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陸新之
商會觀察 輕資產公司并購起步
文 · 陸新之
智力產業是一種專業服務性產業,除了房地產服務公司外,還包括各類咨詢、策劃、廣告和培訓等輕資產公司。智力資本以知識及其管理為核心,構成了企業的輕資產

2010年3月26日,深圳世聯地產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聯”)召開了第一屆董事會第十三次會議,除公布了一系列喜人的財務數字外,公告中還提到董事會全票審議通過了《關于使用部分超募資金收購濟南信立怡高物業顧問有限公司的議案》。4月15日,世聯的股東大會正式通過該議案。內地輕資產智力產業的第一例收購案,自此塵埃落定,雙雄順利攜手。
世聯是房地產服務業的領跑企業,無論是業績還是品牌影響力,都是行業的佼佼者。它能成為A股首家房地產服務業上市公司是實至名歸。世聯的IPO(首次公開募股)獲得超額認購,現時價格的市盈率依然保持在較高水準,這可看作是資本市場對于它的認同和評價。濟南信立怡高物業顧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立怡高”)是山東省內最大的房地產營銷策劃及銷售代理綜合服務商。
世聯和信立怡高,都屬于以智力資本為核心競爭力的智力產業。
智力資本是為解釋企業市場價值同財務資本之間的差異而提出的,它是導致這些差異產生的各種無形資本的總稱。它將智力的含義由個體的范圍拓展到組織范圍,借用描述個人特征的方式來描述一個組織的特征,是指存在于組織中的能提高企業競爭力、為企業增加價值的無形資產。
智力產業是一種專業服務性產業,除了房地產服務公司外,還包括各類咨詢、策劃、廣告和培訓等輕資產公司。智力資本以知識及其管理為核心,構成了企業的輕資產。
輕資產運營是一種以價值為驅動的新型資本戰略,是網絡時代與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戰略的新結構。輕資產運營必須根據知識管理的內容和要求,以人力資源管理為紐帶,通過建立良好的管理系統平臺,促進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房地產代理企業和房地產商品交易雙方都離不開中間人,它們堪稱房地產市場正常運轉的“潤滑劑”和“平衡器”。房地產業能迅速成長壯大,與代理業的持續貢獻密不可分。
這次引起工商界關注的收購,并不只是因為其接近5000萬元的交易金額,也不只是因為其涉及到A股第一家房地產服務業公司——世聯,更大程度上,是因為這是內地輕資產服務業智力公司并購的第一例。

帶著對這一并購案的濃厚興趣,筆者走訪了世聯董事長陳勁松。他將2010年定義為重要的投入年。陳勁松認為,2010年是世聯子公司升級的一年(世聯進入城市的市場占有率提升,對提高邊際利潤有著顯著的效果),同時也是世聯積極尋找可能的(同業)合作伙伴和探討新業務方向的一年。而對濟南信立怡高的購并,是世聯的第一個成果。未來,世聯還會與更多的同業攜手,探索更多的合作方式。
輕資產運營是國際著名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特別推崇的戰略,以輕資產模式擴張與以自有資本經營相比,可以獲得更強的盈利能力、更快的發展速度與更持續的增長動力。
在高度技術化的新知識經濟時代中,企業的競爭已經逐步由資源加工轉為信息加工,從運用原料轉為運用理念。在這種背景下,新生的輕資產運營模式正催生全球的一流企業。
輕資產運營的行為模式、經營作風及企業文化都展現出新的特征,并對企業的運營力提出了新的挑戰,呼喚新的管理技巧和策略的產生。
并購的難點和解決
2010年,逐漸走出金融危機影響的中國經濟,在各領域都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力,房地產業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許多原先不起眼的二三線城市,如今已成為城市化進程中的新主角。為了跟上房地產行業發展的腳步,業績優秀的房地產代理商開始了自己的兼并整合之路,以擴大規模,提高服務水準。
