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
(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電子工程系,北京 100102)
在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中,傳統的教法與做法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實要求。適應社會、適應學生的高職課程改革進入到教師的日常工作。在課程改革的探索過程中,為了保證課程教學體系的平穩過渡、保證課程教學的成功實施,對影響課程教學的因素和對課程改革的道路進行定性的分析是必要的。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還是客體,這是關系到教育如何進行的根本問題。學生主體論的教育觀必然要求教育創造一切條件使得學生能夠自我學習,自我激勵,自我完善。[1]學生客體論的教育觀難免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教育者的一切設計,亦步亦趨地跟著老師的指引,從而扼殺學習的主動性。如果認為學生既是教育的主體也是教育的客體,那么,有必要理清什么時候、什么程度上是主體和客體?應該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逐步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終生學習但不應該終生做小學生。但高職課堂教學的現狀遠非如此。
學生學習素質的評價關系到高職教育改革的走向。有人認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智商、情商等方面落后于本科院校的學生,因此,高職教材要盡量避免理論深度,盡量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及基本的技能;也有人認為高職院校的學生主要是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高職院校對學生要嚴格管理,實行導師制,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實際情況中,可以發現高職院校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有的學生可能是心理因素、學習習慣等造成學習掌握能力偏低,也有不少學生確實是接受能力、閱讀能力、學習積極性和持久性、學習興趣等等存在不可克服的障礙,不完全具備接受高等教育的條件。如何弱化高等職業教育中的困難部分,使得所有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成了高職院校教師的艱難抉擇,高職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很多院校都在主動地、迫切地尋求專業和課程改革的突破點。[2]
我們還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地域因素。如北京學生幾乎全部在北京就業,我們的專業設置和專業技能一定要符合北京的產業結構,培養的學生要具有足夠的能力能夠滿足首都經濟建設的需要。我們還要考慮到絕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的特點,在關心他們學習的同時,還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有時候,我們甚至應該考慮學生的性別因素。
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素質的分析是必要的,這是我們高職教育和高職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據之一。教育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定量的、客觀的分析是一項嚴肅的、嚴謹的工作,作為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對于學生的基本狀況是清楚的,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采集數據并加以整理,作為課程改革領導層決策的依據。
市場導向使得教師的投入程度受到強烈影響,教師批作業、答疑已經很少甚至滅絕了,很多教師在其他院校兼課,教師的時間和精力并沒有完全投入到教育的各個環節上。這首先在于學校對教師是講成本的,每一課時都構成計價工資;學校要求教師一切問題全部在課堂上解決,推崇“精品課程”,以此來解決教學成本和學生負擔的問題。學生的課堂學習類同于聽講座、聽報告,課前沒預習,課后不復習;作業千篇一律,考試背題背答案;實驗不動手,看老師演示;畢業設計基本沒有,網上下載應付了事。這些都是市場因素對學校、教師和正常的教學環節造成的重大影響,其結果必然是學生受害、社會受害、教師聲譽受損。教育應該相對獨立于市場,教育如果緊跟市場走,很難完整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但是,市場因素對教育的影響又是客觀存在的,如何抑制市場因素對教育的不良影響有賴于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有效干預。
教育受市場因素的腐蝕實質上是利益的驅動而喪失教育的社會職責。但教育還是要考慮成本因素的。如果教師是一帶一的、師徒相授式的教學,那么學生一定會學得很好,但是,教育成本也會居高不下。一些私立學校、貴族學校可以考慮幾個老師帶一個或幾個學生的教育模式。高職教育應該是以合理的成本培養出一定技能的合格人才。成本和學生掌握的技能與程度的關系有待于定量地加以分析。目前,國家對教師實行績效工資,教師的工資應該是大幅度提升的,教師的收入在整個社會應該不低于公務員的收入。在已經實行績效工資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實行師徒制或者導師制,鼓勵和要求教師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中。今后幾年,北京的生源將大幅度下降,教育行政如果能在高職層面試行10-15人的小班上課,一定會給高職教育以從容的改革時間。
師資因素是影響課程教學的最重要因素。德才兼備是一個好教師的評價標準。只有品格高尚的人才會勇于奉獻,只有一技之長的人才能有所奉獻。高職教育要求“雙師”型教師即教師加工程師,要求教師既會講也會做。這在設想上是合理的,但在現實當中很難體現。拿工程師資格證很容易,但有工程師技能卻需要時間和實踐的歷練;同樣,工程師要達到教師的講授水準也需要磨練。鑒于目前的人事制度,真正的“雙師”型教師是稀缺的。僅僅憑一些證書大規模普及“雙師”型教師隊伍,恐怕還不夠,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是師資建設的核心。多途徑多渠道地給予教師實踐的機會,同時,還需要改變教師職稱的上升途徑,規范教師的職業歷程,構建高職院校的獨特師資力量,這需要較長的時間。適度引入市場機制,合理地構建師資隊伍的進退機制,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會成為現實。
