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5年起,財政部及北京市教委對會計人員的從業資格頒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如《財政部26號令》《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和北京市教委下發的京教綜[2005]05號文件等。這些文件的頒布均對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的取得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會計人員的從業資格必須通過考試取得,并要求“2005屆及以后的大、中專院校會計類專業的畢業生,在原有免考申領《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基礎上,也必須加試一科《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
因此,當前形勢對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所掌握的財經法規提出了新要求。結合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精神,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逐步推開了“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改革,在這改革大潮的推動下,勢必引發對會計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職業道德素養的培養問題。因此,對《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設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教學內容的設計等問題的改革成為必然,那么如何改、怎樣改?本文擬就此問題談談筆者自己的課程改革思路。
一、課程改革的思路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雖然是會計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專業課,但對于整個專業的課程教學體系而言,并非專業核心課程。因此,有些高職院校將其放入學生的職業素養或其他課程中,安排一定的學時講授;而大多數院校則是將《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作為獨立的一門課程,開設在某一固定的學期講授,筆者比較贊同這種做法。
通過對實際講授和學生的反饋的總結,筆者認為對該課程的改革可以按照會計工作“作業流程”的過程特征,突出實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新組織、更新教學內容,充分利用項目化、案例、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對原有的課程章節內容進行整合和壓縮,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按照課程的學習情境,重組教學內容;實施任務驅動、目標教學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努力實現理論教學案例化和實踐教學實操化的多元化、多角度的“教學做”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1.教學目標的定位
通過改革,將教學目標定位在不僅要培養學生精通財經法規、具備扎實的會計基本理論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并能在實際工作中認真貫徹、履行會計法律法規。提高“準會計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強化職業責任感,為順利走上會計工作崗位并嚴格執行會計法律規范和技術規范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為學生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做好鋪墊。
2.教學方法的選擇
高等職業教育的理念是要培養既掌握一定程度的專業理論,又會動手操作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方法的選擇方向應該是理論密切聯系實際,即將傳授財經法規會計職業道德知識與進行法規、道德的實踐結合起來。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應堅持“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深入相結合”的原則,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選擇會計工作中較為典型的案例或案例群為每項任務的載體,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總結整理等環節和方法的運用,以加強學生對所學會計法規、制度、方法、概念等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講授為輔、講練結合的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方法。摒棄傳統教學的“填鴨式”“滿堂灌”等方式,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和仿真(或虛擬)的環境中學習,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行自我學習,形成“教師布置任務—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點”的教學模式。
3.授課內容的設計
該課程的理論性較強,為了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的指導思想,應適當調整理論教學的內容和結構,增加實踐教學模塊,強化學生在會計工作中嚴格遵守會計準則與會計法規的意識,養成良好的依法辦事、依法經營的習慣。該課程的教學環節可分設“財經法規”和“職業道德”兩大項目,按照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對以上兩個項目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以會計工作中常見的典型任務為主,以案例分析引導學生領會會計法規的精神實質。課程開發中的教學任務既充分考慮了實際工作的需要,也兼顧了學生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試內容,具體設計如表1所示。
二、課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為保證實現教學改革的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需要做好以下幾項保障措施。
1.教學資源的整合
為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在進行授課前要做好教學資源的收集、挑選、歸類、整理和總結,將學生考證與職業素養的養成進行有機結合,整合成《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師手冊、教學用案例庫、習題庫、試題庫和學生學習手冊等一系列教學資源。
2.教學環境的提供
為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提供多媒體設備、真實或仿真的實踐環境,沒有既定的會計環境和會計事項,僅靠虛擬、假想的空間和事件,是很難達到教學目標的。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