對房地產代理業有著深入研究的學者、天津財經學院的教授羅永泰認為,房地產代理業的兼并整合,一般有三種模式:一是以代理業標桿企業為中心,整合中小企業,組成專業集團公司;二是行業內的優秀企業之間平等合作,共同組成大型專業服務集團;最后一種方式,就是以加盟品牌服務企業的方式,在全國市場快速擴張。
2010年,我國大大小小的房地產代理企業有數十萬家之多。據羅永泰總結,代理企業可劃分為四大類:一是從大型房地產公司派生出來的房地產服務公司;二是抓住了市場先機,搶先發展起來的規模較大、發展較為成熟的公司;三是掛靠在政府部門的服務公司;四是由營銷策劃人、銷售經理、廣告人等牽頭組建的小型公司。在這四類公司當中,前兩者由于競爭優勢較大、資金和專業等實力較強,將是未來市場中的主體,而后兩者則由于先天不足難以在市場中繼續立足,將是被淘汰的主要群體。而世聯和怡高,恰恰就是第二類之中的佼佼者。
世聯成功并購信立怡高后,董事長陳勁松談到公司的第一次兼并的感受時,略帶興奮地說:“這次合并,確實是摸著石頭過河,雙方都希望能找到一條好的合作之路,提高未來的行業集中度。”他特別強調:“我們不是單店和單店的合作,而是人和人的合作。”
一般來說,輕資產的服務專業公司在進行收購時,其價格的確立,一般是基于國際公允價格的評估,而不是資產估值,同時還和團隊的業績表現掛鉤。而在代理行業中,非上市企業的收購價格,就是以其每年的營業額為基礎,按照市盈率的一個約定倍數進行計算。

陳勁松我們不是單店和單店的合作,而是人和人的合作。”
在收購談判中出現價格不一致的情況,是很正常的。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企業并購中,價格向來都是談判的重中之重。一次性順利談成的案例,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何況是雙方首開國內房地產代理業并購的先河,更無先例可循。
這次并購的全過程,給世聯高層最深的一個體會,是這種服務型輕資產企業的估值,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術業有專攻。以房地產顧問見長的世聯,在并購方面完全是一個新手。為了做好并購工作,世聯和科爾尼公司等一流的咨詢公司合作,聘請了他們的專家做自己的并購顧問。
在并購專家看來,服務行業的發展有三個階段,即積累期、集中期和聯盟期。我國的房地產代理業處于積累期向集中期發展的過程中。這個過程大概會持續5-10年的時間。而行業內的并購,隨著這個行業規模化的發展已慢慢開始。但在并購的過程中,中國的輕資產服務行業的定價,目前還沒有能直接借鑒的例子。世聯和信立怡高的合并,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嘗試。
在世聯高層看來,他們不希望自己像投行或IPO投資者那樣,投資信立怡高是為了以后贏利時能退出去。他們深刻理解到,代理服務業的合作,實際上是以人的價值為主。參股合作后,必須要取得雙贏才有意義,幫助對方的公司發展起來,實現雙贏,才是最重要的。
從這個角度看,簡單的以市盈率的方式去評估一個服務型企業的價值,未必是最公正的。另外,中國房地產的發展軌跡已經確定,前幾年是非正常非理性的年份,現在很多企業都處在非成熟期、非穩定期。這個時候簡單地用一年的業績好壞來進行評判,有些不合理。
起初世聯內部的高管都對參股合作非常積極。但面對雙方的現實分歧,怎樣才能和信立怡高繼續合作下去,眾人都苦無良策。
這時,世聯執行董事、副總經理梁興安提出:“我認為,與人力型公司的合作,不是資本的合作,而是一群人跟另外一群人的合作。這一群人跟那一群人是不是對未來的想法一致,這兩群人是否能互相吸引和互相去了解,是否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基礎,是合作的前提。”
梁興安認為,“核心問題不在于價格方面的分歧,而在于雙方的認識上,即大家共同發展的基礎存不存在?信立怡高的團隊對我們共同發展的理念和世聯現在的理念,他們認不認同?大家對行業的看法和未來是否觀點一致,對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和追求認不認同?我們所信奉的給客戶創造價值,專業問題和專業立場,追求一個專業高度和價值——這方面對方認不認同?我們首先要追求這些方面大家達成一致,如果不一致的話,那就不是價錢的問題了。顯然,只是談價格的話,會把大家引入到死胡同。”
