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基金業(yè)發(fā)展至今,從無到有,從舶來品到中國特色,從投資者鮮有耳聞到街頭巷尾談之,不過十幾年的時間,卻體現了國內基金業(yè)勢如破竹之發(fā)展趨勢。
當2009年中國基金數量首次突破500只,當國內基金業(yè)在不斷引進國外創(chuàng)新型產品,主流產品的種類慢慢與國際接軌時;當基金產品同質化越來越明顯時:在投資者成熟度越來越高的要求下,基金業(yè)如何進一步發(fā)展也成為很多人關注的話題。從產品線的角度看,基金產品創(chuàng)新和風格精細化無疑是促使基金業(yè)發(fā)展并駕齊驅的兩駕馬車。基金產品創(chuàng)新是橫向豐富基金產品類別,基金風格精細化是縱向延伸某一類型的基金產品。二者缺一可能會導致產品線發(fā)展不均衡。
目前,在中國基金業(yè)發(fā)展的11個年頭里,已經系統(tǒng)性的建立起發(fā)達國家基金市場所具備的主流共同基金品種,封閉式基金、開放式基金、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混合基金、ETFs等,與此同時創(chuàng)新型的產品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引眾多投資者競折腰,比如2003年6月成立的第一只保本型基金南方避險增值,2004年8月成立的第一只數量化基金光大保德信量化股票,2006年5月成立的第只生命周期基金匯豐晉信2016生命周期基金,2007年7月成立的第一只分級基金國投瑞銀瑞福分級,2009年9月國內首只杠桿型分級指數基金瑞和300分級指數基金問世等等。可以說在主流產品類別和創(chuàng)新型產品這一方面,國內基金業(yè)正亦步亦趨與國際市場接軌。
然而,在投資風格精細化方面,我國的基金產品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所謂投資風格,是指基金產品通常按照所投資對象的成長、價值屬性以及大中小盤的規(guī)模屬性區(qū)分為某種風格的產品。不同的投資風格往往形成不同的風險收益水平。投資風格差異化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基金市場成熟度的一個標志。如果投資風格過于粗放,同質化的隱憂可能會導致牛市一榮俱榮,熊市一損俱損的危機。美國是全球共同基金發(fā)展最為成熟和完善的市場,以美國為標桿,我們不妨從股票型基金這一個類別來看看兩國在風格基金精細化方面的差異。
根據Mominrgstar Direc的數據,截至2009年12月31日,美國有2884只美國股票型基金,主要是投資于國內股票市場的基金,除去新成立的47只基金沒有劃分風格類型,剩余的2837只基金均有明確的風格類別。有678只基金屬于大盤成長、535只屬于大盤平衡、398只屬于大盤價值、306只屬于中盤成長、254只屬于小盤成長、206只屬于小盤平衡,188只屬于中盤平衡,174只屬于中盤價值,98只屬于小盤價值。綜合來看,大盤基金、中盤基金和小盤基金的比例大約為2.9:112:1;成長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和價值型基金的比例大約為1.8:1.4:1。

再來看中國,以截至2009年6月底完整的投資組合為依據,目前共有317只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有投資風格箱,這317只基金中,203只屬于大盤平衡、38只屬于中盤平衡、27只屬于大盤價值、27只屬于大盤成長、16只屬于中盤價值、6只屬于中盤成長。綜合來看,大盤基金、中盤基金比例大約為4.3:1(沒有小盤);成長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和價值型基金的比例大約為
根據上文的數據,我們可以發(fā)現,不管是從規(guī)模還是成長價值上看,美國股票型基金分布都相對均勻,而國內權益類基金主要集中在大盤平衡型基金上,大約占了64%的比例。規(guī)模方面,國內大盤基金占了81%,成長價值方面,平衡型基金占了76‰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與國內基金產品雷同的投資模式以及有限的資本市場環(huán)境有關。那么美國的經驗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美國目前有2884只國內股票型基金,用百花齊放來形容其市場的細分度也不為過。那么美國基金市場何以能共存近3000只不同的國內股票型基金,并且具有明顯風格屬性的基金占了大多數,我們不妨從以下角度分析,希望能引起投資者、業(yè)內人士對基金風格精細化的更多關注,使國內基金在這一領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源頭-資本市場的風格性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相對基金市場來說,資本市場就是其米。如果資本市場本身發(fā)展就比較落后,沒有層次性和明顯的風格特征,那么基金市場也很難百花齊放。美國基金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在很多程度上得益于其資本市場的發(fā)展。美國資本市場作為全球第一大的資本市場,不管是成熟度、層次性、抗風險能力可能都比國內資本市場要完善許多。特別是其的多層次性給風格基金的精細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中國的資本市場仍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多層次性(主板、中小板、創(chuàng)業(yè)板)和風格化(大、中、小市值股票,藍籌股,題材股)也在進一步完善,相信只要引起相關人士的足夠重視,中國的資本市場也有條件為基金市場提供一定的市場基礎。

動力-投資者的需求
隨著投資者不斷成熟,細化需求就會逐步顯現。從某種程度上說,需求是促進發(fā)展的一大動力。這實際上是一個鏈條,當市場發(fā)展到一定程度,部分投資者可能越來越清楚自己的需求與產品的匹配度,此時市場中的產品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那么基金公司之間的激烈競爭會促使某些觸覺敏銳的公司抓住了這一特征,進而設計出風險收益特性與需求相匹配的產品,這就是基金風格精細化的動力。
機制一完善的產品線設計理念
完善的產品線設計也是一大關鍵。整體控制、全面布局才會在市場的波濤洶涌中立于不敗之地。據了解,國外大型基金管理公司都有強大的產品開發(fā)隊伍,能夠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及風險收益偏好設計出多種不同風格的基金產品。比如目前美國最大的共同基金管理公司富達基金管理公司的產品設計就一直被津津樂道。富達的成功從某個角度講就是由于其極具廣度和深度的產品線,除了配置不同的基金品種,它還進一步致力于深度的延伸。單從國內股票型基金來說,據Mornlngstar Driect數據,截至2010年1月6日,就有134只之多,其中87只風格基金和47只國內行業(yè)基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內基金市場各個方面都在逐漸成熟和完善,相信只要引起各方足夠的重視,百花也會盛開在國內風格基金產品中,中國基金業(yè)的發(fā)展也能走得更遠、更穩(wě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