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職語文課程改革的背景
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工具性基礎學科。學好語文,能夠促進中職學生學好各科知識,有利于他們掌握職業技能,幫助他們形成綜合的職業能力和全面的職業素質,這對他們將來的工作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現行的中職語文教材存在嚴重的弊端,毫無職業學校特色,越來越不適合中職學生使用。其中原因可歸納為三點:一是難度太大,不適合中職學生使用;二是缺少實踐性內容,與專業技能沒有關系;三是缺少必要的基礎內容,如規范寫字、語音訓練、常用應用文的寫作等等。
鑒于以上情況,筆者認為中職學生首先一定要學習語文,語文是終身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次,以原有的教材、原有的方法進行教學,肯定會失敗。因此,必須進行課程改革,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中職語文模塊化課程改革的依據
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是享譽世界的一種職教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而“雙元制”教育的基礎就是校企合作。2001年,我校與德資企業合作,開始了“雙元制”教育。目前,畢業生中很多人已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這種培養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引進了德國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模塊式一體化、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等課程改革新模式,對專業課程進行改革。在我國進行模塊化課程改革是在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的基礎上,為了適應中國國情和中國職業教育體制而改進、借鑒過來的一種模式。理論界有這樣一個說法:誰最先掌握模塊,就意味著誰能成為中國職業教育界的“領頭羊”。所以,這為中職語文課程的改革提供了依據,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也迫使語文課程進行改革。
三、中職語文模塊化課程改革的主要思路
中職語文課程模塊化改革,根據學生現在的實際情況和將來的就業、發展,突出以實踐來訓練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激發學習興趣,是一項值得推行的改革。
中職語文模塊化課程改革的實施必須注意以下三個問題:一要根據學校專業設置情況,在專業調研的基礎上,探索語文教學如何為學生提升素質或為專業能力的掌握提供必需條件的培養模式;二要以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為指導,明確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編制適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校本教材;三要探索語文課程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及學生語文課學業成績的評價體系。
四、中職語文模塊化課程改革的實施
根據新教學大綱以及職業學校特點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可將整個語文課程結構分成基礎模塊、職業模塊、拓展模塊三部分。
1.基礎模塊
此模塊是中等職業學校各專業的公共課程,由若干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主要有聽說、閱讀和寫作三個子模塊組成,按照要求進行能力分級,并逐層遞進。該模塊以培養學生必備的語文素養為核心,以提高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為主旨,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
2.職業模塊
該模塊是為適應相關專業學生學習需要的限定選修內容,是為專業課服務的基礎課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選擇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內容進行教學。如在文經類專業的語文職業模塊中,例文的主題可選擇:自尊自強、親情友情、誠實守信、完美和諧、求知創新、提升超越等,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遵守職業道德,提高工作品質,將來走上社會,成為合格的現代職業人。
3.拓展模塊
這個模塊是為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繼續學習所需要的任意選修內容,從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方面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以三年制文經類專業為例,語文課共開設四個學期,第一、二學期主要進行基礎模塊的教學,第三學期進行職業模塊限定內容的選修教學,第四學期進行拓展模塊任意內容的選修。文經類專業停課后實習的時間不多,課堂時間比較充裕,每周可安排4學時,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三年制機電類專業實習時間一般是6~12周,教務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教學模塊。
進行模塊化課程改革,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語文教研室要發揮好領導作用,根據各位教師的長處進行分工,把模塊內容有機地分配給各位老師,指定主要承擔人對課改進程、實施情況及結果進行全面負責,這樣既可以避免許多重復的工作,又可以促使老師們鉆研所任教的模塊,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總之,現行的中職語文課程必須改革,但是根據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進行的語文課程模塊化改革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一定要從各個專業的具體情況出發,合理地安排教學模塊,努力提升學生素質,為他們今后的就業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職業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