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劇增、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的現代社會,“聽”作為人類言語交際方式之一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如何提高聽力是現在語言教育界高度重視的問題。我國大部分大學生的英語聽力仍然較弱,在學習英語長達數十年之后,仍舊不能夠聽懂英文原版電影,也不能夠和英美等國家的人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溝通。針對此現狀,本文以我校會計系大二某一班級的學生(48名)為研究對象,進行聽力理解方面的測試,在此基礎上思考了影響學生聽力理解的主要因素,并嘗試提出相關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對策。
一、聽力測試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生的英語聽力能力較弱。本次測試希望以分數這個直觀形式體現學生的聽力水平,并通過此次測試分析大部分學生聽力理解受影響的因素。選擇的對象是筆者任課班級的48名學生。試卷上共設計了三種題型:short conversatio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20分), pass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20分)和dictation(20分)。根據大學四級考試聽力部分的考試要求和形式完成測試后。三部分試題各超過10分的學生占總人數比為:第一部分96%,第二部分42%,第三部分只有2%。總共有31%的學生總分超過了30分。
二、聽力理解現狀
根據最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學生要能基本聽懂英語國家的廣播電視節目,掌握大意,抓住要點;能聽懂英語國家人士正常語速的談話;能聽懂用英語講授的專業課程和英語講座。而根據此次的測試結果可以判斷得出,筆者所授課班級的學生大部分無法達到這個要求。學生們對筆者的反饋是:“能聽懂英語授課,并能根據要求進行討論、發言;能聽懂慢速英語節目,如新聞、科學報道、歷史故事等;能聽懂與所學內容相關,語速較慢的對話、短文、報告等音像材料,并能理解其大意;能聽懂指示語,如指路、如何做某事、操作指南等,能聽懂數字、時間等。”
《新概念英語》的作者L.G.. Alexander說得對,聽比說更難,因為聽人家說話,主動權在人家手里,說什么,怎么說,詞匯是否豐富,結構是否復雜,語音、語調、語速,甚至有沒有地方口音,在真實的語言交際中聽的人都沒有選擇的余地。所以,聽是一種輸入性的言語活動,是一個接受信息及信息加工的言語理解過程。這一過程中理解者受到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等語言因素和背景知識及心理等非語言因素的影響。所以,對于把英語僅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的大學生而言,聽力理解是他們英語學習中一座“陡峭的大山”,很難翻越。
三、影響學生聽力理解的幾個因素
1.聽力與詞匯量
詞匯量在英語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切訓練的基礎,聽力自然也不例外。聽力理解中的每一個對話、語段、語篇都是由句子構成的,而句子的基本單位是詞或詞組。在聽的過程中,我們能模仿出聽到的發音,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詞匯量,就無法與詞聯系起來,也就無法得知所聽材料的意義。在此次測試中,大部分學生(65%) “聽寫”這道試題的得分為0,而他們一致認為原因是詞匯量太小。可見,詞匯量過小使得在聽力理解訓練過程中,常常由于聽到生詞或不熟悉的短語而不能理解所聽內容。
2.聽力與語音基礎
語音基礎差表現為語音基礎差和語音知識欠缺,而語音知識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聽力水平。由于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很多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單詞發音不標準的問題,對許多常用單詞的讀音陌生,辨音能力不強。另外,對另外一些常見的語音現象,如連讀、弱讀、同化、省略音節等了解甚少,訓練不夠。例如,介詞of通常被弱化成[v]或[f],在聽音時很容易被忽略。再比如聽到生詞時,其發音好像是[notetol],不像是外國人名地名,詞典也查不到,這時就應該想到,它很可能是兩個或多個單詞的連讀,按照這個思路猜出它是not at all。像far away, for example等,在英語中連讀的現象非常普遍。此外,我們在聽生活英語時還經常會遇到一些方言,比如英音、美音、澳大利亞英語、美國黑人英語、印度英語等,這些不同民族的不同發音方式對聽力理解也會造成一定的障礙。
3.聽力與記憶
聽是一種領會性能力。在聽的過程中,對語言信號所產生的記憶是在短時內完成的,因此記憶的痕跡十分淺,保持量也相當有限,心理學家將這種記憶稱為瞬時記憶和短時記憶。聽力理解過程依賴大腦的短暫記憶功能,這種記憶是有容量限制的。所以對聽力資料要做到既理解內容,又記住大部分細節信息是有一定難度的。因而,為了防止遺忘,聽者就要及時、快速地處理語音并作出反應。
4.聽力與聽者的心理因素
聽力理解過程也是較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當人的情緒處于緊張狀態時,就易產生恐懼的心理,使原來能夠聽懂的內容也受影響。學生因語言知識的缺乏,加上聽力是通過聽錄音理解談話的內容,稍縱即逝,不可重復,一旦注意力不集中,或有些障礙則易緊張,抓不住重點,因此容易在聽力學習中喪失信心,導致焦慮情緒的產生。而聽力材料類型或對其熟悉程度也會影響學生練習時的心理狀態。比如涉及學校生活各個領域的材料,能幫助學生降低緊張情緒,提高聽力理解效果。在本次測試中,學生們日常對話測試這一項的得分明顯高于其他項目。
5.聽力與文化背景知識
