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我國出現“用工荒”的現象以來,“用工荒”與“找工作難”成為一對矛盾體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在南方城市的“用工荒”中,高級技工的缺口成為人才市場供求矛盾的突出表現。專科畢業生找工作難,而技術人才又短缺。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應該進一步研究和不斷實踐,將學歷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結合,以學生發展為出發點,以滿足市場需要為目的,多方面、多途徑地為學生就業搭建平臺,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做出貢獻。
一、專科畢業生工作難找,就業后工作不穩定的因素
1.學歷低、專業技能差成為專科生求職的瓶頸問題
在高等大專院校里,學校的教育目標依然停留在學歷教育上。學校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和課程學習,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強化學業考試而輕視社會實踐鍛煉的現象。學校的專科專業設置、師資力量、技能培訓、校企合作和市場銜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多學校專科專業仍然很單一,無法滿足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學校對于專科為主的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應進一步認識到,通過三年的學習學生應掌握哪些核心技術和基本技能,應該以何種尺度來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合格,可以走向社會、服務社會,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而要盡量避免對專業建設實行粗放式管理、階段性建設。應以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為出發點,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科學的手段來加強學科和專業建設。
從用人單位反饋的情況來看,專科生的專業技能水平不高,難以適應高技術、高操作技能的工作,且整體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要普遍低于本科生。事實上,本科畢業生受到實踐經驗少、缺乏自信心的影響,而專科的學生更受學歷偏低的影響。很多專科畢業生一門心思要從事專業領域工作,卻又因為學歷被早早拒之門外,必然會導致專科畢業生在找工作時屢屢碰壁。
2.高期望值,低起點是專科生就業不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1)個人綜合素質整體水平低。首先,表現在學習能力上。大部分學生未能通過高考升入重點大學或是一般本科學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中學階段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明確的學習目標。升入大學以后,這部分學生在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里,沒有迅速調整自己,在學習上缺少主動性、自覺性,缺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缺少鉆研和自我建設的意識。
其次,人文素質較差。缺少基本的文字表達能力,一篇應用文寫下來,格式不正確,許多語句不通順,錯字連篇,相關知識匱乏。有的學生寫請假條都很吃力,言語不通。缺少基本的組織紀律性,追求個性,希望得到更多的成功體驗,但又不愿意付出努力。凡事愛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和人際溝通的能力。缺少承受挫折能力,心理年齡偏低,心理素質差,缺少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解決困難的能力。
最后,學生個人的自我認知缺乏、從眾心理嚴重。一個軟件技術專業專科班級的就業信心調查數據顯示出一個比較矛盾的結果:5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競爭優勢是在于計算機水平高;而在對專業不滿意的最主要原因中,有58%的學生認為自己不適合此專業。有近60%的學生說不清自己的興趣和性格,幾乎50%的學生不能明確認識自己的能力特長,更有70%的學生說不清自己喜歡什么樣的職業或哪些職業比較適合自己。這與學校2008年畢業生調查報告中體現的“在擇業過程中,困擾畢業生最大的問題是自我定位不清、缺乏自信心,不能滿足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的情況完全一致。
這些數據可以表明,學生對自己和所學專業的認識并不是很清晰。當面臨就業時,從事和專業相關的工作是自己競爭的最后砝碼。導致一些學生對職業好壞的評價,并不是出于對該職業的了解以及自身是否適合該職業,而是受從眾心理的影響,往往以家長、周圍同學的評價標準來定位自己的擇業標準。而不是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選擇,較少考慮該工作是否適合自身的發展。
