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堅韌;撫摸你的雙手,我摸到了艱辛……”。第十二屆青歌賽上,劉和剛一曲飽含覺悟的歌曲《父親》,令在場的很多評委流下了眼淚。他的歌曲不僅打動了評委,也打動了全國億萬觀眾的心。為什么同樣的一首歌曲,有的人唱得那么感人,而有的人唱的卻很平淡?筆者認為,歌唱藝術的主要核心是情,情動于中,而形顯于外。而時下的一些歌手,有的只注意歌唱的技巧性,卻忽視了歌曲內在的情感體現;有的則因為歌唱作品本身的空洞乏味而導致了歌手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情,或者只能表現一種矯揉造作的虛假感情,聽眾根本無法從中感受歌唱所帶來的藝術享受。
由此,筆者想到我們的音樂教學:教師的教學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情操的陶冶,也是心靈的凈化。如果每一節(jié)音樂課上的歌曲,老師都能把它唱得動情,用愛心來教育學生,用真情來演唱歌曲,這樣不僅會感染學生,也自然而然激發(fā)了學生要把歌曲唱好的欲望和興趣,有了把歌曲唱好的欲望和興趣,教學活動就會生動而有趣。
怎樣讓學生不停留在會唱的基礎上,而達到較好的境界呢?關鍵在于教師對作品的熟悉、分析、思考和表現等方面的深加工。不少教師在唱歌課的備課過程中,忽視了自己最重要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這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一定要教師用心思和實踐,它一般包括以下步驟:熟悉歌曲、分析歌曲、思考歌曲和表現歌曲。
一、熟悉歌曲
要認真地品味歌詞,還要大聲的朗讀歌詞,歌詞念熟了,念順了,邏輯重音就出來了,這樣就容易理解它表達了什么內容,抒發(fā)了什么情感。哪幾句是敘事,哪幾句是抒情,哪幾句是鋪墊,哪幾句是高潮。生僻的字詞要念正確,多音字要規(guī)范化,并且把它固定下來。
細心地練習旋律,每個音符都要準確,每個節(jié)奏都要清楚,特別是三連音、連續(xù)切分等非常規(guī)的節(jié)奏更要有耐心把它弄準;針對復雜的樂句,在鍵盤上彈奏時,指法要反復練習,尋找到一種自己最得心應手的演奏方法,并且把它固定下來。
反復地聆聽和不斷的演唱(奏)歌曲,注意詞曲結合的藝術性,歌詞要能背唱,伴奏要能背彈。
二、分析歌曲
在熟悉了歌詞的基礎上,再來分析它。通過上面環(huán)節(jié)對歌詞的熟悉,就能幫助我們準確地給歌曲定位,給歌曲定位準確了,就可以根據歌曲表達的內容、抒發(fā)的感情,明確哪些字是邏輯重音,需要強調和夸張,從而確定用什么樣的速度、什么樣的力度、什么樣的語氣、什么樣的音色、什么樣的表情、什么樣的動作來表達,這些都為表現歌曲的情感做好了前期準備。
然后再來分析旋律,旋律用的是什么調式:整個旋律分為幾段,每段由幾個樂句構成;它強調了哪些音,相應地強調了哪些字;有沒有切分節(jié)奏需要特別強調的,旋律的節(jié)拍重音是否與歌詞的邏輯重音相一致;哪些音力度要強,哪些音力度要弱,哪些音要漸強,哪些音要漸弱;哪些旋律是重復的,哪些旋律是相似的,相同的旋律怎么處理,相似的旋律怎樣變化,為什么要變化等等。
三、思考歌曲
1.詞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什么
查找相關資料明確詞、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包括相關的歷史事件、地理風貌、政治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等,為表達歌曲的情感做深層次的準備。
2.詞曲的結合是否吻合,歌曲的情感變化與歌曲的結構變化是否一致
歌詞的內容和情感把握以后,還要思考旋律的風格和結構,并且要對比,看看兩者是否吻合。
3.詞、曲、唱、演之間的情感是否一致
靜心去欣賞歌曲的錄音,認真去體會歌曲的詞、曲、唱、演的情感是否相得益彰。再反思教師自己的演唱,有哪些優(yōu)點,還有哪些不足,從而為指導學生的演唱積累切實可行的經驗。
四、表現歌曲
唱歌是實現美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它的形式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果教師不能設法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不能體現美的情懷,不能進入美的境界,那么唱歌過程只能是一種枯燥的體力勞動了。因此,師生都應該做到:
1.大膽想象,勇敢實踐
可以按歌曲的本來形式演唱,也可以加上師生的共同創(chuàng)造性思維來表現,如獨唱、齊唱、輪唱、合唱、表演唱、歌伴舞、器樂小合奏、配樂詩朗誦、背景音樂等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現欲望。
2.創(chuàng)設情境,自然地演唱
回顧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設身處地去思考;也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抒發(fā)情感;或者通過多媒體畫面再現歌曲的情景,幫助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歌曲的內容和情感中去。與此同時,學生的學唱也會是熱情高漲、群情振奮。
教唱歌曲的過程就是一次審美的過程,歌詞也好,旋律也罷,教師關注的不能僅僅是它們的本身,而是通過它們獲得美的感受、體驗美的情懷、進入美的境界。唱歌教學本質上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它需要我們廣大教師用熱情和智慧去創(chuàng)造和實踐。
(作者單位:山西省陽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