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泰晤士報》1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擔心該是馴服增長之虎的時候了 盡管中國準備在2010年再度引領全球增長,媒體也大肆宣揚“北京模式”對自由資本主義的勝利,但有跡象表明,中國領導人正變得十分謹慎。
紐約大學經濟學者努里爾·魯比尼在香港表示,想要經濟強勁復蘇,就必須扭轉“超寬松”的貨幣、財政和信貸政策,避免經濟過熱和通脹。他的話應和了北京的看法。中國似乎正在形成一種共識,即經濟必須減緩步伐。
這將令許多中國人很難接受,因為中國上周公布的奪目增長數字令其可能在今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去年,中國支出5860億美元刺激本國經濟。這創造了1100萬就業崗位,零售額增加了16%以上,房地產價格和上證指數飆漲。但匯豐銀行經濟學家預測,中國將在未來6個月提高利率以降低通脹,并阻止資產價格大幅上升。央行已提高了銀行準備金率,這是收緊信貸的又一舉措。
同時,有關通脹、房價和貧富差距的爭論出人意料地在中文網站上自由展開,十分激烈。有網民寫道:“除了工資,一切都在漲。”一名在線經濟評論員說:“實際上,通貨膨脹已十分可怕了,但沒反映在數字上,因為中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模式還是在30年前擬定的。”這些信號導致亞洲股市下挫,因為投資者想知道,對中國持懷疑態度的人是否有其道理。
在香港的紐約對沖基金投資人詹姆斯·查諾斯表示,中國(的情況)就像“迪拜的1000倍——或更糟”。彭博新聞社本月對全球投資者的一項調查表明,62%的人把中國經濟看成泡沫。香港高盛公司分析人士在給客戶的文件中表示,應采取“進一步的政策收緊措施”來抑制通貨膨脹。政治風險更難計算。中美在匯率、貿易、保護主義、氣候變化等一系列問題上都存在齟齬。
華盛頓國會圖書館剛剛展出了一幅17世紀的地圖,這或許是個巧合,它顯示中國是當時世界的中心。它提醒人們,中國曾經如何看待自身,以及可能再度如何看自己。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或許要留意。▲(作者邁克爾·謝里登,高友斌譯)
環球時報201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