(2)專科生初次就業門檻低。從社會需求看,大部分就業單位的崗位任職條件中,據不完全統計本科學歷占60%以上。尤其是以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崗位,專科學歷的學生根本就不考慮。那么專科學生做哪些工作呢?近年來銀行客服中心,信用卡銷售中心,咨詢、銷售、店員等崗位成為吸納專科畢業生的主要渠道,真正從事和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的學生人數不到20%。而這些崗位本身人員流動性很強,如果學生缺乏工作熱情和職業規劃,大多數會以單位發展空間狹小、無出路等為由成為頻繁跳槽隊伍中的一員。
(3)學生主張自我和對個人價值的強調,忽視社會需求。專科學生是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具有當前大學生的愿望與要求,以及相應的心理特點,如主體意識較強,主張“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突出強調個人價值,追求“實惠”,帶有比較多的功利色彩。因此,在擇業觀上他們希望出人頭地,謀求與大學生相“匹配”的職位與獲得好的待遇,形成了追求個人價值實現、才能發揮和較高物質待遇的職位,否則會覺得人前抬不起頭,這就導致他們職業選擇高期望、功利色彩濃。同時對到艱苦地區工作,從事社會聲望低(主要表現為“社會地位”不高、報酬少而又辛苦等)職業認可度低的傾向。據上述專科班調查中數據顯示:不愿意到基層就業的學生占了65%,想去外企和高新技術企業占了79.8%。專科學生在進行職業價值評價時,比較多地基于自身的需要或追求的目標,往往以該職業能否給自己帶來榮耀或地位,能否體現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能否滿足自己的個人興趣,或者能否滿足家長對自己的期望等。形成以個人需求為中心、以實惠為標尺進行自我發展設計的擇業價值取向,而對職業所應有的社會性含義(如職業的社會價值與社會責任等)則考慮得比較少。對職業價值評價的角度錯位,從而導致他們在職業價值取向以及未來擇業過程中定位不準,把握不住各種機遇,最終錯過了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
3.社會各界對職業分工的片面認識影響了畢業生選擇職業的方向
等級制度雖然早已在我國消失,社會主義制度對于勞動分工的基本理解是人無貴賤,分工不同。但是隨著貧富差距的加大,高收入階層成為站在勞動分配最高層的人群,無論從精神、物質還是社會地位上較低收入人群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眾多人的內心深處都認為待遇好,工作環境好、社會地位高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如果學生畢業之后所從事的工作被認為是“待遇低、工作環境差、社會地位不高”,就會招來身邊人的各種議論。職業待遇的高低和工作單位的好壞成了衡量大學生價值的尺度。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職業分類比較復雜,職業之間的社會地位的差距很大。對一些基層工作,甚至認為那是民工才干的工作,所謂的職業有分工、無貴賤這樣的理論依然無法占據主要地位。顯然,“一個人的職業好壞與其社會地位的高低相關”這一社會傳統觀念至今尚未根本性地改變,這種傳統的社會價值導向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用人單位專科生難留的尷尬局面。
二、如何增強專科學生就業穩定性的幾條建議
1.學校的學歷教育職業化,高度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專科生就業受到學歷影響已經占據了重要地位。如果學校依然只重視學歷培養,而忽視學生職業技能的鍛煉,必然會加劇專科學生就業難,找了工作難留的矛盾。學校應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入,重視專科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加強師資與企業的合作;培養出一批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能力的優秀教師,做好學校專業培養與市場技能需求的有效銜接。
2.要建立對不符合職業素質要求學生的淘汰和再學習制度
學校應從學籍管理和學生教學計劃、培養目標上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統教育和管理體系。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職業技能進行嚴格的校級認定制度,對不符合要求、不具備相關職業素質的學生要實施淘汰和再學習制度。通過技能和資格認定環節,一方面檢驗出學生學習能力和基本職業素質,進而產生差異,會對學生進行職業選擇提供參考;一方面還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感受到更強烈的社會認同感。
3.要采取措施加強學生養成教育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具有一定的社會化能力,是學生盡早適應社會、滿足社會需求的重要能力指標。針對專科學生綜合素質較低的現狀,學校應從校園文化建設、社團建設、心理指導、就業服務和人文素質教育等方面,開展有針對性,符合青年人生理、心理特點和需求的各項活動,加強校園精神的凝聚力量,注重校園人文氛圍的維護和建設。
4.促進學生順利就業還需家庭、社會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從學生高就業期望值的影響因素看,一方面是由于社會對于職業的評價標準,另一方面也因為家庭中主要成員對于職業、職業價值的認識。在家庭因素中家庭經濟條件、家長知識層次等差別對于學生個人職業價值取向,心理成熟度,工作的接受程度等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要幫助學生順利就業,家長和社會都需要不斷以廣闊的視角和成熟的評價標準,去認識學生和職業。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