梁興安的此番話,讓眾人豁然開朗。梁興安還建議,要跟信立怡高的所有管理成員進行面對面的溝通,把雙方的理念談清楚。這個問題解決了,雙方就有可能繼續走下走,才會有合作的基礎。
對世聯的人來說,這是自己企業的第一次并購,所有的參與者都有這樣一個親身體會:人力型公司收購的其實不是資產,合作的也不是資本,而是以資本為工具和線索進行的人與人的合作、團隊與團隊的合作。人的合作理念、戰略發展的一些原則和想法,應該是合作的前提。如果沒有這個前提,雖然從法律上能完成合并,但雙方并沒有真的凝聚成一股力量,勁兒沒有往一處使,是很難長久堅持下去的。

樂智強世聯和信立怡高,都屬于以智力資本為核心競爭力的智力產業
雖然大家統一了思想認識,但是世聯和信立怡高的高管們也都明白,合并后他們的工作更艱巨:雙方是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地域背景、企業背景和文化背景都有不小的差別。這種情況下的合作,對雙方觀念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未來幾年內不斷地磨合。
世聯和信立怡高都是有十幾年文化積淀的公司,他們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經營套路。其中,世聯又是一家具有公眾影響力的公司,在運行規則等很多方面都有嚴格的規范要求。信立怡高過去是一家區域性的公司,是一家純粹的民營企業,從文化理念到運營管理,再到市場上具體業務的做法,甚至到運營管控等,和世聯都有許多差異。
不同的地方分公司,有很多獨特的本土辦法和本土政策。在合作的開始,必須允許這種情況的存在。對于并購者來說,可以指出來某個做法不合適,但不要希望在一夜之間就能完全改變,那樣只會讓它無所適從。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在轉變上不能拐大彎。對于被并購者來說,合并融合的過程,其實也是他們自己逐步去學習先進,改變習慣的過程,這也需要一個理解和接受的時間。一句話,融合不能操之過急。
無論在現實中還有什么樣的問題,這次的并購從總體上說是成功的,這給了陳勁松和樂智強及兩家公司的管理層更強的信心。
在具體的合作技術方面,世聯表示出了充分的耐心,他們相信在未來的3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會完成雙方的融合。他們認為,對于信立怡高這樣比較成熟、穩定的團隊,他們所要做的不是去改造,而是以一種幫助他們的姿態去做工作。信立怡高需要什么樣的支持,他們就提供什么樣的支持;需要他們提供哪方面的資源,他們就提供哪方面的資源。然后,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磨合,最后雙方達到新的統一。
世聯和信立怡高合并后,后者成為控股子公司,融合的第一步就是財務。這也是上市公司的規范要求之一。在雙方3年的磨合期內,企業組織架構、業務合作等都可慢慢來,唯有財務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審計報表的要求完成合并。
世聯成功并購信立怡高的案例說明這樣一個事實:和其他類型的企業并購不同,在房地產服務這種智力型輕公司的合并中,思想的整合在前不在后。具體來說,就是要把整合思想放在前面,而不是并購之后再談整合,如果待到并購之后再去考慮整合思想的事情,已經來不及了,人心早已散了,再想重新收攏、修復基本上不可能。
因此,這類企業如果想合并,首先應該統一思想,思想統一了,后面的事情就會很順利,如果思想不統一,說明其中還有問題,不要急于求成。其次,在合并時還要辯證地看待資產負債表,一般來說,表外的資產比表內的更重要,表內資產其實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
在輕企業并購時,很多中國企業都說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等。而且,大多數的中國企業也都說自己是在以人為本,沒有人會說我們不以人為本。但是,事實卻是,真正以人為本地對待人力資源的企業少之又少。
所以,我們有理由對這次的購并案例寄以持續的關注。
中國新時代 201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