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海
2009年,中國城市的房價再現了2007年的瘋狂漲勢。與2009年年初相比,多數一線城市到年底出現了50%以上的上漲,深圳甚至超過了80%;在天量信貸資金的催動下,房價上漲迅速,出現了從一線城市蔓延到二、三線城市及縣級城鎮的全國性普漲局面,年平均漲幅超過了30%。
面對房價的暴漲,既能聽到有學者發聲:房價不能再漲下去了;也能聽到截然不同的聲音:房價還會大漲。這些截然不同的聲音令很多老百姓陷入迷惘:同樣都是專家的聲音,究竟哪種聲音是為老百姓好?哪種聲音說的是真話?在人人都能討論房價的當下中國,房地產領域,到底有多少真話、多少假話呢?
學者發出有悖于老百姓生活常識的言論,主要是基于3個原因:一是2003年以來,我國推行完全市場化方向的房地產政策,市場供求關系成為學者判斷房價走勢的主要依據,而不問這些需求究竟是居住需求、投資需求甚至投機需求;二是長期以來的房價上漲走勢(2008年除外),讓學者習慣了房價上漲這一慣性,習慣于怎樣更加實證地解釋房價上漲規律,很少關注市場的制度基礎是否存在根本問題;三是既得利益集團利用經濟優勢控制輿論導向,一些學者為求出鏡、出場,開始與房地產開發商打成一片,為其提供房價上漲有理的理論證明。
一個時期以來,西方的自由市場理論開始在中國泛濫,成為各類大學、研究機構教研人員崇尚的主流經濟學。在自由市場理論的指導下,“發展才是硬道理”被片面地執行為自上而下對于GDP的盲目推崇,一些學者稱之為“GDP拜物教”。例如,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經濟正常的增長速度應當是8%左右,反之則被認為是過熱或不景氣。從統計學意義上講,GDP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時期內一國的經濟總量,但它不能反映環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資源的浪費程度。而且,有時“破壞”與“浪費”也能“貢獻”GDP。例如很多地方常見到“馬路拉鏈”現象,馬路每挖開一次,投入的人力、物力消耗都會計入GDP。事實上,這部分GDP并不能帶來有效益、有質量的增長,反而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屬于社會發展的一種退步。
房地產開發就是一種典型的“破壞性開發”。在暴利推動的公司化房地產開發活動中,可以持續生產糧食、起到生態平衡作用的大量耕地被別墅、高檔公寓和高爾夫球場取代。在GDP大棒的指引下,由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共同推動的舊城改造,采取推倒重來的手段,一些建成不到10年的房屋成為拆遷對象,迫使大量原住居民被迫分散,許多古舊民居遭到破壞,生態環境更是由于房地產開發活動遭到破壞。由于毀滅和浪費的資源不計入GDP統計的抵扣項目,而漂亮的城市建設和干部考績卻需要GDP裝飾。于是,各地的政府官員、學術機構,無不投入到對房地產開發的支持上來。
房地產是經濟與民生嚴重分化的典型代表。以發展經濟為借口,不惜損害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水平,只為創造有利于官員晉升、土地財政、開發商暴利的房地產業。甚至為了激活房地產市場,放任炒房團、國際熱錢炒房炒地。這導致大量的住房成為少數人囤積居奇、牟取暴利的工具。更讓人難以容忍的是,這些投機者使用的資金,大多來自城鄉居民放在銀行的存款。
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證明,民生不僅是任何社會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經濟發展的唯一的、最終的動力。因此,識破既得利益集團財富掠奪的秘訣和陰謀,是我們當前的一項基本任務。這要求有良知的學者,要努力探索適合現代中國經濟實際的、有用的經濟理論,駁斥既得利益集團利用輿論的強勢傳播謬誤,引導大眾走出“GDP拜物教”、“房屋拜物教”、“金錢拜物教”的誤區。這是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向高房價宣戰》。)
環球時報2010-02-10