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逐漸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提高獲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與人交流與合作。對于職業學校的教師,充分領會、理解新課改精神,并結合實際將其運用到平日教學實踐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為實習就業打好基礎,就顯得尤為重要。
課堂教學作為傳授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作為一種教學技能與手段,被認為是運用于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聯系師生思想活動的紐帶,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知識傳播的途徑。因此,教師的有效提問,可以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思考是提問的前提
課堂提問必須在學生有充分的思考前提下進行,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適當的提問,會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踴躍地回答問題,從而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反之,倉促的提問,會給學生造成壓力,思考不成熟、不敢張嘴,從而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影響課堂進度,降低教學質量。過去“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已經被否定,而啟發式教學、民主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已成為今天課堂的新模式。有問有答是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體地位體現的標志,但隨之而來的是“滿堂問”的問題,發問的不是學生而是教師,教師提問的問題數量多,造成了虛假的課堂“熱鬧”氣氛,提問的問題面面俱到,又造成了教學重、難點不突出,學生沒有時間思考,反而導致教學效率低。如果在提問過程中采用適當的停頓策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接受和掌握情況會好很多。例如,在問到“計算機開機時顯示器不亮的原因有哪些”這一問題時,如不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他們的回答比較偏重于“病毒感染”“顯示器故障”等答案;而給了他們充分的時間考慮之后,他們會按照計算機故障的基本排除原則,想到“電源未插好”“設置不當”等答案,這樣的回答就比較系統全面。由此,學生既梳理了以往的知識點,又在思考的過程中對于新問題的答案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興趣是提問的關鍵
挖掘學生的興趣,就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提問,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現在的學生,大多數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因而教師在課堂提問中采用集體回答和指定學生回答的方式頻率較高,學生自發回答問題的形式較少,這樣就無法調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的教師為了保證教學進度的平穩進行,在課堂上經常讓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問題。這樣一來,使得一些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更成了課堂上的“看客”,他們只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長此以往,會導致一些學生知識掌握得不牢靠。筆者認為,對于難度不是太大的問題,盡可能地把提問的對象圈定在那些成績不突出的學生范圍上,這樣既可以提高他們的課堂注意力,也提供給他們自我肯定的機會,使他們認識到學習不是那么難,從而慢慢培養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評價是提問的升華
教師智慧型的教學評價,對于教學過程具有調節和導向作用。對于回答問題的學生,評價來自教師的信息反饋。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能忽視了對于學生回答后的評價,而只是用“好”“正確”“錯誤”來肯定或否定,然后自己再補充講解。《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倡學生個性化的見解,因而如果對學生的理解缺乏引導,那提問的作用就會蕩然無存。所以,應該牢固樹立“學生無錯”“言者無罪”的意識。學生答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不明白的允許發問;沒想好的允許再想;有不同意見的允許爭論;教師有錯允許提意見。在學生提問、作答時,教師要盡量做到表情專注、態度和藹,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做出的回答,都應盡量給予肯定和鼓勵,發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從言行上傷害他們的自尊,挫傷其積極性。
《學記》中記載:“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意思是說,“高明的教師的教學,在于善于引導;要引導學生,但絕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要嚴格要求學生,但絕不使學生感到壓抑;要在問題開頭啟發學生思考,絕不把最終結果端給學生。”因此,筆者認為,今天的學生要面對明天社會上以及世界上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這就需要他們不斷發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所以,在學校培養他們的思維技能,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夠合理有效的運用提問方式,提高學生的思維技能,這必將會為學生的日后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長島縣高級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