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國際、國內市場的一片大好局勢中蓬勃發展。技能人才成為這兩大產業發展的動力源,乘著這個勢頭,有著一定技術才能、專業對口的技校學生能夠順利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墒牵S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大學都開辦技能型專業,實行“校企合作”“校內實驗室”等專業與社會接軌的辦學模式。一時間,既有技能又有文憑的大學生成為企業在人才市場新的尋求目標。這對于只有技能沒有文憑的技校學生,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戰,而要打倒這只“攔路虎”,參加成人高考相對來說是一條較為容易又能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
一、技校學生學習成高語文的現狀分析
參加成人高考,語文是必考內容。但是,一直以來,技校學生都不喜歡學習語文,把語文學習當作是一種負擔,或者認為學不學語文都無所謂。在五年的成人高考摸索中,筆者發現很多不喜歡學習語文的同學基本上都不知道到底如何學習語文。有些人認為語文考試是與課本無關的內容;還有的同學很理智地分析,成高考試學習時間這么緊(初中畢業進校學習的學生,13個月后參加成人高考),與其花大量時間分析課文,不如背點作文、做幾道閱讀題來得實惠。成高考試只考三個部分:語文基礎、閱讀理解和作文寫作。這幾個部分都是獨立于課本外的專項考查,只需要在臨考前,根據這些成考題型有針對性地做些專項練習就夠了。更有一些學習刻苦卻總考不到高分的學生向筆者傾訴:“老師,我每篇課文都學得很仔細,文章也背了很多,還看了很多優美的散文,可是遇到閱讀題的時候,有些文章我還是讀不明白,所以那些題還是不會做,這次考試我甚至比某些從不聽講的同學分數還要低,語文到底該怎么學?書到底要不要看?學了跟沒學一樣,我還是放棄吧!”
結果,這些因各種理由不愿在語文上下功夫的學生一走上考場,發現試題的難度并不像自己之前預想得那么樂觀,憑作文鋌而走險的方式行不通。2009年的成高作文題——某個歷史被戰火毀壞的國家,其博物館的大門上懸掛著這樣一條橫幅:“只要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活著,這個國家就活著?!闭堃浴皣摇v史·文化”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這對于很多從來不聽講、不摸書,憑運氣參加考試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玩笑,很多人一看題目就傻眼了,寫了幾句話糊弄了一下就再也寫不下去了,成績自然可想而知。
二、語文學習之自我剖析
針對以上情況,作為成高語文老師,筆者既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又為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態度感到尷尬。當筆者對自己以前的學習經驗進行整理時,發現自己其實也走過一條與這些學生相類似的經歷。自己高考時,也是很盲目,尤其是詩詞,甚至天真地以為只要多背就夠了,整天拿著唐詩三百首背來背去,結果發現考試時根本沒用。因為中國詩詞實在太豐富,考試范圍也不僅考唐詩,即使考的是唐詩,如果不懂得歸納,不懂做題技巧,勢必在理解上有差誤。所以,苦讀并不是學好語文的好方法。
那么,如何突破呢?緊扣教材,從對文本的理解、吃透著手。以文言文為例,《鴻門宴》《荊軻刺秦王》這類比較淺顯而精彩的文章,在老師講過之后,要將文章中每一個字的意思、放在文中的用法(使動用法、意動用法)以及所有特殊的句式都弄清楚,并且記下筆記,不留任何死角,把文章吃透。這種做法剛開始非常煩瑣,但經過這類整理歸納、細摳細讀,對文言文逐漸會產生一種敏感度,很多完全沒接觸過的文章即使不能一句一句通篇翻譯,但在理解上完全沒問題,有了這一點,對做題來說就夠了。
書本上的現代文,也有許多肉眼看不到、但卻實實在在地提高、內化為一種能力的東西。例如,如魯迅、李樂薇、朱自清先生等人的文章,他們的語言和句式,有一個不可比擬的高度。初看《我的空中樓閣》,這篇文章除了語句優美、意境較美外,沒什么可取之處,但是慢慢細讀能夠從中看出很多語文學習乃至文學表現的門道和方法。讀的次數越多,越能感到其中的美,仿佛有一種細語在耳邊,那么清新、自然,那么娓娓道來。比如說寫山區夜色,“山下亮起燦爛的萬家燈火,山上閃出疏落的燈光。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視角一個低一個高,光線一個明一個暗,同是“光照”,但一個是“照亮”,一個是“照淡”,這種呼應回旋,越讀越覺得奇妙,繼而就會產生挖掘文句的興趣。經過多次地練習,無形中,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對把握文章的結構就會越來越清晰,而這一切,無論是對文章的理解、劃分段落層次,還是寫作,都是極為重要的。
三、語文課本的重要意義
對語文課本的學習,意義非常重大??墒?,很多學生,尤其是從不聽課、翻書的學生,甚至是整天忙于應付考試中的閱讀理解篇目和考題的學生,怎么會知道課本中蘊含這么巨大的價值呢?有些人不禁要問,為什么課本這么重要?因為課本是一個文本,是一個大家共同遵守的東西,考試就是從課本出發,給大家一個共同的起點,然后再進行考核,所以課本上選擇的文章都是比較經典的,它是有針對性地包含了各類文體的文章(詩歌 、小說、散文、議論文、科普說明文),而這些被選的文章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所以,學習課文,并非僅僅是為了學好一篇文章,關鍵是通過這篇課文掌握這一類文章的特點和規律。語文課本是積淀語文素養的最好沃土,是學習語文的根本所在。
四、語文學習的真正內涵
把課本掌握好了,就能順利地通過考試嗎?把握好了這個根本,成高語文考試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并不是說成高語文考試內容很難。閱讀的難度不會超過課本里的課文;古代文言文部分,雖然文章看來是難點(其實也不比課文中的文言文難),但是題目一般都比較簡單。那么,為什么認真學習課本了,結果還是不令人樂觀呢?從平時閱卷來看,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還存在以下情況:在做題時,有些人讀不懂原文,一般會把原文當中的一些句子敘述一遍,但并沒針對題目作答;還有一些學生,讀一遍原文,就開始做題,一邊看題一邊到原文中來回找,結果把文章支離破碎了、讀碎了,并沒有讀懂各個材料都在圍繞中心服務,沒有做到整體把握。他們僅僅是復述原文的內容,進行沒有歸納總結。當然,更有甚者,連題目也讀不懂。
閱讀的要求是,不僅要讀懂文章大意,而且要明白文章作者的感情和寫作的趨向。所以,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語文課本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通過對課本的學習鍛煉理解能力、歸納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多讀書,多思考。因為語文不僅僅是一個學科體系,更多的是一個人文體系,所以單純的做題是學不好語文的,重要的是對人文素養的積累和培養,而這些東西,往往是從老師平時的講課中、古今中外優秀的篇章中、影視資料中、生活的所見所聞中、和別人的言語交流中獲得的。平時多看、多讀、多思考、多歸納,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自然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而這兩方面就是語文考試的重點。
總而言之,對于即將面對成人高考的技校生,首先要排除對語文學習的恐懼,然后是在平時的學習中,在學好課本的前提下,通過多讀書報、多了解時事、多關注社會民生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并多思考、多比較。這些既是成高語文學習的要求,更是全球化趨勢下、高競爭壓力中對技校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高級技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