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之所以繼續看好糖價的核心依據之一,就是通脹的上升。那么,當前的通脹究竟發生了什么樣的狀況?為什么在這種狀況下,又可以繼續看高糖價呢?
①影響通脹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一點是確定的,即通脹(CPI)與商品價格(CRB)的關系:高達兩位數的惡性高通脹必然在商品大牛市中發生,并且,商品大牛市必然導致惡性高通脹的出現。
本輪商品大牛市在歷史長期走勢上的位置和狀態:
1956.9~1971.8商品大熊市
1971.9~1980.11商品大牛市
1980.12~2001.9商品大熊市
2001.10~2008.7本輪商品大牛市的第一個主要上升階段
2008.8~2009.2 本輪商品大牛市的下跌
該圖顯示了自1956年9月以來,惡性高通脹與商品大牛市的對應關系。
這種——對應關系,在歷史上1900~1920年和1953~1955年的兩次商品大牛市中同樣存在。
概括地說,惡性高通脹與商品大牛市——對應的原因在于這樣的一個循環:資源類商品大牛市的出現,源于大規模人口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商品的需求長期增長,而長期平均生產成本也大幅提高,由此導致商品價格上漲,引發通脹上升:而通脹的上升,又吸引資金買入處于漲勢中的商品,從而進一步推高商品價格。
②1971.9~1980.11的上一輪商品大牛市中,紐約糖價的持續、大幅上漲,除了自身的基席面支持因素之外,還與CPI上升、直至惡性高通脹最終出現的整個背景過程直接有關的。
③2010年1月15FI,美國勞工部宣布,2009年12月美國CPI月同比增幅在之前的11月份大幅提高兩個百分點的基礎上繼續上升,又提高了0.9個百分點,上升到2.7%。
從絕對水平來看,2.7%的CPI并不太高,看起來還處于2~3%的溫和通脹狀態。但是,從1900年以來歷次商品大牛市中通縮向通脹的轉化過程對比來看,2009年12月美國CPI月同比增幅的變化,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特征:
(1)2009年12月的2.7%,較同年7月的~2.1%,提高了4.8個百分點,遠遠大于代表通縮期趨于結束的2個百分點,即使今后CH出現相當程度的回落,也足以表明從2009年3月開始的本次通縮期已經徹底結束了。
(2)本次通縮期中,CPI的最低值為-2.1%(2009.7),高于之前歷次通縮期中CPI的最低值-2.9%,這意味著,本次通縮的嚴重程度為1900年以來的最小。
(3)本次通縮持續的時間僅有8個月,為歷史上的最短。之前的歷次通縮期持續最短10個月,最長24個月,平均為14.8個月。
(關于此三個特征的市場含義,請參見2009年7月17日《通縮成為現實威脅通脹仍是張期風險》一文的討論)

這三個顯著特征表明,本次美國CPI由通縮期轉為通脹期的強度,是1900年以來110年間最強的一次!
④通縮期結束后,在接下來的一們通脹期中,美國CPI月同比增幅會上升到什么高度呢?
歷史上,絕大多數情況下,當通脹的上升程度趣立之前CPI下降過程的1/2水平位后,通脹的上升高度將相當接近、完全達到、甚至超過之前的高位。
也就是說,5.6%(2008.7)至-2.1%(2009.7)為之前的一個CPI下降過程,其1/2水平位為1.8%,2009年12月CPI的2.7%已經上升超過了它,這意味著,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美國的通脹水平將上漲指向5.6%o
鑒于1971年9月以來(包含商品的上一個大牛市、上一個大熊市和本輪大牛市)的CPI長期運行態勢,惡性高通脹與商品大牛市的對應關系,以及本次通縮向通脹轉化的歷史最強勢特征,我們認為,2009年7月美國通脹收縮見底、從同年8月份開始的這一輪通脹上升的最終高度,有相當大的可能將超越5.6%這個本輪商品大牛市以來的高位,達到、甚至超過8~10%的水平,即本輪商品大牛市最終將導致惡性高通脹出現的長期進程,在2008年7月被“夭折”后將已經重新開始!
綜合上述四個方面,我們認為,今年有利于紐約糖價大幅、持續上漲的通脹長期上升背景已經開始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