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后。又將憔悴見春風。唐代詩人來鵠的這首《除夜》,生動刻畫作者在除夕辭舊迎新之際,相思之情愁。個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一個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是節日。節日是民族文化情節的紀念日,節日是文化傳播的種子,節日是童年的印記,節日是每個人的夢里故鄉。
中華節擁有悠久的歷史,中華傳統節日是在漫長的農耕時代形成的。先民為了感恩于大自然的賜予,或為了慶賀耕耘的豐收,或為了舉行盛大的宗教和祭祀活動,或為了感動生命的活力,或為了家族、家庭和諧美滿,經過千百年發展,最后約定俗成各種節日。每一個節日都蘊涵著天、地、家、國的情懷,節日的儀式、慶典、規制、禁忌、飲食、游藝、習俗把每個特定的節日,都演化成獨具特色內涵和氛圍的迷人日子,讓人們無論身處何境,都會沉浸在節日的特殊氛圍中,很多人就是在節日的歡樂和喜悅中長大的,傳統節日給我們帶來無限的生命遐思。
然而,自從20世紀整個人類進入高度發達的工業革命和信息化時代,農耕時代的文化傳統開始瓦解。特別是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元旦等對中國傳統節日,形成很大沖擊。傳統節日漸行漸遠,隨著中華節形式的淡化,文化精神正以更快的速度被肢解。近年來國家為了搶救瀕臨危境的傳統節日,正通過主要傳統節日放假的方式讓傳統回歸。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精神本源,卻只能通過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滋養、不斷發展,才能綿綿不絕。走進中華節回歸的大路上,依稀看到那個小孩,穿紅戴綠,走街串巷,口嚼餑餑,手提燈籠,鞭炮聲混合著孩子們的嬉笑聲,中華節在我們的心中生根。正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