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近年來,國內興起“古典音樂風”,這本是好事。不過,一些歐洲“山寨樂團”卻打著“愛樂”、“維也納”等名義“以次充好”,坑害中國樂迷。
前兩天,在德國一家國立樂團擔任小提琴手的一位華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最近一段時間,老聽到歐洲樂團到中國巡回演出。他開始以為這是金融危機下歐洲樂團發現了“新大陸”,說明中國成為新的世界音樂市場,也說明中國人的音樂欣賞水平在提高。但他與國內朋友聊起來才發現,很多去中國演出的歐洲樂團水分很多。近期一家自稱“德國萊比錫愛樂樂團”的其實名為“萊比錫室內樂團”。據記者調查,在德國,像這樣地區性的室內樂團有近20家。有德國媒體稱,很多樂團的成員大多來自當地音樂學院的老師和學生。
近日,奧地利華人間也議論著一家以“維也納交響樂團”名義在中國舉辦新年音樂會的樂團。不過,在這家樂團的宣傳海報上并沒有看到“維也納交響樂團”字樣,海報下方一行小字用外文注明了演出單位。記者查證發現,這家樂團的中文譯名實際為“交響維也納管弦樂團”。實際上,真正的維也納交響樂團當時正在維也納音樂廳舉辦新年音樂會。
據媒體報道,歐洲樂團以次充好、夸大宣傳的現象屢有發生。一支很難搜索到演出記錄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在上海演出時被宣傳為“代表俄羅斯芭蕾藝術最高水準”;而一些打著約翰·施特勞斯家族旗號的維也納樂團,則被樂迷們揭出是在校學生、休假樂手臨時拼湊的“旅游樂團”;所謂的“王者之舞”,其實是 《大河之舞》的退休舞者等等。
一位柏林音樂會策劃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一些樂團本來并不存在,為了到中國演出,他們在德國、奧地利等地注冊一個與知名樂團名稱類似的樂團,就取得了合法身份。巡演結束后,他們會立即注銷。其樂團的成員大多是音樂學院學生或當地樂團淘汰下來的演奏人員,甚至不排除一些業余音樂愛好者。他們的目的就是賺錢,在中國據稱票價從150元到1500元不等。這樣的票價甚至可以與柏林愛樂樂團的演出相比。
據了解,這股山寨風也吹到歐洲,一些歐洲草臺樂團在維也納等地街頭向中國游客兜售所謂的施特勞斯音樂會、莫扎特交響樂團的演出票等等。
對此,有德國華人認為,這些樂團抓住國內一些人的心理,所以行騙屢屢得手。不過也有人認為,其實一些音樂家的水平并不差,是正規樂團的演奏者,但故意混淆視聽不對,甚至是違法的。▲
環球時報201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