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企業科學管理觀念的加強和信息化技術的普及,企業的決策者們已經意識到決策應建立在科學信息的基礎之上,而大量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各類調查數據正好滿足了這種對“科學”的心理需求,統計結果常常成為企業決策的主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依據。
一、數據背后的五大陷阱
1.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數據是管理決策的必要條件
對“科學決策”的追求使得企業決策者在進行重大決策前總是希望自己的想法能有具體數據的支持。在管理實踐中,關于“多少”的信息比較容易獲取,而關于“如何”的信息則更具有決策意義。企業決策對數據的依賴往往無意之中就如醉漢在路燈下尋找鑰匙,路燈是他可以看得清楚的地方,卻不是他丟失鑰匙的地方。
2.數據反映了客觀情況
對圖表和數據的崇敬和迷信經常使得企業的決策者們不假思索的認為,統計數據是客觀的、理性的、值得信賴的。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數據與客觀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抽樣方式、樣本規模、一線調查人員素質、問卷的結構、調查的引導語等問題都會導致數據結果和真實情況相去甚遠。
3.數據產生的過程是合乎邏輯的
大多數時候,很多管理人員認為數據的產生過程是合乎邏輯的,有些即使對數據產生的邏輯有所懷疑,也會擔心顯得無知而不愿意詢問某些分析數據是怎么得到的,使用了哪些方法,這些方法隱含了怎樣的假設。而這些問題往往是至關重要的。
4.數據不會被誤讀
大多數管理者認為,數據因為其客觀性和高度概括性,從而不會被誤讀和產生歧義。現實的情況是,數據被誤讀的情況大量的存在于我們的管理實踐。
5.關注數據不會產生負作用
要得到各種數據,就要把各種工作要素量化,其結果是過度強調了極容易辨識的行為。讓我們來看看在數字就是一切的績效考核下的員工工作狀態:生產工人為了完成生產定額,水龍頭壞了視而不見,也不向管理部門匯報;銷售人員為了完成銷售指標,不惜置公司信譽于不顧,采取賄賂手段,獲得政府支持;財務人員為了提高收款率,不惜破壞公司與客戶多年來的默契;研發人員為了縮短研發周期,不惜剽竊他人專利,以減少研發周期。
二、規避數據陷阱的方法
1.回溯過往決策
每個企業都根據擁有的數據做過很多決策,對這些過往的決策進行盤查,包括獲得批準實施和未經批準實施的項目,檢討哪些決策是對的,哪些決策不太準確,哪些決策則完全錯誤,為什么會犯這些錯誤,這些錯誤與數據模型有什么關系,以及為了提高決策質量,需要哪些措施等,這樣的回溯對大多數企業今后的決策是有益的。
2.質疑數據產生的邏輯
管理決策者不是數學家,面對數據和模型,虛心向數據提供者詢問數據產生的邏輯毫不丟人,當然企業也可以借助外力,比如請有著深厚數學基礎的人(如經濟統計博士,或者社會學博士、心理學博士等)做企業總統計師或統計顧問,讓他們關注這些數據產生的邏輯和可能存在的誤差,從而為企業的管理決策保持清醒的頭腦。
3.提出數據驗證
不同的數據反映的事實的接近程度是不一樣的。有形活動的信息最容易被驗證,因而可信度最高,金融與財務的信息可信度要低一點,消費者行為的數據受環境影響問題頗多,人力資源測評的數據牽涉利益當然是問題最大。如果決策者能對上述數據提出驗證的建議,發現數據存在問題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應用同樣的方法采集的數據在同等條件下獲得的結果穩定在一定的誤差范圍之內,這樣的數據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4.關注數據之外的信息
認知心理學原理表明,人們在關注具體的信息時,往往忽略了其他的信息。數據對客觀現實的描述再真實和具體也不會解決問題,只有找到數據背后的東西才能使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
5.關注原始數據
數據的深度加工可以使數據越來越精練,但也會在加工的過程中損失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另外,層層上傳,報喜不報憂的企業匯報機制常使數據離真實越來越遠。因此,作為企業的管理決策者,有必要關注最原始的數據,了解最初數據的范圍和質量。
6.平衡業績與健康發展
對數據模型和客觀標準的狂熱或許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除了數字的簡單、可量化、操作性強、有預測性外,數據代表著企業運作的成本和利潤。季度盈利考核目標這個指標雖然是客觀數字,但它有損企業的長期競爭力這個難以量化的指標。企業的管理決策者在關注數據的同時,永遠也不要忘記,戰略、風險、領導力培養、市場情況、核心競爭力才是企業永葆青春的法寶。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