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全面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CAD/CAM技術是使用計算機對整個機械加工過程進行信息處理與控制,以達到生產過程自動化的一門技術,是機械制造業的高新技術之一。為了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必須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大力推廣數控機床的應用和發展,積極培養產品設計、工藝設計、編程、操作等生產一線的應用型技能人才。隨著科技的進步,課程涉及的內容越來越廣泛,用人單位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要求愈來愈高,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正在高職院校中轟轟烈烈地展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如何將情境教學模式引人課堂,做到工學結合,實現培養目標,是目前擺在職教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情境的創設思路
綜合實訓課程相對理論課而言,其目的就是增加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它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自主開放的、全程參與的實踐教學平臺。基本指導思想是:引導學生熱愛學習,掌握專業技術知識,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培養團結協作和創新精神。在實訓課上不但要理論聯系實際,而且要實現知識的綜合。不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為培養新時代的創新型人才搭建了操作性較強的教學平臺。
情境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師以創設模擬真實場景為主要特征的教學。CAD/CAM綜合實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在新學習領域課程體系中的位置如圖1所示。在本學習領域中主要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它肩負著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后續畢業設計、頂崗實習做準備的重任。要求學生能靈活運用《機械制圖》《機械制造技術》《數控編程》《數控仿真》《數控加工》等專業知識自行設計產品,并進行實際加工,加深對前面知識的理解和領悟。
CAD/CAM綜合實訓學習領域歷時八周,全程由校內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指導,從產品的設計到產品的實際加工,以生產過程為主線創設情境,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工作過程的情境設計思路
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實際產品的生產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等。
按照認知規律及產品的生產過程設計了如下情境,如圖3所示。
圖3CAD/CAM綜合實訓學習情境框架
每一個情境中設計了子情境,每一個子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過程。都是從接受任務開始,一直到聯機加工,使學生在工作過程中學會知識,增長才干,培養職業素質。
二、情境的創設流程
1.場景的創設
為了建立真實的場景,硬件設施必須跟上,創建了CAD/CAM綜合實訓室,該實訓室集學習區、討論區、實操區于一體,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企業氛圍。
2.載體的創設
根據市場調研,分析數控技術專業學生就業的崗位特點,提煉典型工作任務,引入企業真實產品或根據教學對企業產品進行優化和設計,并按照行業、企業的標準下發給學生任務單和相關技術文件,讓學生真正體驗企業生產過程。
3.組織安排
在情境實施中,將學生分組進行教學,每組6~8人,進行角色的扮演,按組分配任務,在管理上也與企業接軌。通過小組討論、查閱相關資料,組員間分工合作,力求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從而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言語表達能力、判斷推理能力、資料分析能力、現場決策能力、團結協作能力。
4.實施步驟
實施中主要采用六步教學法,使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在課堂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如討論式、啟發式、案例式、任務驅動式和現場教學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創新,強化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同時在教學中請企業的教師對技術和工藝的關鍵環節進行指導和講解,不但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教師在與企業兼職教師的交流中,實踐經驗也得到了極大提升。
5.質量評估
在實施情境教學中,我們進行了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建立了以能力考核為主的質量評價體系,不同的情境,考核方式也各有側重,主要包括學生自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三個部分。基礎知識部分重點考核學生對知識接受程度的能力,專業技能部分重點考核學生掌握知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采取口試、上機模擬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有些情境結束后,還可以安排以組為單位進行檢測和答辯,組與組之間還可以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辯論。使學生在真實的模擬中增長知識和才干,根據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完成真實項目,增強學生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對特別優秀的學生試行免試制度。經過實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6.拓展環節
在每個情境的結束,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安排拓展學習,使完成任務較快的小組,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深化,這樣學習程度好的學生就可以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到更多的技能,使教學能因材施教,更具目的性。
三、情境教學的幾點體會
1.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創造自主學習的平臺,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為后續走向工作崗位做準備。因為將來的社會,若沒有再學習的能力是行不通的。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知識,而且還要培養他們如何獲得知識的能力。通過創設一種研究探討的情境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學生的思考力和創造力。學生在情境學習中處于主動學習狀態,養成勤思、善思、深思的良好習慣,擺脫了被動思維的依賴性,培養了學生再學習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
由于這門課程是按照工業產品的生產順序安排的,學生從產品的造型到產品的實際加工都進行了全方位的訓練,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最后加工出自己設計的產品,那種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從而全面提高了學生專業技能和企業適應能力。可以縮短專業教學與職業崗位的差距,使畢業生上崗后能夠很快適應工作。同時為后續畢業設計和頂崗實習做好了充分準備,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學源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從而引導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主動探究,獲取知識,增長能力,這是激活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在情境教學中,設計了拓展學習環節,同時引入了競爭機制,展開了同學間、小組間的競賽,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盡情地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設計和實施。經過實踐,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比如在概念設計階段,要求學生完成兩個綜合任務,一個是創意作品,一個是創新作品。創意設計,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鍛煉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產品的設計,使學生從概念設計轉化為工程設計,鍛煉學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信心、工程素質及創造性。
4.培養合作精神
任務的完成是任務組的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每個成員都承擔著自己的一份任務,他們既要分工,又必須合作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在任務的進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摩擦,這就要求組長和組員進行協調,同時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還會有許多新知識、新技術需要學習和掌握,這就要求不但小組成員間要進行交流和溝通,而且還要求與其他小組的同學、老師、社會的人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以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因此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鍛煉了社交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為將來步入社會做好了準備。
(作者單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