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 ●本報記者 盧長銀 王艷● 陳一 柳玉鵬
中國宣布摧毀國內最大黑客培訓網的消息9日沒有贏得西方多少贊許,卻招來他們對中國的集體猜疑,“裝門面”、“搞宣傳”、“做樣子”等帽子被一頂頂地扣到中國頭上。美國《洛杉磯時報》采訪的西方專家說,這是陷入谷歌危機的中國給國際觀眾做的一場戲。而《紐約時報》總結說,這種猜疑歸根結底是由于西方專家不相信中國維護網絡安全的決心。在西方媒體眼中,“黑客”原本是個普通的詞匯,但近年來它與“中國”的結合產生了令人驚奇的化學反應,擁有3.8億網民的中國被它們興奮地描述為一個黑客廣告隨處可見、甚至擁有“黑客文化”的社會,而“中國黑客”也成了最令西方關注的神奇群體。他們究竟是怎樣的人,為何有如此強的愛國情緒,這些都令西方好奇。當然,西方最希望證明的是他們和中國政府存在著某種聯系。
“黑鷹墜落”引來各種猜疑
上個月發生的谷歌事件讓國際媒體對任何有關中國黑客的消息都異常敏感。中國官方媒體8日剛一發布國內最大的黑客培訓網站“黑鷹安全網”主要嫌犯被捕的消息,就引起法新社等西方通訊社關注。9日,這一消息登上了幾乎所有西方主流媒體網站,由于被查封的網站名為“黑鷹安全網”,還有美國媒體套用好萊塢電影名將報道標題定為“黑鷹墜落”。“俄羅斯之聲”說,中國此舉顯示了政府打擊黑客的決心,這是令俄羅斯高興的消息,徹底解決黑客問題需要各國共同努力。但與此同時,此事卻在西方媒體上演變為對中國的一次集體猜疑。
首先受到猜疑的是案情公布的時機。美國《華爾街日報》9日說,此次涉案的幾名黑客去年11月就已被捕,卻時隔數月才公布消息,這顯然是不同尋常的。美國網絡安全專家說,谷歌上個月指控遭到來自中國的網絡攻擊,中國此時公布消息是想做出姿態,“但不幸的是它不過是場打鼴鼠游戲”,只抓幾名黑客,其他黑客卻安然無恙。
多倫多大學芒克國際研究中心網絡安全專家羅納德說,中國并未關閉用來發動網絡攻擊的那些知名服務器,僅逮捕3名黑客不可能帶來實質性改變,“只是裝點門面。”《洛杉磯時報》說,一些人認為此次逮捕顯示出中國對黑客的打擊更加嚴肅,但批評者說它不過是在谷歌危機期間針對國際觀眾的宣傳策略。
一名中國司法業內人士9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依據中國司法管理,案情必須確定無疑才會對外公布,在抓捕黑客近3個月后公布消息并不稀奇。
在質疑中國打擊黑客只是“做樣子”的同時,一些西方媒體似乎有意把中國描述成一個黑客泛濫的社會。《紐約時報》稱,黑客攻擊在中國很流行,通過黑客行為可以盜取他人網游賬戶、信用卡賬號甚至搞間諜活動。中國政府去年修改刑法,將提供黑客工具列入犯罪,但西方政府和公司越來越擔心背后支持入侵西方網絡的正是中國政府。《洛杉磯時報》說,為傳授黑客技術掙錢,“黑鷹安全網”打出了“花一分鐘學習,你的人生更精彩!”的廣告,這樣的廣告在中國相當多,如果中國真想打擊黑客,檢察官根本無需舉報,因為中國互聯網、雜志甚至公交車站,到處都能看到招募黑客的廣告。
《泰晤士報》說,黑客工具已在中國網站上公開出售,能幫助黑客實施遠程計算機控制的“灰鴿子”軟件僅售100元人民幣。《洛杉磯時報》說,中國黑客培訓網站還有很多,即使是被關閉的“黑鷹”也可能通過更換網址復活,這樣的打擊并不能削弱中國的“黑客文化”。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專家唐嵐9日對《環球時報》表示,西方媒體對此事的種種反應顯示出他們對中國天然的猜疑,按照西方的邏輯,中國在黑客問題上不作為等同于縱容黑客威脅,打擊黑客又會說是作秀。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方濱興說,中國打擊黑客培訓網站意在警示國民黑客攻擊不能濫用。他認為,中國無意向西方觀眾作秀。
爭為“中國黑客”畫群像
