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煦

楊帆已經從事汽車銷售行業近20年,如今他終于找到了“比4S店賺錢更多、更快”的工作!這份工作就是炒車。
所謂炒車,就是“加價換加塞”——面對汽車銷售市場的緊俏和漫長的提車周期,總有一些心急的客戶不愿排隊,寧愿多出錢也要先拿車,但是汽車品牌授權經銷商(俗稱4S店)卻不敢明目張膽地加價銷售,于是,類似楊帆這樣的“倒爺”便應運而生,他們通過關系,找到緊俏車源,并加價銷售給消費者,最后與4S店進行利潤分成。
通過炒車,楊帆去年收入有數百萬。
“別人提不到的車,我提得到!”這并非楊帆的狂言妄語,楊帆舉了個例子:目前在4S店,途觀從訂車到提車得等個6~8個月,但楊帆“憑關系能讓消費者在1~2個月內提到車,那些心急的消費者寧可加價5萬也愿意”。
為什么經銷商不直接加價銷售?楊帆的解釋是,4S店怕撞上廠商派來的調查人。“去年本田CRV剛上市時,廠商就派了個神秘訪客,主動加價購車,不但全款付了,車開走了,連牌照都辦好了,結果廠商直接作為證據懲罰了相關經銷商。”楊帆回憶。
因此,經銷商對銷售人員的要求是,對進店的人要立即分清誰是消費者,誰可能是訪客。對于那些真正的客戶,經銷商就直接加價;對于那些可能暗訪的,就需要楊帆這類炒車族出手。“我們雖然替經銷商賣車,但身份卻不是經銷商,廠商管不到我們。”楊帆遞上的名片上寫著,“某某銷售公司,楊帆,以及銀行開戶行賬號和地址。”
一般情況下,對于在4S店已經半公開加價銷售的車型,如大眾CC、高爾夫等,炒車族會在經銷商加價的基礎上,再度加價。楊帆又拿途觀舉例,“經銷商對途觀加價3萬元,我們先全款支付,由于與經銷商關系不錯,他們剛到貨5臺車,就全給了我們,然后我們再加價5萬元來賣給消費者,這多出來的2萬元,我們與經銷商的相關人員分成。”
與楊帆的“盈利模式”不同,在汽車交易市場熱心幫忙購車的“趙總”則致力于依靠全國各地區不同的車輛價格,來回倒車賺取差價。
“我們的主要目標客戶群是外地消費者,我們從購車價便宜的地區進車,再售給其他地區的消費者。”趙總介紹。
相比之下,剛入行不久的小賈則是最小一類炒車族,他并不直接參與車輛倒賣,只在經銷商和客戶之間牽線搭橋,“和客戶談加價的事由我們出面,但購車流程還是走4S店,我們只把保險返利和加裝內飾的錢賺到手。”小賈說,這類炒車族的收益相對較少。
總之,楊帆、“趙總”、小賈之間分工明確,形成一個縱向的、層次分明的金字塔,但從橫向來看,炒車族已經遍布全國——按“趙總”的說法,“有的炒車族已經沖出地區,走向全國了。”
事實上,炒車族的存在并未對經銷商的利益造成損害,反而幫助經銷商解決了一些不方便出面解決的問題。炒車族、經銷商和廠商,如鯊魚和在鯊魚嘴中清理食物殘渣的小魚一樣,構成了一條奇妙的生態鏈。
炒車族也受到了4S店內銷售人員的歡迎。4S店內銷售人員任務量包括兩個標準,一個是熱銷車型的任務量,一個是滯銷車型的任務量。如果不好賣的車型任務沒有完成,則只能按比例拿獎金中的一部分。“所以,幫著炒車族售加價車型所拿取的回扣,對于4S店的銷售人員來說,比賺獎金要容易和實惠得多。”
其實,廠商對于炒車族的態度也是曖昧不明。剛剛從某日系品牌的4S店跳槽的陳斌說,近一年以來,廠商實際上對經銷商加價銷售暗中默許,主要也是因為車市價格體系的混亂和冷熱不均。“以一汽大眾為例,CC、高爾夫屬于加價熱銷的車型,但對于寶來、捷達等車型,有的經銷商就在賠錢。經銷商不得不通過加價的車型,來把利潤找補回來。”
雖然炒車族已經是汽車銷售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但炒車族能拿到熱門車,還要靠所謂的關系。“如同經銷商求著廠商給多發一些熱銷車型一樣,炒車的人也求著我們。車給誰不是給啊?所以這里就有個關系和利益的問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經銷商說:“肥水肯定不流外人田嘛!”
事實上,無論是市場上還是行業規章,對于炒車行為還是有說法的。不少經銷商為防止銷售人員炒車,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一旦發現炒車行為便立即開除。
“雖然有制度,但實施難度卻很大。”一位經銷商負責人說。
這種情況在2009年表現尤為明顯,當年車市需求暴漲,車企突然意識到產能不足,奇貨可居的車型更成為經銷商的香餑餑。也正因此,炒車族才大行其道。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車企對銷售渠道的管理不善也是炒車行為風靡各地的原因之一。另外,同一款車型,有的地區賣不動,有的地區則買不到,也是部分造成炒車存在的原因。
如何讓炒車行為消失?一些專家認為,中國可以借鑒西歐、北美等汽車市場經驗,這些市場汽車報價都是全國統一價,炒車族無法利用汽車差價進行異地炒車;部分成熟的汽車市場都是實行訂單銷售,消費者接受的信息是明碼標價,經銷商根本沒有辦法提供炒車的價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