實驗和畢業設計是工科專業不可或缺的教學實踐環節,這就離不開教學設備。實驗室建設不僅包括實驗所需要的設備、器材、器件,還應該包括實驗實踐環節的各種規范。硬件設施到位后,實施什么樣的規范才能保證學生的技能掌握到規定的程度。這些軟性的東西需要學校組織教師加以細致系統的整理。實驗室建設是工科技能型課程建設最重要、最困難的部分,但同時又是最被忽視的部分。以實驗室為龍頭的教學改革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技能,但如果沒有相應的規范加以監督、監管、評測,實驗室教學也很容易南轅北轍,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課程教學的制約因素是我們課程改革的著眼點,有文章探討過針對這些因素的改革思路。但是,這些因素有賴于社會大環境長時間的改善,可以是我們課程改革的著眼點但很難是著力點,我們必須找到切實可行的持續改善的課程改革的道路。我們以為,針對高等職業教育,以專業技能為目標的課程改革是現實的、可操作的。[3]
課程改革的目標不能離開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高職教育實際上應該培養學生具備市場需要的技能。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在各種約束條件下盡量給予學生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技能。約束條件是指師資力量、教學成本、學生現狀等課程教學的制約因素。無論怎么分析市場需求、無論怎么分析就業崗位群、無論學生如何變化,高職教育如果不能給予學生市場生存的技能,那么,高職教育的目標就不能達到。課程改革始終不能忘記授予學生“漁、獵”的技能。當我們抱怨專業不能涵蓋社會需要或者與社會崗位有距離的時候,與其革新專業,不如審視我們的專業技能是否具備社會需求、技能程度是否滿足崗位要求、技能寬度是否滿足工作需要。我們不應該盯住專業不放,而應該注重專業的實質技能。計算機控制技術的專業技能可以概括為三類:第一,電工電子技術;第二,智能儀表儀器的軟硬件設計;第三,工控系統集成與調試。相對于這三項技能,可以把各門課程歸結其下,成為課程群或者稱之為技能課程模塊的大課程。表1是計算機控制技術專業的課程歸納表。因此,課程改革首先要對技能課程模塊進行整合;其次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方面予以改變,緊緊圍繞技能要求去組織教與學;再次,盡量與社會專業技能考核掛鉤,力圖通過社會化考試獲取國家相關職業證書。除了專業技能,學生還需要一些公共技能。計算機應用技能是現代社會的普遍要求,學生在工作崗位上要能夠使用一些辦公軟件和工具軟件,因此,這些課程的學習也是必要的。為照顧學生的個人興趣,學生還能夠選修自己感興趣的技能課程模塊。我們每屆學生都有人自學考取會計師、導游員等證,如果學校安排這么一些技能課程模塊,相信有更多的學生能夠兼顧自己的興趣,獲取類似的職業證書,這有利于工管結合,也有利于復合人才的培養,同時拓展了學生的就業面。如此看來,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教與學的改變,可能還需要改變一些教學管理環節。比如,專業教研室細化為技能教研組,學生能夠自由地選修非本專業的技能課程模塊或者技能課程模塊的分課程。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掌握技能的時候,無論對于學生的學習、教師的工作、還是對于學校的教學管理都具備了客觀的基礎,比如,對于教師的工作評價,既用不著學生的主觀打分,也用不著督導的聽課分析,學生拿到國家職業證書就是最公正的客觀評價。技能課程模塊對于原本若干門分散的課程進行了綜合,這本身就是很好的改革。原來的教學體系是學一門考一門結一門,相關的各門課程沒有綜合,甚至把先后關系的課程并行或者倒過來安排教學也不少見。
我們還要協調好英語、數學等基礎課程模塊與專業技能課程模塊的關系,要保證專業技能課程學習的充足時間,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課程改革的技能目標原則要求教師首先必須具備同樣的或者更高的技能,這就要求學校要下大力氣梳理整合教師隊伍的技能、培訓和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技能水平、引進有較高技能水平的專業教師充實教師隊伍;然后借鑒成功的教學模式,比如項目導向的教學方式,進行有效的課程教學改革。[4]
我們在借鑒和學習項目導向的教學方式的過程當中,應該允許教師有適度的彈性,以利于教師的比較、反復、鞏固、提高。改革應該是改變中的改善,改善中的改變,兩者必須同時具備。
還應該善于發現和保護教師當中自發進行的課程改革。不管如何改革,只要能更有效地達到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目的、符合黨的教育方針、順從師生的個人意愿,就值得肯定和鼓勵。在教學方法上,在借鑒學習先進經驗和鼓勵創造創新兩者之間有適當的共容,體現學校管理的民主精神。
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應該有寬容的一面。要求所有的課程都按照一種教學方法顯然不符合世界多樣性的哲學觀;學生給老師打分、末位淘汰也把教師置于被動狀態。管理層的寬容能使教師的課程改革精雕細刻,更臻完善。

表1 計算機控制技術專業技能與課程模塊
高等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實事求是地兼顧市場的需求,因此,課程改革緊緊圍繞技能目標是很好的選擇。同時,在技能目標和課程教學的各種制約因素之間建立定量的分析也是迫切需要的,課程教學的方法還應該是多樣而有效的,這有助于形成高效和諧的高職教育體系。
[1]劉次林.學生作為教育主體[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1(3):51-53.
[2]吳建新.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9(11):32-33.
[3]程宜康,吳景松.對當前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學術論壇,2008(4):47-49.
[4]萬平.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0):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