美國前情報總監麥康奈爾7日表示,中國致力于發展網絡戰,中國網絡戰能力全球第六。一名長期在歐洲生活的華人專家9日對《環球時報》說,西方近年來炒作中國黑客威脅主要是靠這種政界出面、媒體配合的方式。不過在谷歌事件后,西方媒體似乎將目光更多投向了中國黑客個體,試圖為他們眼中這一中國最神秘的群體描繪出一幅群像。
在《紐約時報》2日刊登的文章中,該報記者巴羅扎走進了中國黑客MAJIA在長沙的家,在文章中,20多歲的MAJIA被描繪成一個癡迷黑客技術的年輕人,他上大學時受朋友影響對黑客產生興趣,畢業后為取悅父母成為公務員,但每天下班回到家,他就變身為一名黑客,揮灑自己的激情。他告訴巴羅扎,很多中國年輕人當黑客是為了錢,賣惡意程序、竊取他人銀行賬戶都可以賺錢,于是,《紐約時報》將中國黑客圈形容為一個追求愛好和金錢的地下世界,并稱網絡攻擊在中國正在成為一項“國家體育運動”。文章結尾,巴羅扎還不忘暗示中國黑客背后受到了中國政府的支持。
2007年3月,美國CNN記者沃斯也曾到舟山島走訪中國黑客,宣稱這些中國“電子民兵”專門攻擊世界各地的政府和私人網站,并承認受到中國政府資助。然而接受其訪問的黑客蕭晨(化名)隨后向《環球時報》怒斥CNN記者“瞎說”,稱CNN記者在采訪中一再預設答案引誘他回答。
今年1月20日,路透社刊登題為“谷歌遇襲讓聚光燈打向中國紅客”的文章,將“紅客”形容為一群被愛國主義情緒激發的年輕黑客,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發生時,他們曾與美國黑客對戰,今年初伊朗網軍襲擊百度時,他們曾對伊朗網站發動報復。有意思的是,文章一邊宣稱“紅客”與中國政府和軍方很難建立聯系,一邊又引用無法證實的消息稱,中國有5萬軍方黑客。不久前,瑞典媒體還曾刊文分析中國黑客是否都是共產黨員。
在“探索發現頻道”網站題為“中國黑客真相”的文章中,網絡安全專家布魯斯為中國黑客群體做了一個總結:他們基本上是一群年輕愛國的男性公民,想努力證明自己和其他人一樣優秀,他們成為黑客一是為名譽,靠打擊反華勢力成為英雄,二是為討生活。文章說,中國黑客并未受到中國政府和軍方指示,但這可能令事情更糟,他們很可能無視政治影響干出一些蠢事,造成更大的風險。從這方面說,他們更應該被稱為“非國家行動者”。
印度DNA新聞網1月的文章對中國黑客都是男性的說法提出質疑,稱中國還有一群“黑客寶貝”在行動。文章說,“小天”是這些女孩中的一員,別看她的博客上貼滿了照片,但千萬別被她年輕的外表和撅起的嘴唇誤導,她可是“CN女子安全小組”的“將軍”,其成員多達2200人。文章援引前美國軍方分析員斯科特的話說,在中國,黑客有搖滾明星般的地位,與西方那些在地下室里孤獨工作的黑客相比,中國黑客在民族主義和集體主義方面更為突出。
方濱興表示,西方媒體對中國黑客群體總有各種各樣的高估,他們被描繪得似乎無所不能。但與美國等國家一些先進黑客組織比起來,中國的黑客很多都是一些散兵游勇式的網民,攻擊手段也往往是“暴力破解”等最原始的手段。
外媒將話題轉向谷歌
西方媒體9日在報道“中國打擊網絡黑客訓練營”時,不約而同提到谷歌事件。此事最終如何結束成了全球觀察家誰也沒把握猜準的謎題。本月10日,美國國會將就谷歌事件召開聽證會,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國會的進一步干預可能給問題的解決增加變數。
美國CHANNEL WEB網站8日說,中國打擊黑客或許能讓谷歌松口氣。最新消息稱,谷歌將加入迪斯尼牽頭的財團入股中國巴士在線公司。美國“商業知情者”網站稱,這說明谷歌做好了再次投資中國的準備。
這也給谷歌招致了批評。美國評論家拜爾嘲笑谷歌“用兩張嘴和中國說話”,他說,參股中企更讓人們相信谷歌退出中國是因為不能在競爭中獲勝,“如果真是站在道德高地上,怎會再注資與中國政府關系好的公司?”他在文中諷刺說:“哇,谷歌反對中國的立場只持續4個星期!”不過,一些中國觀察家注意到,谷歌總裁施密特不久前在達沃斯經濟論壇上就谷歌事件的表態依然強硬。▲
環球時報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