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籃, 何 群, 王歡歡, 李鐵浪, 卿 藍, 王 適
(1.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株洲412004;2.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長沙410208;3.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衡陽醫院,湖南衡陽421001)
脾氣虛證是臨床上小兒疳癥常見的證侯群之一,目前多用健脾益氣方內服進行治療。然而小兒服用湯劑有一定困難,尋找合適的針對小兒的治療方法乃臨床急需。捏脊療法為中醫特色療法之一,廣泛用于臨床多種疾病,特別是小兒疳證的治療中,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捏脊療法配合藥物等綜合治療,對其單獨使用的療效觀察偏少,能否推廣適合小兒特色的捏脊療法是目前學術界關注的內容之一。本文探索單獨使用捏脊療法對脾氣虛癥的治療效果,以評價能否單獨使用該法對脾氣虛癥進行治療。血液中的D-木糖含量是反應腸道功能的重要指標,本實驗通過對D-木糖含量的測定來檢定實驗兔的胃腸道功能從而對比各個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據報道:脾氣虛癥患者,木糖排泄率多數降低,表明小腸的吸收功能減弱。本研究以利血平復制的脾氣虛證模型家兔為研究對象,通過捏脊療法對血清中的D-木糖的含量的影響,觀察捏脊療法治療脾氣虛癥的療效,并與四君子湯進行對比,探討捏脊療法治療脾氣虛癥的可行性。
1.1 動物 健康成年新西蘭大白兔,湖南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2 藥品與試劑 D-木糖:中國惠興生化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080118;間苯三酚:天津市光復精細化工研究所 批號20070607;冰醋酸:分析純;四君子湯: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院藥劑科提供;二次蒸餾水(自制)。
1.3 主要儀器 TU-1900雙光束紫外可見光光度計: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公司。
2.1 雙波長分光光度法血中D-木糖含量測定的方法學考察[1]
2.1.1 標準對照液的配制[1]稱取30.1 mg木糖用重蒸水溶解并稀釋至100 mL,配置成2.0 mmol/L的木糖對照品溶液。
2.1.2 最大吸收波長的測定 將標準對照液在雙光束紫外可見光光度計下掃描,記錄其紫外吸收光譜。結果顯示,D-木糖在550 nm處有最大吸收波長。
2.1.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試管若干,在供試品測定管、標準對照管和空白管中分別加入血清、標準液和雙蒸水各50 μL,各管加入顯色劑(取間苯三酚約0.5 g,精密稱定,加入100 mL冰醋酸及6 mL濃鹽酸)5 mL,混勻,100℃水浴中10 min,流水冷卻至室溫。用550 nm波長,以空白管調零,讀取測定管、標準管的吸收值(Abs)。
2.1.4 線性關系考察 取D-木糖標準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入雙蒸水溶解,定容至100 mL,搖勻,即得母液。分別移取 10、20、40、60、80、100 mL,置 100 mL 量瓶中,加入雙蒸水至刻度,搖勻,即得 0.6、1.2、2.4、3.6、4.8、6.0 mmol/L 的標準對照品溶液。取各標準對照品溶液,于雙光束紫外可見光光度計測定吸光度,得吸收度與濃度的線性回歸方程為:Y=0.235 4X+0.049 1(R2=0.994 3,R=0.997 1)實驗結果表明,樣品的濃度在0.6 mmol/L到6 mmol/L之間線性關系良好。
2.1.5 儀器精密度實驗 取正常兔血清50 μL,加入顯色劑5 mL,混勻,于100℃水浴加熱10 min,流水冷卻至室溫,測定A值,重復6次,計算得其RSD為0.404 5%,表明儀器精密度符合分析方法的要求,結果見表1。

表1 儀器精密度測定結果
2.1.6 穩定性實驗 取正常兔血清50 μL,按2.1.4項法測定A值,每隔1 h測定1次,結果見表2。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可知,吸收值隨時間變化的函數關系符合零級數學方程表達式為:Y=-1.55X+101.6,決定系數 R2=0.950 8,P <0.05,將吸收值下降至95%所需時間代入方程中得測定時間4.258 h,供試品溶液在4.258個小時內穩定。

