秘殿珠林續編》并唯一得乾隆御題的吳彬作品《十八應真圖卷》以1.6912億元成交,打破中國繪畫拍賣成交世界紀錄,并榮膺國內單件成交額最高的藝術品。
這些藝術珍品的背后,既是一個個讓人驚嘆的天文數字,也是一個個記載著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歷程的迷人故事,因為拍賣本身就充滿了神秘感、故事性和審美性。反觀拍賣業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可以說它真實地反映了時代的發展和商業精神的進步。
有句話說,“亂世黃金,盛世收藏”。如今,越來越多的珍惜藏品,通過拍賣從歷史中走來,它們抖落塵埃,帶著傳奇走上臺前,享受到它們應有的高貴和珍視。越來越激越的槌聲,仿佛時代的心跳,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