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 雨
前不久出臺的《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稿)》引發了廣泛爭論。有媒體認為,該條例(意見稿)關于扶持國貨的規定與WTO相關協議背道而馳。但在筆者看來,在中美關于外交和貿易的爭執聲中出臺這樣的政府采購行為規范,既滿足了相關行業翹首期待多年的愿望,也剛好適應了崛起后的中國在外交和貿易等領域所持有的恰當姿態。只是,該條例就如何界定和支持國貨的條款內容,描述還甚為模糊,需要加以進一步細化。
市場化的目的,不應當為市場化而市場化,而是為了謀求自身更大的發展而市場化。在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復雜環境中,政府采購不可能是純粹的市場行為,它首先要服從政府所在的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政府采購除了我們熟悉的辦公、建設等用途,更典型的政府采購行為是用于國防用途。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政府都將支持國貨作為政府采購的基本做法,從而形成了事實上的國際慣例。
市場經濟的啟蒙者亞當·斯密反對重商主義、反對重農主義、反對貿易保護,反對政府阻礙自由貿易的各種政策,但他在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仍然同意一定的政策約束和扶持,比如在那個時代為鞏固海軍而扶持漁業。如今,我們已經身處全球信息化的時代,軟件與計算機作為信息化應用的主要工具,對于國家安全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軟件與計算機領域的政府采購行為,值得深入考察。
在亞當·斯密的年代,成本這一概念還是由傳統的生產成本和運輸成本構成的。但在日新月異的信息科技水平和基于互聯網的全球化時代,由運輸形成的自然屏障早已不再發揮作用。
條例將“本國貨物”描述為:“在中國境內生產、且國內生產成本超過一定比例的最終產品”。眾所周知,軟件和互聯網產品(服務)幾乎都是零邊際成本。軟件非一般制造品,其成本集中于研究和開發階段,復制生產和運輸的成本都趨近于零。這樣,“生產”一詞很容易被狹隘地理解為其承載媒介(如光盤、軟盤及包裝物)的生產,那么國外產品能夠輕而易舉地喬裝成“本國貨物”,從而繞開條例限制。
互聯網產品比軟件有著更加徹底趨零的邊際成本,例如谷歌就是利用這種廣義生產和傳播的零邊際成本迅速實現了各個新興信息領域的事實壟斷。而且,軟件與互聯網在未來將更加密不可分,越來越多的軟件產品可以通過互聯網提供給用戶。無論網站的服務器在哪里,其服務都能在瞬間提供到用戶的桌面。既然立足于支持國貨的發展,筆者希望能夠充分考慮到信息化的時代特點,細細斟酌國貨的界定條件。▲(作者是技術經濟觀察家。)
環球時報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