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大略》:“政教習俗,相順而后行?!币粋€種族千年來養成的習慣風俗,在風花雪月中,逐漸發芽、生長、成熟的中華節習俗,對于形成中國人的品格、性情、觀念、品位,具有絲絲滋潤的功效。如果說節日是中國人生活追求的特殊標志。那么節日習俗就是中國人表達情感和生活情致的內容,如果不能真正傳承古節日習俗。即使節日假期尚在,可能節日的精髓已經消失。習俗是節日的根本。
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節的核心,是中華節的大成者。我們已知的種種春節文化并不是一天形成的,春節作為五千多年農業社會的文化結晶,是歷朝歷代先進思想、文化、藝術、科技的集中體現。
比如,春節在《尚書》記載的堯舜禹時代,只是一場一絲不茍的祭祀儀式,而熱衷于風雅酬唱的唐代人開始在桃符上題寫詩句,才有了春聯;宋代時佛教思想滲透到民間,佛經中的“糜粥”與“臘八”風俗相結合形成了“臘月粥”;上古時代,人們把竹子放在火盆里燃燒,認為劈劈啪啪的聲音能驅走鬼怪,公元11世紀火藥發明后才出現了“鞭炮”……
春節的習俗有很多:祭灶,掃塵,貼春聯、門神、窗花、年畫、放鞭炮、祭祖、拜年等。
臘月二十三:祭灶,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過小年除祭灶習俗外,還有掃塵、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舉行過祭灶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據典籍記載,上古就有年終掃除的習慣。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的傳統美德。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有趣的是,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地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后,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于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這天還有趕亂歲、照田蠶等習俗。
臘月二十六割年肉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臘月二十七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采購,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按民俗,這兩天要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臘月二十八貼花把面發年謠云:“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日:“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钡搅宋宕鷷r,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后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這一天上墳請祖儀式格外鄭重。除夕前一日,也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三十除夕:貼門神貼春聯守歲每年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俺Α敝械摹俺弊质恰叭ァ⒁?、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布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布新,消災祈福。除夕這天有接神、踩祟、給壓歲錢、祭祖、送財神、飲屠蘇酒、給壓歲錢、供隔年飯等習俗。
除夕這天全家要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熬夜守歲,是中國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結,在外的游子不遠千里萬里也要趕回家來。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有惜別留戀之情,也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正月初一:拜年占歲聚財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曾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更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這一天要到親朋友好家和鄰居家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后代由占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顒?。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五祭財神送窮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要“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所以中國傳統春節的儀式習俗是一連串的活動組合,是臘月和正月兩個月喜慶活動的綜合,是中華節中最具有特色的文化大節。
元宵節習俗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清明節習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民諺常說:“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p>
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由于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做飯,就需準備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備禁火期間食用,相沿成習,遂成寒食風俗。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除了禁火冷食,還有后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現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后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大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于踏青游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邀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E巳踏青等活動桕融合的專統節日。明清大嫩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乃然堅持并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這實際上不過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
端午節習俗
各地過端午節的習俗豐富多彩,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余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我國的滿、朝鮮、白、苗、哈尼、納西、瑤、蒙古、布依等少數民族,也流行過端午節,又各有其風俗。如滿族的拜天、射柳、擊球;朝鮮族的蕩秋千、踏跳板等活動。
中元節習俗
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歷t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中元節有中元法會、拜三官、盂蘭盆會、燒法船、祭祖、放河燈、點蓮花燈、送面羊等民俗。
中秋節習俗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食品首推月餅。關于月餅最初的記載見于《洛中見聞》。里邊說: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進士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月餅初見記載。月餅的起源說法多種。一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說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于這天夜里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后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并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在后來很長歷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另有一說為,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并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法定”的食品。
重陽節習俗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要蒸豆糕、棗糕呢。“糕”與“高”諧音,這一天吃“糕”,運氣就會往上走,生活就會步步高。而茱萸、菊花酒都是好東西,都有藥用價值。這種習俗影響之深,直至社會人心。王維把遍插茱萸和思念親人結合起來了,杜甫在詩中竟然說:“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擔心來年身體不好,竟拿著茱萸不松手,要看個仔細。
重陽節賞菊及飲菊花酒,起于晉朝詩人陶淵明。陶淵明愛菊出名,不但種菊、賞菊,還“吃菊”,也就是飲菊花酒。后人尤其是文人紛紛仿效,賞菊愛菊。尤其到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盛況空前:大街小巷,亭臺花圃,到處是菊花;士農工商,徜徉其間,到處是游人。
新中國成立后,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到了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游,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促成人與自然和諧,啟發后生尊老敬老。
臘八節習俗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其節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臘八節這天,各地的習俗中都要喝臘八粥。大人總是對孩子說喝臘八粥是為了粘下巴,因為農歷臘月初八這一天非常冷,如果不喝臘八粥,下巴就會被凍掉。其實“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是對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動。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八過后,便是熱鬧的春節,舊的一年即將過去,新的一年又要開始了。又是一個新的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