表2 穩定性測定結果
2.1.7 重復性測定 取試管6支,分別加入正常兔血清50 μL,再加入顯色劑5 mL,混勻,在100℃水浴加熱10 min,流水冷卻至室溫,測定A值,計算得其平均值=0.367 45,RSD=1.78%,表明重復性良好,測定結果見表3。

表3 重復性測定結果
方法學考察表明該分析方法簡便、快速、準確,靈敏度高、重復性好(RSD=1.78%),供試品溶液在4.258個小時內穩定,可用于本項研究中D-木糖的含量測定。
2.2 不同治療方法對脾氣虛證家兔的療效研究實驗設計及結果處理
2.2.1 家兔的選擇與分組 選用重量為1.4~2.1 kg的普通級家兔32只,♀♂各半,動物購買后,正常喂養1周,觀察健康情況,稱重,編號,隨機分為4組:空白對照組、模型治療組、捏脊治療組、中藥治療組(四君子湯治療組)。每組8只。
2.2.2 脾氣虛癥模型兔的制備 除空白組外,各組家兔每日1次肌內注射利血平注射液0.25 mg/kg,連續5 d,制作脾氣虛癥動物模型。空白組家兔同期肌肉注射生理鹽水0.25 mg/kg,連續 5 d[3]。
2.2.3 各組處理方法及實驗數據的統計學處理結果 空白組:每日1次灌喂生理鹽水10 mL/kg,連續兩周。模型組:每日1次灌喂生理鹽水10 mL/kg,連續兩周。中藥組:給予四君子湯治療,每日1次灌喂四君子湯10 mL/kg,連續兩周。捏脊組:每日捏脊1次,7 d為1個療程,連續2個療程,分別測定4組家兔在實驗結束后(第15天)血清中的D-木糖含量,結果見表4。
表4 第15天各組家兔血清中D-木糖含量測定結果(±s,n=8)

表4 第15天各組家兔血清中D-木糖含量測定結果(±s,n=8)
/mmol/L空白組組別 D-木糖平均濃度5.288 8±0.980 6模型組 3.351 5±1.186 7捏脊組 4.748 0±0.741 4中藥組5.029 4±1.077 3
將每組中測得的數據依次采用3S法、狄克松(Dixon)法、格拉布斯(Grubbs)法、指數分布樣本法檢驗異常值,結果顯示每組數據無異常值(P<0.05);數據經正態性檢驗(Shapiro Wilk法、Kolmogorov-Smirnov法),均滿足正態性(P>0.05);數據經方差齊性檢驗(Bartlett卡方檢驗、Levene檢驗),均滿足方差齊性(P>0.05)。所以采用完全隨機單因素試驗統計分析進行多重比較(LSD法),結果如表5。

表5 治療第15天各組D-木糖濃度多重比較結果
3.1通過實驗結果得知: 模型組與空白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造模成功;空白組與捏脊組、中藥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捏脊組、中藥組均與模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治療效果顯著;其中捏脊組與中藥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2 D-木糖是一種五碳糖,通常在血液中不存在。樊欣榮[3]等認為,D-木糖在小腸內通過被動擴散的方式進行吸收,不需消化酶參與,吸收后在體內不被肝臟代謝,經腎排出,其吸收水平能夠反映小腸的表面積及小腸吸收功能水平。本實驗用利血平造模,以期在模型動物上模擬人的脾氣虛證,實驗結果顯示造模成功。捏脊療法為中醫的特色療法之一,廣泛流傳于民間,且已被應用于臨床治療之中。本實驗利用捏脊療法治療脾氣虛證并與傳統中藥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捏脊療法與中藥湯劑療法治療效果相近,值得進一步向臨床推廣。
[1]李幼生,劉放南,盛學勤,等.血清或尿液木糖快速測定及應用[J].陜西醫學檢驗,1995,10(2):1-2.
[2]張 銳,王聯清,李雨升,等.捏積療法對脾虛家兔血漿胃泌素的影響[J].按摩與導引,2004,10(20):5-7.
[3]樊欣榮,朱文鋒,伍參榮,等.太陰與陽明病證實驗大鼠小腸D-木糖的吸收功能及肝臟ATP酶活性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1(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