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被稱為“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在各國政府一致的努力下,正在漸行漸遠,但其所留下的影響,或許要花上很多年的時間方能消退。
與人們最初的預計相比,本次危機的實際影響要遠遠小于大多數人的預期。在全面爆發僅一年之后,全球主要經濟體基本上都走出了衰退,經濟復蘇跡象較為明顯,資產、商品價格也重拾升勢,少數國家和地區甚至還出現了些許經濟過熱跡象。作為危機爆發的發源地,金融業在危機之初遭受了最為沉重的打擊。但僅在一年后,這些機構似乎又重獲新生,卷土重來。
新年伊始,美國主要的金融機構先后發布了去年第四季度的財報,盈利遠超市場預期。其中,摩根大通利潤為32.8億美元,摩根斯坦利盈利6.17億美元,富國銀行盈利3.94億美元,高盛集團盈利47.9億美元。而且,即使是繼續虧損的花旗和美國銀行,其虧損額較2008同期也有了大幅降低,美國銀行業已重新走上復蘇軌跡。此外,華爾街的高收入模式也沒有改變的跡象。
為確保不受政策干預,經營狀況較好的JP摩根以及高盛等機構,早早就已償還了政府資金,為一年一度的分紅盛宴做好了準備。根據《華爾街日報》的估計,美國38家頂級金融機構2008年的薪酬會較2008年增長18%,總計將達到創紀錄的1450億美元。一年前金融危機的陰影,在這樣的盛宴背景下,似乎已消散的無影無蹤。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這又會對未來全球金融產生怎樣的影響?
從根本上講,金融機構的重生并非得自其自身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府的多方補貼所致。接近于零的基準利率連同“數量寬松政策”,幾乎等于是無成本地向銀行無限制地提供資金,銀行只需將這些錢貸出,即可獲得豐厚的利差收入:政府收購有毒資產的行動也在一定程度上也緩和了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并加速了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修復:寬松的貨幣政策拉抬了資產價格,這極大地改善了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和估值狀況。由此來看,金融業能如此迅速地恢復元氣,與政府政策支持密不可分。
政府做出這樣的選擇也是必要之舉。但是,這樣的舉措,雖然取得了短期的效果,但也造成了相當多的長期負面影響,特別是金融業“大而不倒”的規則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作為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金融業在此次危機中并未得到相應的懲罰,反而從隨同構救助中獲取了一場更大的盛宴。這一結果,極大地破壞了市場基本原則以及金融監管約束的公信力。
或許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進入2010年,奧巴馬政府連續推出了針對銀行業的政策建議,試圖重塑在危機救助中被破壞的價值體系。其一是要求華爾街金融機構繳納一項總額最高達1170億美元的稅收,來償還納稅人在政府拯救金融業計劃中所蒙受的損失。據此計劃,凡是資產超過500億美元的大型金融公司,都必須根據其資產負債表的規模繳納0.15%的稅收。
從道理上講,奧巴馬政府的建議并無錯誤。該計劃給美國經濟帶來的穩定性中受益,收取相應的稅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各方的利益,也算是符合情理。相比之下,第二項建議則意義深遠。由于大銀行所具有的系統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其不對稱的風險收益特權,也助長了其過度承擔風險,攫取高額利潤的動機。在此次危機中,這一銀行體系的痼疾,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因為雷曼兄弟破產事件,又進一步得到了驗證和強化。奧巴馬的第二項建議針對的就是“大而不倒”這一核心問題,是想通過對銀行規模和業務的限制,來降低大銀行的系統性影響程度,進而重塑銀行監管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目前,奧巴馬政府還未公布兩個建議的細節,事態的發展有待進一步觀察。但其建議的方向,已經反映出了美國政府對于此次危機發展變化的一些反思,并大體勾勒出了美國未來金融監管的大致取向。這是一個非常必要的反思,也是權衡長短期經濟利益之后必然要進行的選擇。為遏制危機蔓延所實施的許多短期政策,在長期內可能成為下一次危機的誘因,必須及時加以調整。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問題并非只限于美國,絕大多數國家其實都面臨著同樣的處境。金融危機演變成盛宴的背后,金融業在各國經濟中的影響力非但沒有下降,反而有進一步的提高,原有的弊端并未得到真正改變的情況下,一些新的問題又滋生了出來,有關未來發展的方向以及需要采取的政策調整,還是及早籌劃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