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是汽車維修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隨著近年來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課程的內容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一些新的知識不斷融入課堂。當然,教學內容發生了變化,對應的教學方法、模式、策略也應當與時俱進。下面就筆者所在學院《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的一些教學策略與大家分享。
一、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確定教學內容
組建以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為主的專業顧問委員會,定期(兩個月一次)對企業進行調研,隨時把握行業動態。以此為出發點確立和調整培養目標,動態確定課程教學內容。
二、學校應具備的條件
1.較完備的實習、實訓設備與設施
就本門發動機課程而言,實驗室的生均面積不低于6m2,拆裝的發動機6人一臺,與發動機相匹配的汽車2臺,檢驗檢測儀表設備齊全。
2.雙師型教師隊伍
具有一支技術能力強的雙師型素質教師,特別是實訓課要保證每2~3組有一名指導教師。
3.其他條件
如多媒體教室、配套發動機拆裝軟件、開放的實驗實訓室、完善的實驗實訓室管理規程等。
三、教學指導思想
在教學中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雙重作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尋找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方法,因材施教。教與學過程應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突出適應崗位需求的特色,突出技能培養。
四、教學策略
1. 采用實踐—理論—再實踐的教學方法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摒棄傳統教學中的先理論后實踐的教學過程,而采用實踐—理論—再實踐的教學方法。采用此種教學方法,可先將學生分組到汽車實訓室,自己動手拆卸,使學生對發動機各總成部件有直觀印象;再進行理論講授,講解總成的工作原理結構和各部分的功用;然后再進入實訓室進行維修、調配損壞零件、組裝總成等,并調試其性能。實踐證明,采用這種教學方法改變了過去“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錯誤導向,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高。
2.采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
理論教學多采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讓生動有趣的動畫貫穿教學過程中,清楚地顯示汽車各零部件的結構原理及內部運動關系,直觀、動感性強,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如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的教學中,使用了掛圖、模型、實物等教具,用幻燈、投影、錄像、多媒體教學課件等現代教學手段,把各種機構的結構、工作原理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明顯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3.采用一體化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不能脫節,可采用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師邊講解邊演示操作,在實踐前讓學生在模擬軟件上對所學機構、總成進行模擬拆裝并考核,合格后方可進行實踐訓練,確保每位學生在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實操練習。
4.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技能培養
理論與實踐比例學時為1∶1,甚至實踐學時可放大到60%,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5.采用項目教學模式
將發動機課程劃分為若干項目,每個項目按照汽車維修企業的標準工作模式進行演示、操作,并根據學生的操作進行考核評定,計入學生的平時成績。
6.給個考試模式
期末考試以理論考試為輔,實際操作為主,或采用校內校外聯合考核,突出技能鍛煉。
(1)以理論考試為輔,實際操作為主,理論考試所占比例不超過30%。實踐考試要最終體現“活車”概念,由學生分組參加本學期所學內容中的一個大項目,完成后還必須上車進行試驗,試驗成功后方算考核合格。實踐考試所占比例為50%,平時考核占20%。
(2)校內校外聯合考核。校內考核以理論考試為主,聯合平時考核所占比例為40%;校外考核由企業人員制定考核項目、評分標準,按照企業機修工崗位標準進行考核,所占比例為60%。
7.其他策略
(1)就以上所闡述的教學策略來說,要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現有課時是遠遠不足的。因此,我院的做法是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入實習場地進行實踐練習、考核,也就是利用開放的實訓基地滿足教學的需要。
(2)職業教育突出工學結合,但實際情況是一些企業以經濟利益為主,不能提供高級技術人員去學校任課。因此,我院采取了“引鳳筑巢”模式,提供無償的場地、設施為企業搭建平臺,吸引企業來參與校辦工廠,使技術專家參與到學校教學中,實現校企雙贏,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實踐證明,《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一體化教學模式、項目化教學方法等策略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使學生具備了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總之,教學模式的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每一位職教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研究與完善,以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
(作者單位:新疆昌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