聽力材料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語言行為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注意力往往放在語言本身上面,而忽略了相關知識的補充。由于對英語文字材料接觸不夠,對英美文化的了解不足,頭腦中儲存的背景知識太少,常以中國的文化背景去設想英美國家的語言環境,造成聽力理解上的錯誤。例如,中國人把貓頭鷹當做不吉祥的象征,但英語中卻說“as wise as an owl”,把貓頭鷹當做智慧的象征。如果不了解英美的文化背景,對這個短語就會迷惑不解。
6.聽力與聽音習慣
俗話說,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因此正確的聽音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聽力能力。有些學生在練聽力時,總把注意力集中在單詞或句子上,逐字逐句地聽,只是抓住片言只語,缺乏對整體意思的理解和把握。有這樣錯誤聽音習慣的學生往往會主次不分,抓不住重要信息,一旦某個部分沒有聽清楚,就會停下來冥思苦想到底什么意思,甚至心情煩躁不安無法繼續聽下去。另有一部分學生在聽音時,沒有短時記憶的習慣,從頭到尾聽下來,常常是聽完后面忘了前面,對于一些數據,聽完之后更是只模模糊糊記得大概,無法準確地針對考題進行選擇。
四、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對策
1.打好堅實的語言基礎
要提高聽力水平,學生必須積累一些常用的聽力詞匯。教師在詞匯教學中,應要求學生熟記平時在精讀、泛讀課中遇到的常用詞匯,可以利用單詞之間的同義、反義、同音詞等關系來幫助掌握和記憶單詞的意思,以促進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聽力的提高還要求學生熟悉常用單詞的發音。為了使學生打好堅實的語音基礎,教師應隨時隨糾正不正確的發音,要求掌握每個生詞的標準讀音;要求學生多進行大聲朗讀,以提高語言的敏感性;多給學生提供一些標準的錄音材料做聽力練習,便于學習模仿;教師還要結合聽力課教材的內容,適時地增加一些實用語言學方面的知識,并結合實際應用中的具體例子,讓學生實踐。久而久之,使學生真正在聽力中養成良好的習慣,聽懂語流。
2.培養學生基本的聽力技能和正確的聽音習慣
讓學生加強聽力記憶訓練,提高大腦的記憶功能,盡可能多地儲存聽力內容。讓學生真正用心去聽,集中精力聽那些需要記憶的重要信息,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個別單詞上,注意對文章整體的把握。只要抓住了全文的意思,聽不清或聽不懂個別詞也沒關系。聽完后立即做自我測試,檢驗可以回憶起的內容,并且復述所聽到的內容。在有條件、有時間的情況下,還可以進行大量的聽寫練習,這樣做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在聽力過程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平心靜氣,不可自亂“陣腳”。要排除對聽力測試的恐懼或抗拒心理,靜心聆聽。不能因為一個單詞或一句話沒聽清楚而急躁慌亂,影響后面的內容,進而影響答題。如果產生了負面情緒,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加以克服。例如,可以進行自我心理暗示,告訴自己“這沒有什么,我能行”,或者可以把負面情緒當做有形的東西,做一些諸如甩頭、深呼吸的小動作,緩解緊張的心理。
英語聽力過程中,應該緊跟聽力節奏,避免過分的緊張。在聽錄音時,應盡量把聽音、記錄、理解、記憶四個過程同時完成。由于時間短暫,也因為僅憑腦力很難記住長達數分鐘的對話或短文內容,所以應該適當做筆記。在做筆記時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用簡寫、縮寫,也可以只寫單詞的幾個開頭字母,或寫一些只有自己能明白的簡單、記錄符號即可。尤其聽到眾多的數字、時間、日期、人名、地名時更需要做筆記。
3.培養學生的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增加對背景知識的掌握量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連續不斷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教師除要求學生多閱讀有關英美國家的課外書籍來擴大背景知識之外,還應在課堂上結合所學課文,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有關英美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社會、歷史等各個方面的背景知識。教師長期堅持這樣做,會使學生對特定語言環境中言語表層意思外的內涵理解的敏感度大大提高,從而有效地提高聽力理解水平。
聽力是一個綜合技能,包括單詞、句子、語篇水平等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邏輯思維和概括能力。本文以一次聽力測試作為線索,深入思考了此項綜合技能涉及到的語言知識和心理因素,并仔細分析了影響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幾個因素,最后嘗試著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方法與對策。但無論學生還是教師,都不要為暫時看不到顯著的效果而失去信心,應當做好長期學習的心理準備。教師應大膽創新,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指導和幫助;學生應該增強信心和耐心,長期不懈地進行自我訓練。這樣的話,通過師生長期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斷地提高英語聽力理解能力。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商學院隴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