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肖 磊
●郜曉惠 汪新華
據英國路透社8日報道,美國一個行業組織稱,中國制造商通過第三國中轉出口,以此規避美國針對中國鋼絲產品的反傾銷稅。
這個名為“美國反傾銷及反補貼稅命令執行聯盟”的組織稱,已獲得“有力的證據”,證明某些外國制造商(中國的)如何規避關稅。該組織說,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將產品發往第三國,然后“稱為原產國以規避關稅”。
該組織在一份聲明中指責這種做法是“貨物轉運”,稱“中國制造商還在第三國對產品進行一些改動,或給中國制造的產品貼上標為其他原產國的標簽。”被該組織點名的“第三方國家”有越南、韓國、馬來西亞、加拿大和墨西哥。另外,中國內地的制造商利用香港和臺灣向美國轉運產品,規避關稅的意圖顯而易見。
這個由6家鋼絲產品制造公司組成的聯盟說,政府因規避關稅“每年至少損失8400萬美元”,而且也“危及就業”。他們已將這個問題告知了美國政府和國會議員。
針對這一問題,對外經貿大學教授盧進勇向《環球時報》介紹說,以轉口貿易的行為規避反傾銷稅的做法在紡織品配額時期就有,也是世界各國進出口商突破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一定時期內可能奏效,但因為突破了對方的貿易壁壘,對方自然會通過修改規則、政策調整等方式來反擊,所以這種規避反傾銷稅的做法不會是長期存在的。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姚新超分析說,產生此次爭議的一個原因是,國際貿易中原產地規則不統一。各國以及WTO都有一套原產地規則和諸多例外,各國在國際貿易中傾向于采用對自己有利的原產地規則。
路透社稱,美國以傾銷或“不公平”補貼為由對中國鋼鐵產品加征關稅,已成為美中貿易關系緊張持續升級的一部分。姚新超表示,聯系這些貿易摩擦看,這是美國國內利益團體通過向政府施壓,希望減少外來團體對本國產業沖擊的做法。▲
環球時報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